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科學家近期透過對「嫦娥六號」月壤樣品進行高精度年代學研究,首次精確測定,月球上的阿波羅環形山(阿波羅盆地)形成於41.6億年前。該發現揭示月球「後期重轟炸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時間提供了關鍵證據。相關成果20日於國際期刊《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網上發表。
新華社20日報導,研究人員表示,月球形成初期,曾經歷劇烈的小天體撞擊事件,表面廣泛分布直徑超過300公里的巨型撞擊盆地,這些是最直觀的地質記錄;而在這些撞擊盆地集中形成的時期,被學界稱為月球的「後期重轟炸期」。
研究人員提到,「嫦娥六號」的採樣點所在的阿波羅環形山,直徑約540公里,作為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內最大的次級撞擊構造,其形成年齡跟「後期重轟炸期」密切相關。
報導提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義剛團隊,聯合廣州中山大學、香港大學及國外的合作者,在僅3.5克月壤中發現3顆大小150至350微米的特殊岩石碎屑。這些岩屑是阿波羅盆地形成時產生的撞擊熔融岩石,是記錄撞擊事件最理想的「岩石時鐘」。
因此,研究團隊準確測定了岩屑的年齡,同時綜合遙感圖像、地球化學數據等多方資訊,最終確認岩屑記錄的41.6億年,為阿波羅盆地的形成年齡。
嫦娥六號於2024年5月3日升空;6月2日,著陸器和上升器在月球背面阿波羅環形山著陸;6月4日,上升器自月球起飛;6月25日,返回器攜帶共計1935.3克月球背面月壤樣本、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