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抗戰期間,湖南戰事極為激烈,1943年開羅會議舉行前後的常德會戰,更是國軍與日軍拚搏的焦點,國軍在常德會戰的勝利,有助於中國的國際地位,目前常德市有常德博物館等展館展出相關文物,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公墓也仍矗立在市內。
1943年11月初至12月底(另一說是到1944年1月初),歷時50餘天的常德會戰爆發。日軍當時為牽制國軍反攻緬甸、打通中印公路的兵力,集中約5個師團、4個支隊共8萬餘人的兵力,在日軍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的指揮下,對常德地區發動進攻。守衛的國軍參戰部隊有15個軍,約20餘萬人,涵蓋第九戰區與第六戰區兩大戰區,堅守常德城的是代號「虎賁」的國軍第七十四軍五十七師,師長余程萬。
此次會戰,國軍損失慘重,且一度失守,但在反攻後仍奪回常德城,第五十七師8500餘人打到僅剩下80餘人,會戰總計國軍傷亡3萬9,000餘人,日軍傷亡2萬3,000餘人。平民死傷也相當慘重,常德城早在會戰前就被日軍用鼠疫進行細菌戰攻擊,百姓早已死傷7,000餘人,加上後來的會戰廝殺,整座城市幾乎全毀,雖然有國軍提前轉移百姓,仍造成重大衝擊。常德博物館館方統計,會戰期間被殺害的平民共有5.9萬餘人,被搶走5.4萬餘人的壯丁,燒毀5萬多棟房屋。
抗戰時的常德,轄9個縣,人口340萬,是重要兵源地,同時年產水稻2,600萬石,佔全省三成,年產棉7,000噸,佔全省五成。常德是第九戰區戰略後援地,也是第六戰區的戰略要地,由於常德保衛戰的戰略意義重大,被稱為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會戰進行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以此電示蔣中正的面諭,要求余程萬務必守住。
常德會戰進行期間,中美英三國元首11月22日至26日在埃及開羅舉行開羅會議,會後發表的開羅宣言,昭告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
根據常德博物館的資料,目前展出常德會戰展廳的不少史料文物,系由余程萬之女余芷芳於2018年11月「常德會戰爆發75周年」後陸續捐贈,包含《常德戰後及是時各長官友好慰勉函電》,以及余程萬生前收集整理的常德會戰之後各種信函、照片及使用過的衣物等。
余程萬將軍生於1902年,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一期,並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系,抗戰時任第五十七師師長,常德會戰後一度被究責,爾後任第七十四軍副軍長,晉陞中將。在國共內戰後期,他任二十六軍軍長,並撤往雲南,曾被投共的雲南省主席盧漢逮捕,脫身後在1950年初就任雲南綏遠公署主任,但西南敗局已定,遂避居香港,1955年被匪徒入室行搶,混亂中遭槍殺身亡。
目前在常德市武陵區青年路上,還保有始建於1944年的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公墓,牌坊留有中華民國國徽,也有蔣中正、白崇禧、陳誠、何應欽、王耀武等人題字,紀念碑為典型的民國時期方尖型樣式,四周有當時國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四院院長的題字。中共建政後,牌坊和紀念碑上的文字遭用水泥覆蓋,以便於文革時期保護,原有的紀念堂則改建為工人文化宮和少兒圖書館,1981年後當地政府才進行修復,恢復一部份原貌,2014年被中共官方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專研常德會戰、日軍細菌戰的湖南文理大學歷史學副教授朱清如表示,常德會戰是發生在戰略相持階段後期的一次著名戰役,這一仗應該說是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因為當時五十七師只有8,500多人,也確實是寸土寸血地與日軍肉搏血戰,裡面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本報記者另詢問有關於他對台灣的抗戰史研究之交流和評價,他指出沒有跟台灣的研究者有聯繫,但是知道國史館有出過細菌戰的資料集。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