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1 10 月

中國

路透獨家:習近平曾要求拜登把「不支持台灣獨立」改為「反對台灣獨立」,但遭拒
中國

路透獨家:習近平曾要求拜登把「不支持台灣獨立」改為「反對台灣獨立」,但遭拒

  拜登總統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加利福尼亞州伍德塞德費羅麗莊園的花園裡散步。(2023年11月15日) 華盛頓 — 路透社星期二(10月29日)獨家報道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曾要求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調整美方在涉及台灣獨立立場時的措辭,但美國拒絕了這一要求。 路透社引述兩位不具名的美國官員的話報道說,去年11月拜登與習近平於舊金山會晤時,習近平及其幕僚向拜登與他的團隊提出,希望美方在官方聲明中修改有關台灣的遣詞,從目前的「不支持台灣獨立」改為「反對台灣獨立」。 而且從那時起,習近平及其幕僚在長達好幾個月的時間裡,不斷提出這項要求,但華盛頓拒絕改變。 白宮在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時,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的立場,聲明並表示:「拜登-哈里斯政府一直堅持我們長期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 中國外交部對此表示:「你應該去問美國政府。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明確且一貫。」台灣外交部拒絕評論。 拜登政府認為中方的要求是不切實際的,更不會被採納,並已就此事向台灣政府進行簡要通報。 一名拜登政府高級官員表示,如果拜登說些與他平常所言關於台灣完全不同的東西,北京的領導人「無疑會很高興」。他補充強調,在談及台灣獨立時,拜登會堅持「美方一貫的表述方式」。 路透社指出,目前尚不清楚習近平為何在此次會談中提出要美國更改措辭的議題,但「反台獨」是他執政的重點之一,中國軍方近年大幅增加了在台灣周邊的軍事活動,以施壓台灣接受其主權主張。 中國聲稱民主自治的台灣是其領土,並從未排除動用武力控制台灣。台灣總統賴清德拒絕中國的主權主張,強調只有台灣人民才能決定自己的未來。美國政府則聲言,以非和平的方式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是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穩定的威脅。 潛在的影響 拜登曾發言暗示美國將在台灣受到攻擊時保衛台灣,這與美國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策略不同,令...
中國稱發現深海間諜裝置和可引導外國潛艇的水下「燈塔」
中國

中國稱發現深海間諜裝置和可引導外國潛艇的水下「燈塔」

  資料照片:2018年4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一艘094A型晉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在南中國海進行軍事展示。 中國國家安全部星期二(10月29日)表示,有關部門在海面和海洋深處皆發現了間諜裝置,其中包括可以引導外國潛艇通行的水下「燈塔」,這些裝置令中國深海安全面臨風險挑戰並對其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中國國安部微信公眾號星期二發表一篇題為「為逐夢深藍築牢安全屏障」的文章,披露其發現了長期隱藏在海底的「特殊技術裝置」,這些裝置正發回可為「戰場環境預置」的信息。 該文章聲稱,中國國家安全機關工作發現,「境外間諜情報機關採取各種手段加強對我國海域的偵察監控,開展了一系列情報搜集和技術竊密活動」。 「國家安全機關依法查獲了多種窺探我(國)海洋信息數據的特殊技術裝置,它們隱藏於茫茫大海中,」中國國安部在文章中表示,但未具體說明這些裝置的發現地點。 安全部在文章中表示:「有的(裝置)充當『暗哨』,長期潛伏在海底,隱蔽採集周圍海洋水文信息及各類艦船活動數據,服務戰場環境預置;有的充當『密探』,隨波漂流沉浮,偵測掌握海域實時情況。」 「有的(裝置)充當水下『燈塔』,為侵入我(中)國海域航行的他國潛艇指示方向,妄圖隱匿行蹤,嚴重威脅我國家安全。」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與美國及其盟友之間的潛艇軍備競賽正在日益加劇,北京有望在2029年結束前擁有新一代核動力武裝潛艇。 「面對深海安全領域嚴峻複雜的隱蔽鬥爭形勢和境外間諜情報機關的現實威脅,國家安全機關將……堅定捍衛我(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國安力量,」中國國安部表示。 中國和菲律賓近期在南中國海這一戰略意義重大的水道上因有爭議的領土主權聲索而發生了一系列的海空對抗衝突,讓局勢升級的風險升高,並可能最終讓美國捲入其中。根據《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如果菲律賓受到攻擊,美國有義務採取行動防衛...
2024年美國大選投票在即,中國議題為何沒成為選舉的焦點?
中國

2024年美國大選投票在即,中國議題為何沒成為選舉的焦點?

