星期三, 10 9 月

黃仁勛捲入美中晶元戰 或成習「傳聲筒」

美國晶元大廠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勛上周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會面幾天後,登上北京舞台。 他在今年第3次訪華期間宣布,英偉達將恢復向中國銷售H20晶元,逆轉了川普政府之前的出口限制,顯示出黃仁勛與川普保持著良好關係。 然而,黃仁勛的晶元生意卻正好是美中最大的衝突焦點之一,專家指出,川普與習近平可能希望黃仁勛能當溝通橋樑,但黃仁勛是否願意背負起這吃力不討好的任務仍是未知數。

彭博18日報道,黃仁勛16日在北京參加「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他在開幕演講刻意用中文致詞,並以「奇蹟」形容中國供應鏈發展快速。 而就在博覽會的前一天,黃仁勛證實將恢復向中國銷售H20晶元,對此美國商務部表示,提供的都是效能較差的「第四級」晶元。 但從結果來看,黃仁勛越來越擅長在兩大強國之間進行微妙的外交舞步,不僅有利於他的公司,也有助於平衡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分歧。

 黃仁勛從晶元巨頭變科技冷戰傳聲筒?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這位英偉達(Nvidia)執行長一向對政治保持警覺。 黃仁勛是少數缺席川普1月就職典禮的美國科技巨頭之一,當時他選擇前往中國和台灣出差; 但如今,他卻要想辦法別讓華府和北京的科技對抗進一步升溫,甚至把英偉達技術武器化的狀況出現。 不管他情不情願,這都已經成為他工作中重要任務之一。

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尚未敲定可能在未來幾個月舉行的峰會日期,但在川習會登場前的一個重大問題是,黃仁勛是否可能成為他們的某種溝通橋樑。 之所以寄望在黃仁勛身上,是因為美國電動車公司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和美國科技公司蘋果(Apple)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不同程度上已失去川普青睞,但黃仁勛仍與這位善變的美國總統保持良好關係。

北京智庫「衚衕研究」創辦合伙人封楚誠(Feng Chucheng)表示,「黃仁勛顯然與川普政府關係良好,但他的晶元生意卻是北京與華府之間最大的衝突焦點之一。」並補充,「兩位領導人可能希望有這樣一條傳遞信息的渠道,但他願意嗎?」而且這類企業領袖能在兩國之間發揮的影響力,除了能為自身業務鋪路之外,其餘方面仍不明朗。

畢竟馬斯克也是前車之鑒。 馬斯克的特斯拉在中國布局深廣,且之後又成為川普的顧問,外界原本也期待馬斯克能成為美中關係的「後門管道」(back channel),但馬斯克今年對任何涉及北京的議題幾乎保持沉默,隨後也與川普政府分道揚鑣,未能成形所謂的後門渠道。

至於黃仁勛雖無從政野心,卻一再向歷屆美國政府主張,若收緊晶元出口禁令,只會讓中國加速發展自主晶元產業。 他的邏輯很簡單,就是讓英偉達能夠在中國與華為這樣的本土冠軍正面競爭,這是美國想在人工智慧(AI)競賽中勝出的關鍵一步。

 黃仁勛對台灣字字斟酌避免觸怒北京

多年來,黃仁勛展現出他對中國本地文化的熟稔,也懂得在出訪期間贏得好感。 他去年在公司年會上,穿著一件中國東北傳統花襯衫背心跳舞的照片在中國網路上瘋傳,成為當地社交媒體的熱門話題; 本周,黃仁勛大力讚賞中國科技研究人員與創業家,主動提到幾家中國本土AI公司,還與小米執行長雷軍合影,並告訴記者,美國民眾「很不幸(misfortune)」的買不到小米電動車,同時,中國官媒也大力報道H20晶元恢復銷售的好消息。

這位出生於台灣的億萬富豪一直小心避開爭議。 去年他造訪台灣某夜市時,曾脫口而出將這個民主自治地區稱為「國家(country)」,引發北京不滿。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當時公開表示,希望他「多讀一點歷史」。 幾天後,黃仁勛趕緊澄清,「我並不是在發表地緣政治言論,只是想感謝我們在這裡的所有科技合作夥伴,感謝他們對產業的支持與貢獻。」美國前駐香港總領事唐偉康(Kurt Tong)表示,「他是一位老練的執行長,就像蘋果執行長和其他人一樣,必須在中國與非中國的科技生態系之間儘可能靈活穿梭。」

輝達執行長黃仁勛(中右)7月16日在北京的中國國際供應鏈博覽會開幕式後,被眾多嘉賓圍觀合影。 (美聯社)

輝達執行長黃仁勛(中右)7月16日在北京的中國國際供應鏈博覽會開幕式後,被眾多嘉賓圍觀合影。 (美聯社)

這點與馬斯克形成鮮明對比。 馬斯克曾公開表示,台灣應該實質上由北京掌控。 相較之下,黃仁勛對台海議題的發言相當克制,只談及美國對晶元的出口限制,可能如何影響北京是否對台動武的判斷。 黃仁勛2023年接受彭博訪問時表示,「你得問自己,什麽時候他們會說,『去他的,我們直接打台灣吧,反正我們也沒什麽好失去的。』總有一天,他們可能真的覺得自己一無所有。」

全球政治風險諮詢組織「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高級分析師邱達明(Dominic Chiu)指出,科技產業對於企業執行長來說,是一個特別敏感的領域,若要在美中兩國之間扮演橋樑角色,難度極高,因為雙方在長期戰略上都有實現「脫鉤」的意圖。 但他也認為,眼前可能還存在一些機會。 「短期內,在這些協商、交易與反覆拉鋸的過程中,科技企業或許還有一些空間,能暫時充當兩國之間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