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截止發稿時,該文在微信公眾號「建設性意見」上已遭刪除,在「基本常識」搜狐賬號上仍可見。
因為下周要舉辦順德美食之旅活動,有外省夥伴擔憂基孔肯亞熱疫情,所以我仔細查證了一番,得到一個驚掉下巴的數據:
自2025年7月20日至10月11日,廣東省已累計確診基孔肯亞熱病例20006例,無重症或死亡病例。
劃重點: 一個重症都沒有。
在一種傳染性疾病流行的初期,當我們對流行規模和健康危害還沒那麼有把握的時候,把警惕值拉滿,從嚴從重防控,是非常合理的。
當它已經在密切監控下流行了一段時間(近3個月),累積了超過2萬病例數據的時候,就有必要重新審視這種流行病,看看它對人體健康會有多大的威脅,會對社會秩序造成怎樣的影響。
基孔肯亞熱並不是一種新的傳染病,1952年就在非洲被發現了,但在中國較大範圍傳播還是今年的事情。此前,疾控部門一直根據既往的國際數據來評估基孔肯亞熱的威脅,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較大規模統計數據,是時候該更新對這種疾病的認知了。
廣東省疾控中心發布的科普知識是這樣描述基孔肯亞熱危害的:
多數患者癥狀較輕,病程約1\\~2周後可自行恢復,致死率極低(通常低於0.1%)。但少數人群(如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現併發症,如長期關節疼痛(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心肌炎、腦炎等,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
咱也不知道國外這個致死率低於0.1%的統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是不是和醫療條件薄弱有關,是不是和確診能力有關,單就今年7月以來廣東地區的實際情況來看:
基孔肯亞熱的重症率和致死率都是低於萬分之一的。
如果再加上中國其他省市確診的基孔肯亞熱數據,同樣也是沒有出現任何一例重症和死亡病例,這個數據的分量還會進一步提升:
可以認為,基孔肯亞熱感染基本上不會導致重症與死亡。
當然,上述數據並不能推導出「基孔肯亞熱沒必要防控」的結論,原因有二:
第一,雖然目前沒有觀察到基孔肯亞熱重症或死亡的病例,但感染之後這一兩周的發熱、皮疹和關節痛是確切存在的。
感染基孔肯亞熱的病痛,能避免還是應該盡量避免。蚊蟲,能少一點還是應該盡量少一點。
第二,任何傳染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其病原體都會隨著大規模傳播而發生變異。基孔肯亞熱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需要密切監測其突變情況,適度控制其傳播規模,防止出現傳播力暴增或毒性更強的變異株。
簡單來說,基孔肯亞熱感染人數越多,複製次數越多,越容易產生新的變異毒株,為疾病防控帶來新的變數。這是我們需要儘力避免的情況。
但是請注意!
以上兩點論述是廣泛適用於任何傳染性疾病的,都是能不感染最好,都是應該盡量防控以降低其感染規模。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同時需要應對流感、普通感冒、新冠、病毒性肺炎、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很多很多種傳染性疾病。為此,中國在每個省、市、區(縣)都設立了疾控部門,就是用來日常應對這些問題的。
請注意,是日常應對。
幾乎所有我們已經有較為充分了解和成熟防控方案的傳染病,需要的都是日拱一卒、久久為功的常態化防控,而不是集中力量、壓倒一切,追求畢其功於一役的運動式防控。
說得直白一點:
在今年7月佛山地區剛出現基孔肯亞熱擴散的時候,由於對感染規模還不清楚,對疾病危害還沒有足夠多本地數據,在本地民眾對基孔肯亞熱這種疾病還比較陌生,有可能引發恐慌流言的情況下,政府部門嚴陣以待,集中清積水防蚊蟲,爭取儘快控制感染規模,是合理的做法,應有的態度。
但到了10月份,在我們已經有超過2萬病例數據,對基孔肯亞熱的「零重症零死亡」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在公眾經歷了數月時間信息轟炸已經基本破除陌生恐慌情緒的基礎上,在鐵的事實已經證明再高壓的防控也不可能完全撲滅基孔肯亞熱,它註定已經成為華南地區常駐蚊媒傳染病的情況下:
還有沒有必要把防控基孔肯亞熱作為一個流行地區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
還有沒有必要以犧牲公眾正常生活和商業經營為代價來運動式「清積水防蚊蟲」?
還有沒有必要花費巨額人力物力財政資金在一個縣級市設置33個核酸檢測點?
最後分享一點建設性意見:
我支持清積水防蚊蟲,支持常態化防控基孔肯亞熱,對大家都有好處。
只是,沒必要做到這個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