  10月23日,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哈里斯在各自的競選活動中。 華盛頓 —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11月5日)還有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兩位總統候選人在全美多地密集舉行集會,為最後的大選投票日衝刺。兩人就國內經濟和稅收政策、移民問題、墮胎、能源和氣候,以及美國是否要支持烏克蘭、以色列等議題發表講話。中國議題時有出現,但次數寥寥。美中關係持續緊張之際,被一些任認為威脅著美國生存的中國為何並未發酵成為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的熱點?新總統入主白宮後,他/她的對華政策又將如何? 10月27日,共和黨候選人、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紐約的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行了集會,而民主黨候選人、現任副總統卡馬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則前往關鍵搖擺州賓夕法尼亞州最大城市費城爭取更多選票。 哈里斯在演講中並未提到中國。特朗普則兩次簡短地談到對華政策。他說,如果美中兩國交戰,美國會「打敗他們」。他還將通過《特朗普互惠貿易法案》(Trump Reciprocal Trade Act),如果中國或任何其他國家向美國徵收100% 或 200%的關稅,美國將對其徵收同樣的關稅。 「我永遠不會為保衛美國而道歉。我會保護我們的工人。我會保護我們的工作。我會保護我們的邊境。我會保護我們偉大的家庭。我會保護我們的孩子與生俱來的權利,讓他們生活在地球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特朗普說。 兩黨候選人沒能真正討論中國問題? 特朗普提到中國比較多的一次可能是今年7月在威斯康星州舉行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在那次的演講中,特朗普說,中國搶走美國汽車製造業的工作機會,並對台灣的威脅。他還說,他在任時與中國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以及根據協議中國購買500億美元農產品的承諾被「中國病毒」打亂,以及他曾向中國警告購買伊朗石油將面臨100%或以上的關稅懲罰等等...
美財政部公布有關禁止美國人投資某些中國敏感技術的最終規則
中國

美財政部公布有關禁止美國人投資某些中國敏感技術的最終規則

  資料照片:位於華盛頓的美國財政部總部大樓。(2024年9月21日) 美國財政部星期一(10月28日)公布了有關喬·拜登(Joe Biden)總統去年簽署的第14105號行政命令的最終規則。那項行政命令禁止美國人投資於某些中國敏感技術。財政部表示,拜登總統和卡瑪拉·哈里斯(Kamala Harris)副總統領導的行政當局「致力於通過阻止關注國家--亦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對他們的軍事現代化至關重要的關鍵技術來維持美國的安全。」 去年8月9日,拜登總統簽署了那項行政命令,禁止美國投資流向中國的某些敏感技術領域,目的在於阻止美國資本和專業知識幫助開發可能用於支持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技術。 北京隨即對此表示了「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財政部星期一公布的最終規則提供了運作規定以及有關其意圖與適用的詳細解釋。 最終規則禁止美國人員從事涉及一系列有明確界定並對美國構成尤為緊迫的國家安全威脅的技術和產品的某些交易。最終規則還要求美國人員就其他涉及一系列有明確界定並有可能助長美國國家安全威脅的交易向財政部通報。 美國財政部指出,美國目前已禁止或限制向「關注國家」出口被最終規則所覆蓋的許多技術和產品,該項目防止美國外向投資被用來推動關注國家發展敏感技術和產品,從而對美國現有的出口管控和入境篩查進行補充。 財政部還說,跨境投資流通和美國開放的投資環境有助於美國經濟活力,然而「關注國家」有可能對美國的外向投資加以利用,加速發展破壞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技術和產品。 被覆蓋的技術有三類:半導體與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 去年8月9日,在發布拜登總統的那項行政令的同天,美國財政部發布了《擬議規則制定預先通知》(ANPRM),在項目生效之前,就其執行及範圍徵求公眾評論。宣布最終規則是這項程序的最後步驟。   本文來源:美國之音...
中美在人工智慧正面競爭 美方希望管控風險
中國

