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直播的「風」吹進大學宿舍,誰來表演,誰被觀看,誰在狂歡?
近日,多家社交媒體平台的直播間內,大學宿舍成為新的「流量高地」:閱讀燈與補光燈、鍵盤聲與音樂聲、遮擋的床簾與被泄露的隱私……當本該休憩的宿舍變成熱鬧的直播秀場,公共空間淪為「個人演播廳」,新的宿舍矛盾一觸即發。
然而,大學生宿舍直播的另一面,是蓬勃生長的個人意識、緩解壓力的主動選擇,也是個性化需求與集體生活的碰撞。如何正確認識「宿舍變『秀場』」?學校又該如何在維持秩序與尊重個性間把握平衡?
「宿舍是公共生活空間,宿舍生活也是大學生成長的必要環節。」近日,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宿舍管理要堅持疏堵結合的治理原則,樹立服務理念而非強化管理意識。
堅持疏堵結合的治理理念
《中國科學報》:近期,大學宿舍變「秀場」的現象引發熱議,部分大學生主播不分場合、不分音量、不分晝夜的直播方式進一步加劇宿舍矛盾。在你看來,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哪些?
馬亮:一些大學生將大學宿舍裝扮為直播間,通過直播來賺取流量和收入,並形成一股風氣。這種做法,一方面體現出直播文化在大學生群體的流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學生宿舍直播面臨的挑戰。大學生直播的內容多元,既有展現校園生活的,也有分享專業知識的,還有抒發情感的。直播已經成為不少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他們的學習、成長與社交等方面也至關重要,所以不應忽視和抑制這種正常需求。
問題在於,大學生有直播的強烈需求,卻沒有直播的空間,於是宿舍就成為直播的次優選擇。宿舍是集體生活的空間,大學生在宿舍直播雖然情有可原,但畢竟會影響舍友的正常休息和個人隱私。無視他人休息的權利,只顧自己的直播權利,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主義,反映出當前不少大學生偏離了應有的價值取向。與此同時,宿舍直播也說明大學生普遍缺乏個人空間,意味著大學服務設施還有改進餘地。
《中國科學報》:大學宿舍變「秀場」的現象,對宿舍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挑戰?傳統強調整齊劃一的宿舍管理方式,在面對個性化需求時存在哪些不足?
馬亮:大學宿舍是統一設計和管理的,而大學生直播則追求個性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比如,不少大學生希望在宿舍床位打造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而這可能違反宿舍管理規定。與此同時,大學宿舍的不少管理規定也沒有考慮大學生的實際需求。比如,嚴格規定幾點才可以進出大門,出於安全考慮嚴禁部分電器的使用,組織人員對宿舍進行檢查。這些「一刀切」的做法簡單粗暴,也導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果大學生採取一些變通做法應對宿舍管理規定,反而會帶來更大的安全隱患。
就此而言,大學宿舍管理需要一場「觀念革命」,儘快從管理與控制走向服務與治理,更多從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出發,修訂完善制度規則。可以借鑒租賃式公寓的服務模式,注重打造公共空間和提供公共服務,使大學生享受更好的服務。要寓管理於服務,在服務中凸顯管理。歸根結底,宿舍是提供居住服務的,而不是管理大學生的,需要樹立服務理念而不是強化管理意識。
《中國科學報》:宿舍在校園管理中長期被視作「隱秘的角落」,多數高校嘗試採用組織文化節、懇談會等柔性管理方式化解矛盾、滿足個性化需求。面對宿舍直播等新挑戰,管理者干預的邊界應如何把握?
馬亮:宿舍是集體空間,但是也不應完全抹殺大學生的個人隱私空間。要處理好集體空間與個人空間的關係,在大學生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不予干預,而在其行為影響他人時予以勸阻。因此,考慮到宿舍直播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該對這種現象帶來的問題進行關注並加強管理。特別是目前四人間或六人間的宿舍,空間有限,一個人直播就會對他人造成困擾,並激化同學之間的矛盾,因此不應對宿舍直播放任不管。當然,要想對宿舍直播一禁了之也不現實,因為這是大學生的權利,只要沒有干擾他人是完全可行的。
要堅持疏堵結合的治理理念,高校可以為大學生直播提供更多獨立空間,比如自習室或「自助盒子」,引導大學生在宿舍以外的空間直播,避免影響他人在宿舍休息。應引導大學生遵守宿舍管理規則,鼓勵大學生對違規直播說「不」。對於不分晝夜直播而影響他人休息的大學生,應加強宿舍紀律管理。
過度呵護,也是「成長的煩惱」
《中國科學報》:我國高校管理存在將大學生視為「未成年人」的傾向,未能充分尊重其成人身份和個性化需求。在你看來,校園管理者應如何在維持秩序與尊重個性之間把握平衡?
