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陸外送平台補貼大戰才剛降溫,「配送慢」問題18日卻登上微博熱搜,不少網友吐槽外送配送時間需一小時以上、訂單超時、無騎手(外送員)接單等問題,稱已經不敢再點外送。有網友表示,平台根本不用「卷」誰補貼紅包額度大,「誰能按時送餐就能贏」。
上海第一財經指出,隨著反內卷、價格戰降溫,外送大戰正進入服務比拚的「深水區」。早前「0元購」等低價促銷雖導致商家無法出餐、騎手取消訂單等現象,但低價掩蓋了不少用戶對履約的不滿,如今,用戶對外送平台服務能力的敏感度正在上升。
美團近日將外送配送進一步拉入「15分鐘」競賽中,在美團搜尋頁,部分店舖的配送時間顯示「約15分鐘達」,藉此吸引用戶下單。不過,從實際支付頁面資訊看,美團普遍會將預計送達時間「寬限」到20分鐘,也有不少用戶在社交平台上,抱怨訂單最終等了30多分鐘才送到。
艾媒諮詢創辦人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分析,外送大戰時,平台投入大,對外賣配送資源的調配也比較充足,訂單快速增長,但在這之後,若平台補貼或資源的支撐不足就可能導致配送慢問題。熱戰期過後,外送平台能否持續提升配送體系的成熟度、對配送團隊的獎勵措施是否可持續等,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事實上,大陸外送平台的騎手數量在今年夏天普遍已大量成長,截至8月7日,餓了么騎士整體數量達到去年的3.5倍;京東第二季業績發布時表示,已與超15萬名全職騎士簽訂勞動合約。這都顯示,投入「運力」、提升履約配送能力在外送大戰中已是平台關注的重心之一。
這樣為何還有配送慢問題?一位業內人士稱,儘管騎手增多,但每個區域、不同時間點的騎手密度可能不同,高峰期考驗系統調配能力。報導指出,產業正走向「15分鐘達」與「配送慢」的矛盾之中,外送平台一邊展露著攻堅更高時效的野心,一邊面臨著全面能力仍待補足的尷尬。
有零售電商行業專家指出,從行業整體來看,在用戶端,外送競爭已從用戶增長的「增量博弈」轉變為挖掘現有用戶價值的「存量博弈」,用戶黏著度與消費份額的提升是競爭關鍵。而運力端的騎手資源爭奪,是這場戰爭獨有且最艱難的一環,它考驗的不僅是資本實力,更是平台構建訂單生態的綜合能力。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