中美在人工智慧正面競爭 美方希望管控風險

新出台的人工智慧備忘錄強調,為確保美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保持領先,美國應採取多種措施,包括保障晶元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多樣性 上周四(10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份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國家安全備忘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隨後在講話中強調,美國應在人工智慧領域和中國保持對話,以管控中國濫用人工智慧引發的多種風險。這再次引發外界對中美兩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競爭的關注。中國在這一輪的技術競爭中到底能否趕上美國? 彭博社:美國將進一步限制中國獲取人工智慧晶元技術 美國這份新出台的人工智慧備忘錄強調,為確保美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保持領先,美國應採取多種措施,包括保障晶元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多樣性,防止敵對國家通過經濟和技術間諜竊取美方技術等。 沙利文在隨後的講話中,專門提及中國正在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壓制其民眾、傳播虛假信息並破壞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的安全。同時,他也強調,美國的人工智慧公司正在與華為這樣的中國公司進行正面競爭,美國需要保障這種競爭是公平的。在中美關係持續走低的背景下,沙利文的這些說法也提醒了外界,中美兩國正在人工智慧領域展開激烈競爭,並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 興旺的產業 就在美國白宮的這份備忘錄發表前兩天(10月22日), 深圳人工智慧行業協會發表了一份題為《解析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現狀》的白皮書,其中強調:中國人工智慧在國際上地位持續提升,但與美國差距依...
北京一小學門口發生持刀傷人案,包括三名未成年人在內的五人受傷
中國

北京一小學門口發生持刀傷人案,包括三名未成年人在內的五人受傷

  2024年10月28日,北京中關村三小校門前發生一起一名男子持菜刀砍殺剛剛放學的小學生的暴力襲擊事件。(圖片來自網路視頻截圖) 華盛頓 — 中國首都北京星期一(10月28日)下午發生一起持刀傷人案,導致五人受傷,其中包括三名未成年人。傷者及時送醫,所幸均無生命危險。 根據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發出的警情通報,這起罕見的持刀傷人案發生在星期一下午3:20左右,事發地點為北京市海淀區萬泉庄路和萬柳中路的交叉路口附近。 「犯罪嫌疑人唐某某(男,50歲)被當場控制,」警情通報說。「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路透社以及多家中國官媒在報道中指出,事發地點位於北京市重點小學之一的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北校區大門外,其中受傷的三名未成年人都是該校的學生。 兇嫌是在學校放學時揮刀行兇的,而且受傷的路人都是這所小學的學生或家長。兇嫌也是當場被學生家長合力制服的。 中國社媒上流傳的視頻和照片顯示,事發現場一名小學生躺倒在地,身上流血。不遠處一名看似家長的成年人抱著一個身上也有血跡的孩子跪在地上哭泣。另有一名中年男子被眾人按壓在地,滿臉都有血污。 路透社指出,中關村第三小學尚未對這起持刀傷人案作出評論。 中國近期發生多起無特定目標的持刀或以其他方式行兇案,而且受害者常常是未成年人,甚至是外國人。 10月17日,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雲霄誓言小學門口,一輛小汽車起火失控衝撞路邊人員,造成一死八傷的慘劇。但是警方並未公布針對此案的調查結果。 10月8日,廣州發生一起持刀傷人案,導致三人受傷。事發地點也是一所小學的門口,兩名小學生和一名女性家長受傷,兇嫌也是被其他家長合力制服。 9月30日晚,上海松江區松匯中路一家超市一名男子持刀傷人,導致三人死亡,15人受傷。37歲的林姓男子因「個人經濟糾紛」,泄私憤行兇,當場被警方抓獲。 9月...
歷史學家文安立:假如沒有共產黨 今日的中國會是什麼模樣?
中國

歷史學家文安立:假如沒有共產黨 今日的中國會是什麼模樣?

