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扶余城區繁華街道——太祖路上的未拆沿街門市房遠景
本站訊 初秋的吉林省扶余市,到處是一片豐收在望的盛景。然而,在初秋的斜陽下,扶余城最繁華的街道——太祖路上,那些未拆遷的門市房,卻顯得格外凄慘!當地人告訴記者:只因幾個所謂的釘子戶作怪,這裡的被拆遷戶們苦苦等待了15年都不能回遷,他們只能流離失所……自2018年9月以來,央廣新聞、法制與社會、一點資訊、北京時間、今日頭條等諸多媒體曾經多次曝光此事,但是2021年9月初,記者再次踏入扶余市時,看到此地「風采」依舊。人們不禁要追問:扶余市政府怎麼了?難道扶余市政府連幾個「地頭蛇」都治不了嗎?扶余市的官員們難道都是吃乾飯的嗎?
十五年前就列入計劃的棚改項目
搜狐網和法治與社會報道網路截圖
扶余市城區的太祖路,是城區內主要的繁華街道。但是,記者站在太祖路上卻看到,一排一百多米長的三層沿街門市房異常破敗。被拆掉門窗的窗戶,脫落了瓷磚的漆黑的外牆,曾用來遮擋門窗的幾片塑料布掛在牆上隨風勁舞,二樓陽台處長滿了雜草和灌木,一樓緊鎖的捲簾門上銹跡斑斑且落滿了灰塵,有的用木板或破布帘子作門擋在門口,有的沒有門窗的房間里堆滿了垃圾,還伴有陣陣惡臭……只有少數門市房仍在使用營業。這一切,與周圍的高樓大廈、綠樹成蔭的街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7年3月30日,扶余縣(後改為市)人大通過的「扶余縣城市棚戶區改造規劃的決定」,就已將德卡小區工程即「華夏區塊」列為棚戶區。同年,扶余市政府將這裡列為棚戶改造區,即「華夏棚戶區」,共28300多平米,300多戶,政府承諾第二年年末就能改造完遷回。之後,地產商按照合同要求建起樓房,將拆完房子的270多戶居民安置完成,唯獨沿街的這趟門市房遲遲拆不動。這趟沿街房有三千多平方,加上後院幾處房子和院落,約一萬多平方米,共30多戶。這三十多戶回遷戶,一等就是15年之久,而且還不知要等多久!
未拆沿街門市房近景。
「地頭蛇」們等待坐地升值成為「釘子戶」
棚改本來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惠民工程,為何卻讓近百回遷居民傷心不已?為何這棟沿街門市房遲遲拆不了?有知情人向記者透露,真正在此居住的老百姓是同意拆遷的,也都搬走了,而不同意拆遷的恰恰就是那些不是普通老百姓的人,他們多數是在此購買了門市房的官員們,是地地道道的「地頭蛇」。他們不同意拆遷的目的就是想多要補償款。地產商多次向政府申請,要求政府協助拆遷,政府卻以種種理由拒絕配合。地產商提起此事,也是一肚子苦水:沒有政府的強制執行,單憑地產商是難以拆除的,因為購買門市房等待坐地漲價的官員們,有的在縣委、政府部門上班,有的還是公檢法部門的領導。其中,劉秉林是原扶余市公安局經偵大隊隊長劉春水的父親,現在是扶余最大的地產商,苗月華則是原扶余市法院常務院長王安軍的夫人。苗月華家還在這裡買了兩個門市房。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這兩個門市房價值一百多萬元,而苗月華家只花了5萬塊錢,卻等待著坐地賣高價。一位回遷戶偷偷地告訴記者,開發這裡的地產商是惹不起他們的,就這麼一直拖著,縣委縣政府也協調不了,最終坑害的還是他們這些回遷戶。
政府不作為反而起訴地產商
採訪中,知情人還告訴記者一個更加詭異的事情:「釘子戶」們坐等賣高價,扶余市政府不去收拾,卻反而起訴地產商違約,居然把責任推給了地產商。2021年7月,吉林省德卡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簡稱德卡公司)突然收到一份令人感到離奇的起訴書,扶余市政府居然起訴德卡公司違約,稱其構成根本違約,要求解除其與德卡公司於2007年簽訂的產權置換協議,賠償其1.6億多元巨額損失。
對此,地產商德卡公司也是一臉的懵逼。德卡公司向記者提供證據並稱:華夏棚戶區2007年至今沒有拆完,主要原因是扶余市政府不作為造成的,怎麼能反而起訴我們呢?德卡公司負責人說:為了早日完成拆遷,德卡公司曾經多次給扶余市政府打報告,請求政府依據法定責任早日依法完成拆遷,但是扶余政府並沒有盡到職責。無奈之下,2020年12月,德卡公司向中央巡視組反映華夏棚戶區拆遷問題,得到了中央巡視組的關注與過問。2019年3月份,吉林省軟環境辦公室專程到松原協調此事,省軟辦和松原市、扶余市主要領導參加了會議,經過省軟辦領導協調,責成扶余市政府在2020年3月份前完成拆遷。會後,扶余市住建局組織徵收部門開展工作,但時至今日,仍有4戶沒有與政府達成拆遷協議。對於這些政法系統的要員,政府不去做他們的工作,致使他們帶頭當起了釘子戶,才導致拆遷未能完成,進而導致產權置換無限期的延遲,反而起訴我公司根本違約,這是典型的老賴做法!
記者聽到最扎心的話:「我們要回家」
採訪中,記者聽到的最多的、最扎心的話是「我們要回家」!
