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期間,「兩岸AI融合發展創新論壇」27日上午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台灣方面有代工大廠英業達、台達電子研究院等企業代表出席。有出席者指出,兩岸在AI上各有優缺,而技術要透過交流才能讓應用得以變現,建議兩岸可從「邊緣AI」開始加強合作。也有與會者期待未來能舉辦閉門座談會或Workshop,讓兩岸業界更自由、敞開心胸地談論彼此遇到的痛點與解決方案。
此次論壇圍繞AI基礎設施支撐智慧化轉型、AI大模型驅動新質生產力、AI多模態重塑產業生態等主題展開對話。台灣方面,包含英業達集團(北京)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邱全成、台達電子研究院院長闕志克、鼎捷數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子禎、台科大資管系特聘教授盧希鵬等企業代表、學者與會。大陸方面,有科大訊飛、聯想集團、北京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等單位參加。
闕志克接受媒體聯訪表示,當前,大陸在AI應用領域的發展領先台灣,台灣雖然有在發展軟體,但投入的資金規模和大陸不能比,且大陸市場夠大、公司的積極性高,進展自然比台灣快很多。
闕志克說,他認為台灣在軟體上可以尋求大陸以外的合作對象,不過,利用大陸的東西也沒有不對,透過到大陸參展交流,可以看到對方在某個問題上的solution(解決方案),「你就知道他們有這樣的痛點,去學習這個東西,做這個層次的交流完全不會有什麼傷害」。若是要代理,則要留意台灣法規限制。
這是世界AI大會首次設立兩岸論壇。闕志克認為,論壇得以作為初始彼此接觸的途徑,但仍偏場面化,期待未來形式可以更自由,例如舉辦閉門座談會或Workshop,讓兩岸業界面對面,放開心胸地談論彼此遇到的法規、技術問題還有solution,「這種交流應該多辦,會蠻受業界歡迎」。
邱全成在媒體聯訪時說,「技術要透過交流才能讓應用得以變現」。兩岸在AI上各有優缺點,大陸擁有很好的算力,包括大數據、應用市場都非常巨大,台灣在AI基礎的硬體做得非常好,尤其從半導體到終端。他認為,未來兩岸可以從「邊緣AI」開始加強合作,例如兩岸中醫利用邊緣AI進行小模型訓練,也能減少隱私風險,或者可以在技術專利上合作,推進技術成果轉換。
邱全成提到,他正在推動「兩岸數字經濟圈」,由於很多中小企業沒有足夠的資源去建設如大模型、智算中心等基礎建設,若一些頭部企業合作打造平台,將可助力新創企業發展AI應用。而大陸市場幅員廣闊、用戶量非常大,一眾台灣元宇宙企業都希望能夠藉此切入大陸市場。
他指出,台灣新創團隊在軟體應用的深入程度有很強的競爭力,同質性不高且思考細膩,不過必須要有更大的用戶規模才能發展,否則只是在小範圍的應用,或是內部開發,永遠沒辦法成長,透過兩岸數字經濟圈,能讓軟體在大陸市場落地應用,「年輕人要賺錢、要變現,總是要有舞台去發揮」。
邱全成也提到,兩岸文化雷同,中文也會通,這是台企的重要跳板,甚至可以結合大陸成熟的技術,共同推動元宇宙的應用。他認為,明年世界AI大會應該會有更多台灣軟體企業代表與會。
英業達今年首次參加WAIC。邱全成表示,英業達帶來最新的液冷技術,能夠讓AI的伺服器包括基礎設施在能耗上面達到更好的性能。英業達在全球液冷技術排名靠前,希望未來透過兩岸合作,將制定液冷的標準推向全球。
世界AI大會舉辦8屆以來,今年首次設有兩岸專題。27日上午舉行的「兩岸AI融合發展創新論壇」由國台辦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中國科技發展基金會主辦,台灣電電公會、上海市AI行業協會、清華大學兩岸發展研究院協辦。約150人參與論壇。活動還設有「兩岸AI融合發展創新展區」。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