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富過17代的家族,坐擁上海近一千棟房屋,子孫大都上哈佛。中國竟然有一個家族可以做到榮盛不衰,從第一代祖先貝蘭堂算起,到現在都富了足足有17代了,上海的房產達到了上千棟,孩子也都是哈弗大學的高材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那時,貝蘭堂從浙江金華遷到蘇州,帶著一行醫賣葯的手藝安身立命,他沒想著暴富,只把藥鋪當民生工程,價格公道,遇窮人還常免費施藥。
這種「先利人後利己」的起點,悄然奠定了家族的道德底色,到清乾隆時期,貝氏已躋身蘇州四大望族,靠的不是投機,而是把藥材生意擴展成完整產業鏈。
從種植、採收到炮製、銷售,一條龍掌控,確保品質也穩住利潤,家族這時開始積累第一桶金,卻從不把錢鎖進自家庫房,而是拿出一部分修橋鋪路、興辦義學,讓鄉里受益。
進入近代,貝氏分出兩支主力:一支深耕金融,一支布局實業,貝理泰那一脈,1915年聯合陳光甫創辦上海銀行,把藥行資金轉化為資本槓桿,迅速切入現代金融。
他們不滿足於守著老本行,而是把傳統產業的現金流導向新興領域,等於給家族裝上金融引擎。
而貝潤生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上海大舉買樓,一口氣拿下近千套房產,總面積十六萬平方米,這些樓不是死資產,而是活棋:一部分自用,一部分出租,現金流源源不斷。
更絕的是,他把蘇州獅子林買下重修,卻不獨佔,而是開放給全族共享,還在園內建祠堂、設義莊,專門贍養貧困族人和資助子弟讀書。
這三十字家訓「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從此成了家族憲法。
貝祖詒這一代,把金融版圖推向巔峰,他先後掌管中國銀行廣州、香港、上海分行,後來出任中央銀行總裁。
亂世里,他幹了兩件大事:一是打破外國人壟斷外匯匯兌,二是1949年前夕未動用公款一厘,乾淨離場。
今天的貝氏後人,低調得近乎神秘:有人在矽谷做投資,有人回蘇州做文保,房產依舊收租,信託依舊滾雪球,十七代過去,財富早已不是數字,而是可自我進化的生態系統。
依我看,真正的護城河不是錢,而是「讓下一代比這一代更難失敗」的機制,很多暴富家族敗在教育錯配——父輩白手起家,子輩卻只會消費。
貝氏反其道而行,用制度逼孩子向上爬,用公益稀釋仇富情緒,用多元化產業對抗周期,這套打法不性感,卻高效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