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區域國家感到不安的,是戰狼外交再次出現。偶爾以強烈的辭令回應外界抹黑,或許能對外顯示自己不好惹,但除此之外對解決糾紛、推進外交議程,並無法起到實質的積極作用。
不妨從中日雙方至今採取的姿態,以及明面上划出的框架,來解讀「台灣有事」論這盤棋接下來可能的走向。目前為止應注意到的一點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本月7日發表相關言論至今,過了兩個星期,雙方主要是隔空交鋒。中方在經濟上採取一些針對性的反制措施,也在這期間進行實彈射擊演練,但事態沒有升級至武裝對峙。
換言之,雙方仍在有序範圍內把控局勢,並且相互試探的意味多些。中方開出的要求很直接明了,要高市早苗收回言論。不過這是明面上的姿態和既定措辭,明眼人應能看出日方不太可能收回言論,或至少目前沒有跡象顯示高市早苗準備這麼做。雖然已有來自朝野兩黨的前首相,相繼指高市不該發表那樣的言論,但高市如果評估撤回言論,對自己的形象和民意支持不利,更可能傾向於通過其他方式來降溫。
且不論高市在「台灣有事」論上是一時大意把話說得太滿,還是本就有意試探中國底線,目前的形勢她仍有一定的迂迴空間。發出「台灣有事」論時,她才上任不到三個星期。面對中方的怒火,她打出對自己有利的「無辜」牌,一方面表示日後會謹慎發言,但同時強調自己的言論符合日本政府一貫的立場。
中日也不是第一次在歷史包袱、安保和地緣政治等課題上舞探戈。日本決策層無論是在中國的紅線,或是可能採取的反制措施上必定心裡有數。正因如此,日方的言論才會被解讀為明知不可而為之。高市雖是新首相,但已是日本政壇老手,還是保守派人物,是以中方更傾向認為,她是仗著有「無辜」牌可以打,借這次質詢順勢把台灣明確拉入構成日本存亡危機事態的範疇。
截至11月21日,高市的立場本質上沒有強化或軟化,仍堅持圍繞存亡危機事態的政府立場一貫,還嘗試釋出積極信號,表示推進日中戰略互惠關係想法不變。值得注意的是,她在這輪表態中,回到2015年日本通過安全保障法制時,有關「存亡危機事態」的寬泛論述,即對事態的定義須結合實際發生的具體情況,對全部情報綜合判斷。
中日雙方擺出的政治姿態形成強烈對比,也相當耐人尋味。日方在措辭上堅守立場,態度沉穩。這可解讀為顯示自己無意再觸怒中國,但也可能是因為在「台灣有事」論這波操作上若繼續炒作會引發更嚴重的後果,也與「無辜」牌的論調不符。
中方在措辭和反制措施上則逐步升級,包括外交部副部長和駐日大使,分別「奉示」要求與日方代表會面,以及告誡公民近期避免赴日旅遊或留學,和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連續兩個星期的施壓,一定意義上也在借這次風波,試探高市這名新首相的能力和作風,況且是高市發言不當在先,還觸及中方的紅線。因此在中方看來,任何形式和力度的反制措施,只能算是「一切後果由日方承擔」。

相比日方相對沉著的姿態,中方在措辭和反制措施上逐步升級,包括外交部副部長和駐日大使,分別「奉示」要求與日方代表會面,以及告誡公民近期避免赴日旅遊或留學,和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 (法新社)
這些工具和手段自有向對方施壓的作用。讓區域國家感到不安的,是戰狼外交再次出現。偶爾以強烈的辭令回應外界抹黑,或許能對外顯示自己不好惹,但除此之外對解決糾紛、推進外交議程,並無法起到實質的積極作用。相反的,還會引來國際社會疑惑,這樣的外交姿態,是要把全球合作進程引向何方。
上周,中國海軍學員在「長白山艦」的飛行甲板上排出「從從容容」「遊刃有餘」的文字隊形,這何嘗不是在處理台海問題上應有的視野。中日這輪糾紛中,固然有彼此試探的成分,但也因此出現不斷的加碼對抗。這隻會使區域局勢不穩定因素增加。要加碼到什麼程度,取決於對對方的信任,以及如何評估對方的用意。高市作為日本保守派,要與中方建立互信,門檻相對更高。但對兩國政府而言,更大的考驗在於,如何不讓迎合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誘惑,成為放下歷史執念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