馬亮:不少大學將大學生視為未成年人,依然延續高中時期的管理方式,這並不利於大學生的成長。比如,為了確保大學生的安全而封閉校園。原本應該開放的大學校園卻採取封閉式管理的方式,切斷了大學與社會的聯繫,不利於大學生融入社會。這種看似呵護備至的做法,實際上反而會因為過度保護,而造成大學生「成長的煩惱」,使他們因為缺乏與社會的聯繫而喪失成長機會。
為此,要轉變「大學高中化」的不良傾向,改變高校的家長式管理方式,尊重大學生作為成年人應有的權益,為其走出校門和走向社會做好準備。在宿舍管理方面,也要強調大學生作為成年人應享有的權利,而不應將其繼續視為長不大的孩子加以管束。
《中國科學報》:從「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到現在更注重個人空間的宿舍模式,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新時代的宿舍關係?
馬亮:經濟社會發展意味著人們的居住條件越來越好,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時下流行的「一人餐」和「搭子」文化,都說明人們在相互交往與合作的同時,更加追求屬於自己的獨立生活空間。特別是大學生越來越注重個人隱私和私密空間,不再願意同多人共享居住空間。
但是,居住格局從混居走向獨居,並不意味著會影響大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強扭的瓜不甜」,即便將大學生置於宿舍集體生活,如果不尊重和關注他們的實際生活需求,也可能適得其反。比如,不少大學生因為宿舍同學的生活習慣和作息時間不一致,發生矛盾糾紛而導致反目成仇。
如今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在進入大學前在家一般都有獨立空間,集體宿舍對於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有一定作用。但是,也要尊重大學生的個人空間,通過學校與租賃市場合作方式來優化居住環境。比如,可以通過套間保障大學生的個人空間,並提供公共空間來促進交流。因此,大學宿舍也要與時俱進,不應繼續按照過去的多人間模式進行布局管理。過去為了節約開支而多人混住,如今則應根據大學生需要改善宿舍居住環境。
更為重要的是,不少高校的宿舍分配是跨學科的,也會在大學生求學期間調整宿舍,所以新時代宿舍關係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一些高校提供舍友互選機會,推薦大學生根據各自的生活作息和習慣自願組合,這有助於讓志趣相投的大學生和諧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將選擇權交給學生
《中國科學報》:針對個性化需求與集體生活矛盾的問題,國外大學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宿舍管理模式?
馬亮:西方許多大學並未將宿舍供應視作必須保障的剛性服務,而採取校內宿舍與市場租賃相結合的兼容方式。校內宿舍的數量有限,無法滿足所有大學生的需求,僅允許部分大學生申請利用。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可以申請校內宿舍,並遵守宿舍管理的相關規則,否則就無法享受宿舍服務。其他多數大學生則通過自由租賃來滿足居住需求,由此帶動校園周邊的房屋租賃市場發展。
這些做法和經驗對中國大學的啟示在於,要明確大學宿舍服務的邊界,將宿舍作為可選的公共服務,並明確僅限部分大學生申請居住。與此同時,應鼓勵大學生校外租房,並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支持。這有助於釋放更多宿舍空間,使大學生不再處於四人間或六人間的擁擠環境,而有相對獨立的居住空間,也減少了個性化需求給集體生活帶來的影響。
這需要扭轉社會對大學宿舍的刻板印象。高校也要創新宿舍服務模式,加強同校外租賃機構的合作,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居住選擇。
《中國科學報》:宿舍不僅是住宿場所,也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完成社會化的重要一環。宿舍管理應如何從「管人」邁向「育人」?
馬亮:宿舍是一個公共生活空間,宿舍生活也是大學生成長的必要環節。因此,宿舍的居住空間、組織方式和服務模式不能一成不變,而要適應大學生的時代需求。宿舍收費低廉,可以滿足大學生的基本居住需求,但也限制了居住條件的改善空間。比如,一些高校在宿舍方面的資金投入、設施維護和服務保障方面不到位,宿舍缺少獨立衛浴,沒有空調製冷,導致大學生的居住條件堪憂。
過去,我們注重單個宿舍內部的集體生活,而未來應探索學生公寓的大空間的集體生活。每個學生可以享受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也可以在公寓的公共空間與其他人開展活動和發生連接。這樣一來,既能照顧到大學生對私人生活空間的追求,也能夠通過公共空間和集體活動培養他們融入社會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高校應尊重大學生作為成年人應有的權利,更加註重滿足大學生對美好居住環境的追求。高校應為大學生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居住選擇,讓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需求進行選擇。這樣豐儉由人的自由選擇,既兼顧了大學生的不同經濟條件和居住需求,也可以激活學生宿舍與公寓租賃相關的市場發展,為大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居住服務。「倉廩實而知禮節」,當居住條件改善後,許多因為硬體設施和居住空間不足而引發的矛盾糾紛,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