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9 7 月

中美在人工智慧正面競爭 美方希望管控風險

中美在人工智慧正面競爭 美方希望管控風險

新出台的人工智慧備忘錄強調,為確保美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保持領先,美國應採取多種措施,包括保障晶元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多樣性


上周四(10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份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國家安全備忘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隨後在講話中強調,美國應在人工智慧領域和中國保持對話,以管控中國濫用人工智慧引發的多種風險。這再次引發外界對中美兩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競爭的關注。中國在這一輪的技術競爭中到底能否趕上美國?

  • 彭博社:美國將進一步限制中國獲取人工智慧晶元技術

美國這份新出台的人工智慧備忘錄強調,為確保美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保持領先,美國應採取多種措施,包括保障晶元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多樣性,防止敵對國家通過經濟和技術間諜竊取美方技術等。

沙利文在隨後的講話中,專門提及中國正在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壓制其民眾、傳播虛假信息並破壞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的安全。同時,他也強調,美國的人工智慧公司正在與華為這樣的中國公司進行正面競爭,美國需要保障這種競爭是公平的。在中美關係持續走低的背景下,沙利文的這些說法也提醒了外界,中美兩國正在人工智慧領域展開激烈競爭,並影響到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

興旺的產業

就在美國白宮的這份備忘錄發表前兩天(10月22日), 深圳人工智慧行業協會發表了一份題為《解析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現狀》的白皮書,其中強調:中國人工智慧在國際上地位持續提升,但與美國差距依舊明顯。報告還指出,在核心競爭力方面,中國豐富的數據資源、拓寬的教育體系及雄厚的研究實力為未來人工智慧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白皮書中列舉了重要的數據,其中提到:2023年,中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為1751億元,同比增長11.9%。與此同時,中國人工智慧創業在經歷了2010年代的快速增長後,2018年進入了調整期,但在2022年和2023年又趨於穩定。

對於中國人工智慧產業這種興旺的態勢,美國研究者也一直非常關注。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和新興技術中心(CSET)的領銜研究員扎卡里·阿諾德(Zachary Arnold)告訴本台,中國高效的人工智慧產業不僅體現在「蝙蝠」(「BAT」,即,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騰訊(Tencent)三家公司的簡稱),也體現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身上,「這些公司同樣表現卓越,包括那些集中發展手機應用軟體的公司,包括快手、平安(保險公司),也包括一些類似於中國版OpenAI的人工智慧新創業公司,他們可能未必多麼巨大,但同樣有很多產出。」

阿諾德解釋說,他所主導的研究用來衡量這些人工智慧公司活力的標準包括三個方面,研究發表、專利以及用工人數等。他舉例說,中國大學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上正在成為世界的領導者之一,「中國大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產出非常高效,包括一些被經常引用的研究,比如在計算機視覺方面。」

中國的IT從業者「世界」則對記者表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優勢主要在於中國的AI會更容易落地應用,「中國近來越來越看重技術應用,而對基礎領域的投資相對來說遠遠不夠。這會促使中國的AI項目更能夠以較低的基礎領域投資快速取得回報。」為安全起見,「世界」以化名接受採訪。他說,中國公司習慣於從西方拿來原創技術,專註於應用開發,這有些類似於華為直接對安卓系統採取「拿來主義」,而不是自己研發出一套新的系統。

2024-10-23T233201Z_1714600093_RC24QAA06O8N_RTRMADP_3_SK-HYNIX-RESULTS.JPG
中國人工智慧在國際上地位持續提升,但與美國差距依舊明顯。(路透社圖)

對美國的依賴性?

中國人工智慧對西方技術的依賴,從這個產業在中國冒頭開始,就一直是這個領域不斷被討論的話題。

今年2月,美國《紐約時報》在報道中指出,就連中國自己也承認,目前中國建設的人工智慧幾乎完全依賴於美國的底層系統。這導致中國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慧落後美國至少一年。

「世界」評論說,中國人工智慧研究不僅依賴於美國公司開發的技術框架(如TensorFlow這類的開源技術),從神經網路本身的理論基礎,到項目進入實際研發階段所需要的NVIDIA晶元、NVIDIA公司提供的cuDNN計算庫等等,這些都是中國AI研發繞不開的坎。

