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聞曝光《東莞回應4A級景區稱自購設備發電22年:已成立專班處理》:「公園超80%區域至今無市政供電,自購設備發電已22年。供電局稱一直正常供電;林業局表示,去年已成立專班處理。」……時長5分49秒錄音視頻,廣東東莞這座被譽為「製造業之都「的新興城市,想在網上不火都有點「困難」。只是,東莞的這次「火」,是因為東莞某些職能部門公權的濫用、亂用而起。

為什麼說是東莞某些職能部門的公權濫用和亂用?因為從這個5分49秒的錄音視頻中我們看到的是:東莞的某些具有強大公權的部門,存在著極為嚴重的「想怎樣就怎樣,你能奈我何」的表象。
表象一,想拉(線)就拉,想架(高壓線塔)就架。按照該景區負責人的說法,當年,東莞地方供電部門在該景區架設5條高壓線塔,基本上就是不徵詢業主單位——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意見,直接就拉線架塔了。而按照有關規定,供電部門在拉線架塔之前,是需要與業主單位溝通並取得業主單位同意,同時經過協商在合適地方開啟上述行為的——有關法律法規並未賦予供電部門可以「擅自行動」、為所欲為的權力。但業主方最終是「反對無效」。
表象二,想供就供,想斷就斷。按照新聞內容顯示,20多年來,該供電部門對該景區僅提供了20%的供電電力,並僅能保證景區門樓、會展、辦公樓等極為有限的區域。而就是這可憐的20%,也是在供需雙方多次、反覆的拉鋸戰下才得以實現的,這不是想供就供又是什麼呢?甚至於在供電方看來:給你20%,已經是夠給某些單位(如森林公園的主管部門東莞市林業局)的面子了。剩下的80%?門都沒有!這不是「想斷就斷」又是什麼呢?
表象三,想說就說,想拒就拒。在這個不到6分鐘的錄音視頻中,有大約20秒的時間是廣東電網公司東莞供電局工作人員對媒體電話採訪的回復。在這短短的20秒鐘里,對方只透露出兩個意思:第一,一直是正常用電的;第二,(對供電局強制架設5組高壓線塔和雙方之間的糾紛)不方便透露和接受採訪。對第一個意思,想想就不符合客觀實際:僅供20%叫「正常用電」?對第二個意思,「不方便」可謂屢用不爽,可堵悠悠萬口,你又能奈何!
至此,東莞某職能部門對公權的嚴重濫用、亂用,已躍然紙上。也難怪乎有網友「建議」:要嚴查東莞供電部門,是誰給他的權力,那麼狂!
是的,是誰給他的權力,那麼狂。是誰,讓他們手裡本來是為民服務,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公權」,最後淪為他們想怎樣就怎樣,你還不能怎樣,又能把我怎樣的展示「權威」、顯示「霸氣」的工具?
又到底,還有誰,能管得住他們?還有誰,能管得住這些有著極大公權力的部門,不濫用、不亂用黨和政府賦予他們的公權?這點,網上的「良心建議」倒有很多,如:向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等更權威的媒體曝光;要一查到底,等等。但是,但是,難道,難道,我們真的除了請新聞媒體來為我們伸張正義,就真的找不到可以「主持公道」的地方了嗎?我們真的已經到了非要找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才能解決問題的地步了嗎?又難道,本是「同行」的他們(供電局和林業局),也到了對不上話,說也沒用、不可協調的地步了嗎?(或者,這可憐的20%,還是東莞市林業局的反覆斡旋才「求」來的?)
新聞媒體確實具有強大的社會輿論作用,但從來,也不是屢試不爽,是萬能的。有多少事,經歷了媒體鋪天蓋地的「狂轟亂炸」,也最終不一定就能得到一個廣大社會公眾希望和認可的結果;有多少事,雖然有著廣大媒體「保持繼續關注」,但最後,也不一定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所以把更多的希望寄託於媒體,可能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多:不是媒體不給力,而是媒體無法從根本上撼動或者說摧毀公權濫用、亂用的頑疾!
那,又還有誰,有那麼強大的力量,堅決遏制住公權的濫用、亂用呢?最終還得靠我們的監管機制,及能堅決執行這些監管機制的強有力的監管部門。
依法治國、從嚴治黨走到今天,可以說是征途艱辛但始終在執著前行。法治的建立必然要經歷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體制的完善也必然需要經歷一個較為痛苦的歷練。但這絕不代表著我們就可以「稍作休息」,也絕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睜隻眼閉隻眼」,更絕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容忍「燈下黑」,更絕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容忍某些公權力較重的部門「不思悔改」、「不思進取」、為所欲為!
所以,我們的紀檢監察隊伍建設還得加強。不僅需要加大隊伍的人數,更要加強隊伍的權威。紀檢部門的派駐制有著其科學、有效的一面,在當下和未來一段時期仍有著強健的生命力,因此必須進一步鞏固加強。要進一步探索的是:各部門的紀檢派駐機構怎樣保證其獨立性,而不止於成為派駐部門的「附庸」?這種現象,在當下是並不少見的,以至於不僅不敢監督被派駐部門,甚至還得替其發聲、打掩護。
所以最終,一切公權的被濫用或被亂用,還是得依賴於我們的法制建設,依賴於我們的依法治國,依賴於我們的從嚴治黨。這條路雖然很艱辛,也可能比較漫長,但因為是我們唯一的一條路,所以我們必須堅持走下去。而走下去的決心和信心究竟又有多大,還真的,很多時候,得看我們地方的「一把手」。誰把它真正當成了「一把手工程」,誰就能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一如當年的東莞,最後僅用幾十年時間,即成為了「製造業之都」。(陳仕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