  中共建政75來任期最長的國家主席習近平修憲打破「任期制」限制之後,被認為可能終身執政。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曾讓習近平穿上龍袍,有人說習像要大一統的秦始皇、也有人說他像「越勤政越亡國」的崇禎帝。不過,在耶魯大學教授、歷史學家文安立(Odd Arne Westad)的眼中,習近平更像是乾隆執政晚期,或一戰爆發前的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文安立教授長期研究中國的現代化,著有《躁動的帝國:從乾隆到鄧小平的中國與世界》(Restless Empire: 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750)。他在耶魯大學接受美國之音《縱深視角》專訪,解構北京「百年國恥」的迷思,揭開中共為何能夠超越蘇共、維持政權75年的歷史真相,同時也回答了一個歷史叩問:「假如沒有共產黨,今日的中國會是什麼模樣?」 中共建政只是歷史偶然 中共建政75周年之際,進入第三個任期的習近平稱「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 並強調「只有馬克思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引領中國走向富強。」 歷史學家文安立認為這與事實不符,他說,「儘管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內戰中取勝,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這並不是唯一的歷史可能性,也不能簡單地視為唯一合理或必然的結局。」 文安立指出,其他有能力的領導者和政治勢力曾經同樣有機會領導中國,而且在某些方面可能會為中國帶來不遜於共產黨的成就。儘管 「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或是「只有中國共產黨能使中國脫離貧困走向富強,」 這樣的說法存在於中共的宣傳話語和民間,但是從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和可能性來看,這種觀點其實是對歷史的誤解。 中共執政的歷史真相 中共建政以來曾面臨多次危機,包括文革和1989年天安門事件,為何能夠超越蘇共執政長達75年?文安立教授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在權力受到挑戰時願意對本國人民使用武力,同時展現出極大的靈活性。」 文安立...
蒲黃榆說:上海萬聖節狂歡,中國政治的黑色荒誕
中國

蒲黃榆說:上海萬聖節狂歡,中國政治的黑色荒誕

  2024年10月26日,上海中山公園擠滿了慶祝萬聖節的年輕人,當局出動大量警察,每隔幾米就有一名警察站崗 。 (照片來自李老師不是你老師的X平台) 編者按:這是黃榆為美國之音撰寫的評論文章。這篇特約評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轉載者請註明來自美國之音或者VOA。 2024年10月的最後幾天,中國陷入了一個奇怪的緊張氣氛中。這種緊張,超過每年6月初那個30多年前大屠殺的紀念日、也超過每年兩個政治會議期間的戒備程度。京滬兩地的大學教工都全員上崗,北京的街道、路面、和地鐵站點密布警察,而上海的情形最為誇張,從烏魯木齊路到巨鹿路,警察、輔警和便衣多到讓人懷疑時光倒流到兩年前的白紙革命。 不過,這些緊張氣氛不是因為9月以來的經濟低迷和失業率高漲,也不是因為中國準備向台灣發動軍事行動,或者美中關係趨於緊張,更不是2011年茉莉花革命爆發時候的情形,僅僅只是因為幾個看上去毫不相干的時點的重合。當然,更重要的,是在這樣一種緊張中,在上海-北京當局前所未有的高度戒備中,外界看到了中國政治的黑色荒誕。它把上海變成了今天的香港,一個通過人民的狂歡還能意識到的革命城市的廢墟。 2024年10月27日上海萬聖節,「魯迅」依舊沒有缺席。 (照片來自李老師不是你老師的X平台) 上海年輕人的狂歡 十月的最後一個周末,上海的年輕人們早早就串聯起來,從周五晚上開始了連續幾天的萬聖節狂歡。只是,就像從北美到歐洲,今天的萬聖節已經少了最低限度的宗教色彩,在商業化的同時變成了大眾喜聞樂見的變裝狂歡。 例如,就在上海年輕人狂歡的周末,台北舉行了盛大的「同志驕傲遊行」,這在華語區是僅見的。而昔日的香港,此時此刻,從銅鑼灣到蘭桂坊,也必然地如同節日的海洋。上海的萬聖節狂歡,雖然最初模仿東京、香港的熱鬧,但如今,特別是新冠疫情後的兩三年,上海萬聖節的變裝狂歡已經有了不同尋...
經濟困境迫使當局放鬆監管,中國私人課外輔導服務公司或東山再起
中國