一位開藥店的女士稱,這裡環境太差,多數門市房門窗都沒了,裡面成了垃圾場,成了廁所,尤其是夏天,臭氣熏天,沒人來這地方買東西。居民李樹軍介紹,他家房子是上下三層樓,搬走了,把門窗都拆了,後來一看老是拆不了,現在又回來在一樓住著,沒有暖氣,冬天太冷了,地方又小,太受罪了。
門市房變為廁所和垃圾場。
宋宇坤指認她家門市房變成了垃圾場。
一位自稱宋宇坤的回遷戶告訴記者,她家是最早搬走的,政府承諾第二年年底遷回來,沒曾想,一等就是15年。宋宇坤稱,她家有兩處門市房,每年還能收取二三萬塊錢的租金來維持生活,因沒有其它收入,搬走了以後,也就沒有了生活來源,她家男人因為這個心裡窩火得病去世了。說到動情處,宋宇坤突然向記者跪下,請求記者能幫她們向督查組反映情況。
拆遷戶跪求記者幫忙向督查組反映情況。
宋宇坤說:因為他們這些拆遷戶每年都去政府找,政府都說讓回去等著,現在剛換了新書記,本希望新書記能「新官上任三把火」,能為老百姓做點實事,他們就去信訪局反映多次,還是讓回家等著。他們光聽說中央督查組來了,可是又不知道去哪裡找,所以請求記者幫她們反映訴求。
按照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規定,拆遷人應當向房屋的被拆遷人支付一定數量的臨時安置補助費。然而,回遷戶們反映,這麼多年在外租房子住,也沒得到過一分錢的補助。有的家裡人口多的,租的房子小,就擠在一塊,生活也不方便。有的搬遷時孩子剛出生不久,現在孩子都十多歲上初中了。隨著物價的上漲,租金也在節節攀升,對回遷戶們來說,租房的壓力越來越大。一些困難家庭,因為付不起房屋的長期租金,被迫搬到農村或投奔親戚居住。還有一些年紀大的老人都沒能等到搬回新家的那一天就過世了。安福(已過世)的兒媳婦李麗梅對記者說:「婆婆沒辦法,這麼大年紀去南方打工去了。」
記者:「你公公什麼時候去世的?」
李麗梅:「搬走沒幾年就去世了,那幾年經常去政府上訪,政府就是推,老頭心裡憋屈,後來身體越來越不好了。」
李樹軍稱,這些沒回遷的,有五六個人已經去世了。
據了解,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拆遷戶們從2009年開始,就多次向扶余市政府、松原市政府和所屬街道反映,但問題至今沒有解決。搬遷戶們反映:「這麼多年在外面租房子,日子過的不踏實,別提心裡多憋屈了,十五年了,什麼時候能搬回來,看不到頭呀!」
回家,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可是在扶余,這句話聽上去是那樣的沉重,那樣的扎心。
與這些未回遷的相比,已經住上樓房的回遷戶該滿意了吧?一位剛買菜回來的大媽說:「你看看這環境,這麼大的地方空著沒人管,裡面長滿了雜草,夏天蚊子蒼蠅多,出門就看見這一大排破樓房,那邊一樓都成了垃圾場和廁所,一颳風就聞到臭味。」
記者發現,新建的樓房和未拆除的三層樓之間有幾十米的距離,中間用籬笆隔開,籬笆這邊停放著小區居民的車輛,但是路面沒有硬化,下雨泥濘不堪;籬笆的另一面長滿了雜草,垃圾滿處飛。這麼好的位置,閑置十多年,的確可惜。
採訪中,地產商向記者表示,沒有政府的支持,他們無法強拆,就是因為幾個釘子戶,才影響了回遷戶的回遷,也影響了城市美觀和發展建設。
上圖左圖為2007年6月30日,扶余縣政府委託城建局的下屬單位振興房屋拆遷公司承擔此次拆遷工程;右圖為扶余市建設局棚戶區拆遷公告。
以上文件顯示,該棚戶區是政府主導的拆遷工作,由政府拆遷補償完畢後交由地產商建設。但是,扶余市政府的不作為或稱懶政、惰政,不僅使近百戶居民處於無法回遷的尷尬境地,也使地產商蒙受了巨大損失,地產商和居民們說。
已經住上樓房的王先生反映,他們已經住了十多年了,到現在房屋產權證也辦不了,去政府反映了多次,政府就是推脫。「環境也不好,房照也辦不了,雖說是住上樓了,還不如原先住平房省心,沒那麼多煩心事。」王先生的愛人如此表示。
據了解,為了早日解決此地回遷戶的難題,德卡公司曾多次去找扶余市政府,但至今無果。其又將此事反映到吉林省軟環境辦。2019年3月份,吉林省軟環境辦公室專程到松原協調此事,省軟辦和松原市、扶余市主要領導參加了會議,經過省軟辦領導協調,責成扶余市政府在2020年3月份前完成拆遷。但時至今日,仍有4戶沒有與政府達成拆遷協議。這四戶據說都是有點背景的,成功的阻擊了這次回遷。四個「釘子戶」的利益抵頂著30多戶拆遷戶的回遷夢,致使百姓們苦等了一年又一年,回家的夢成了泡影!
部分等待回遷戶聯繫方式
本來是一件惠民工程,只是由於政府不作為,不但沒有惠民,反而給老百姓徒增了諸多困難和煩惱!人們不禁要追問:是利益阻礙了棚戶區改造的步伐,還是官員的不作為讓拆遷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在此,記者呼籲,希望此事能夠引起中央巡視組、國務院督查組領導們的重視,同時也希望扶余市政府能夠切實體察百姓們的疾苦,採取果斷措施儘快協調,切實解決好「地頭蛇」影響拆遷的難題,讓回遷戶們早日回家。
對於此事,媒體將繼續關注並跟蹤報道。
相關新聞:
http://mp.cnfol.com/54617/article/1631114757-140038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