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9 7 月

「清明時節」,一陰一陽,思前想後

文/漢心

「清明時節」承載的時空關懷和文化內涵,既有慎終追遠的牽掛,也有踏青賞景,意氣風發的喜感和熱望。一陰一陽,思前想後,其中既隱含著中國先輩代代相傳,賡續血親命數的諄諄遺教,也是藉此敦化風尚,民德歸厚,祝告家國人丁興旺,生生不息的念想和憧憬。

春生夏長,節卦易象,陽剛與陰柔均分而陽爻取中位,九五當位有節,居中得正以通上下,「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如是,可知中國節日多與時序流變息息相關,一般不針對具體人事做價值定義,搞紀念性形象設計,也不突出個人作用及其意義象徵,或為闡釋某種文化而藉助節日加冕,鞏固記憶,而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明盛衰之數」,意在隨機應答,在時序遷流的節點中體會人世悲歡,咀嚼百味!在不可捉摸的命運感中存一份端肅,抱一份敬意,此心光明總懷善意,感天動地。既有對過去的回顧,也包涵未來的祝福與期昐!追究的是如何承前啟後,促成人文與天理契合,萬物交感,人在其中相互成全,各得其所,自得其樂。

所謂一花一世界,一人一太極,這種因應自然節律的通感與珍惜,誠意正心的領悟與默認,於中國人而言,不僅是將人生和時令統合參驗,也是念茲在茲,觸景生情,既關注「活在當下」的認真與務實,也有繼往開來的豁達與與開明。

可以說,正是這種「瞻前顧後」,遵循節令循環而後心心相印的「節日」憑弔,中囯人才以其鄉關情愫彼此聯結、守望相助,才形成了穿越時空,度盡劫難卻依然強韌的內在合力。緣乎此,中國人無論吃了多少苦頭,經歷了多少滄桑離亂,總會因其人文與時空配合的「定數」守得住大節大義,不因世道變遷而忘忽所以。在記住親人矚託,回溯歷史光榮的同時,不斷築牢人倫時序的「共業共相」,懂得惺惺相惜的溫情與體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