經濟困境迫使當局放鬆監管,中國私人課外輔導服務公司或東山再起

  資料照:中國廣州市天河區的父母送孩子上學。(2019年9月4日) 華盛頓 — 一度遭到當局嚴厲打壓的中國教育培訓或私人課外輔導服務公司最近出現了東山再起的跡象,原因是中國經濟困難重重,失業率居高不下,中國政府為了增加就業、刺激經濟發展,突然悄悄放鬆了對此類公司的監管壓力。 路透社星期一(10月28日)在發自上海的一篇報道中,援引業界代表、分析人士、以及記者查閱的數據指出,三年前遭到中國政府嚴厲封禁的教培公司目前似乎正在課外輔導業務上尋求捲土重來。 中國政府並未正式宣布或承認政策的變化,但是八位業界代表和兩位知情的分析人士向路透社表示,政府決策者目前對教培產業的發展採取一種默許的態度,目的是為了在經濟萎靡不振和失業飆升的情況下支持增加就業機會。 路透社指出,中國政府政策的變化可以從中國教培產業的增長、北京對其監管措施重做澄清和解釋等事態發展中明顯看出。而且接受路透社採訪的五位學生家長也表示,相關的政策最近幾個月中已經逐漸有所放鬆。 中國中小學生升學和高考壓力非常大,學生和家長常常會有一考定終生的恐懼。為了升學和高考握有勝算,中小學生每天的作業負擔非常重,常常在題海中求生存;而家長也會為孩子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校外培訓或聘請費用昂貴的家教。 由於培養孩子的心理負擔和財務負擔越來越重,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不生娃或少生娃。儘管中國的官方政策已經從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開放到可以生三胎,可是響應這一政策的父母並不多,中國的人口增長持續萎縮,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 中國政府因此在2021年推出「雙減」政策,禁止學科類培訓機構盈利、融資或上市。監管機構對課外輔導產業實施重拳整治,一方面旨在減輕中小學生的作業負擔,另一方面則著眼減輕家長為孩子聘請家教或報名培訓補習所承擔的巨額財務負擔。 但是此舉讓像新東方和好未來這樣的中國著名教...
擔憂人口持續下跌,中國出台政策強化生育支持
中國

擔憂人口持續下跌,中國出台政策強化生育支持

  孩子們手持中國國旗在上海黃浦區的復興公園裡玩耍。(2024年9月30日) 中國官媒新華社星期一(10月28日)說,中國國務院出台了多項措施,以加強支持生育的政策,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包括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和育幼服務體系,強化對教育、住房和就業的支持措施,以及積極構建新的婚姻和生育文化。 新華社說,中國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營造全社會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圍,為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這是中國當局試圖扭轉不斷下降的人口出生率,甚至人口負增長努力的最新嘗試。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到2022年末,中國人口為14.1億,較前一年減少了85萬人。這是自1960年代大饑荒以來中國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 到2023年末,中國總人口為14.0967億人,同比減少208萬人。當年,中國出生人口為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39‰,雙雙創下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的最低水平。在中國結束實行嚴厲甚至時常殘酷的「一胎化」計劃生育政策35年後的2016年,中國新生兒人數為1786萬。 同時,印度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路透社援引中泰證券研究所(Zhongtai Securities Research Institute)政策組首席分析師楊暢的分析說,「現階段支持生育具有重要意義。」 楊暢表示,當局周一的公告將作為未來措施的模板。他說,由於15至49歲的育齡婦女人數可能會下降,而生育孩子的意願預計不會很快上升,因此政策支持是幫助扭轉出生率下降趨勢的關鍵。 此前,今年10月17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下屬的中國人口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