但阿諾德認為,包括人工智慧在內,中國的高新技術也有越來越多自身的成果,「目前中國做的很多東西並不是依賴於外來的技術,不管是晶元製造技術,以及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多高端產品是由那些去過美國或歐洲、又回到中國的研究者做出來的。」

阿諾德說,總體上,在人工智慧領域,美國仍然是跑在前面的,「美國公司產生更多基礎性的成果,推動了人工智慧領域更多的進步,過去幾年也產生了非常健全的生態系統。」他分析說,在技術開放方面,像OpenAI這樣的美國公司越來越謹慎,但像Meta(臉書母公司)這樣的公司正在開放非常強大的人工智慧模型,這種技術流轉還在繼續,這並不必然給中國公司造成太大的劣勢,「說起來這也是一種能力,就是像他們現在做的那樣,緊密跟蹤全球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的發展,快速追趕新的進步,並在產品中複製這些技術,也就是巧妙利用這個生態系統。」

但「世界」認為,中國人工智慧發展遇到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閉門造車」,他指的是中國網路隔絕於世界之外,「中國AI的落後關鍵也許是與無法與他國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無法與AI領先公司合作的現狀有關。如果中國繼續閉門造車式的『關起門搞AI』,可以預期這種差距確實是會越拉越大的。」

他指出,與之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中文這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使用得不多,對人工智慧模型的訓練不太有利,「以中文為母語的總人數佔了地球總人口的12%(2019年數據),然而,能夠進入到GPT-3的公開可用訓練材料的僅僅佔了0.1%。這很難說與中國網路封閉的現狀沒有關係。甚至連中國公司自己都無法取得足夠多的高質量語料。……各個公司都只願意拿自家平台數據給自己的AI做訓練,這會極大地影響中文AI的表現。」他說,比起英文互聯網上「聯邦」式的信息分布情況,中文互聯網更像是一座座『孤島』。

2024-07-25T152320Z_1773172038_RC2FY8A9B46U_RTRMADP_3_AMAZON-CHIPS-LAB.JPG
中國每年在科技領域增加的預算達10%,這樣的差距可能導致美國在AI研發方面嚴重落後。(路透社圖)

國家之手 華為再現?

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另一個引發外界關注的話題是國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沙利文上周在講話中提到,「中國每年在科技領域增加的預算達10%,這樣的差距可能導致美國在AI研發方面嚴重落後。」這種說法強調了政府之手對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推動。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今年5月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人工智慧政策戰略之一就是從2017年開始設立這一領域的國家隊,「政府選定領先的人工智慧公司在特定領域內構建生態系統並制定標準。2023年7月,百度、華為、奇虎360、中國移動、科大訊飛和阿里巴巴被選中,在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的領導下推動大模型的國家標準發展。

阿諾德分析說,毫無疑問,中國政府對人工智慧產業的介入幫助提升了這一領域公司在國內國際的競爭力,「很多中國人工智慧公司很重要的一項收入來源就是政府採購,地方或省級政府購買人工智慧產品,包括公共安全或監控方面的智能應用軟體。還有就是資金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政府補貼等。」

阿諾德說,中國政府對人工智慧的大量投入的確在華盛頓引起了不少擔憂,美國政策制定者尤其擔心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類似於華為那樣的實例再次發生。但在2019年,阿諾德參與的喬治城大學安全和新興技術中心(CSET)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中國政府向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可能遠低於外界的估計:該中心根據多項數據估計,2018年中國政府在人工智慧相關研發上的支出約為幾十億美元(最多100億美元),而不太可能是外界估計的數百億美元。但這項研究也強調,報告中提及的總體數據是中國不太完整的公開數據得出的結果,並且分析中也涉及到許多假設,所以這只是初步數據。

另外,報告也提及,中國政府每年通過政府引導基金在私營企業人工智慧活動上的投資(最多)可達數十億美元,這些投資帶到了大量的私人投資。所以,阿諾德認為,從數據看,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大量是由私人推動的。

墨卡托的報告強調,儘管美國政府對中國的人工智慧行業日益謹慎,但是美國企業和歐洲國家對這個行業創造出來的成果更感興趣,因此對限制跨境交流和研究反而不感興趣,這意味著中國人工智慧行業 「接下來還能在脫鉤的壓力下,持續維持它獨有的全球連接。」

編輯:李亞千       網編:伍檫愙

本文來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