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慶和中秋假期中,中國資產全線走強,納斯達克金龍指數一周上漲約3.8%。中國資產的暴漲,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國際資本對A股和港股的認同水平。那麼,中國資產緣何「暴動」,背後的推手是什麼?
在解開中國資產逐漸走強之謎之前,投資者需要先了解下職業投資者是如何評價一項資產的,然後再來看看中國資產在全球股市中處於何種估值水平。
當然,價值和價格並不總是相匹配,但價格終歸會向價值靠攏,這也是近期中國資產走強的原因所在。
如何來衡量投資?
在現代投資(4.090, -0.02, -0.49%)的發展歷史當中,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對我們考量股票和債券的方式方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他就是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歐文·費雪——他著有《利息論》,他對金融學領域所做的重要貢獻就是「股息貼現模型」。
直觀地說,歐文·費雪的理論很大程度上區分了職業投資者和業餘投資者。
職業投資者考慮的是未來現金流,就如你擁有一片果園,它的價值並不是體現在你所擁有的果樹和土地上,而是體現在果園能夠給你帶來的收入上;還如一套公寓的價值並不體現在它的價格上,而是體現在它未來帶來的租金收入上。
而業餘投資者衡量財富的標準是資產價格的上漲與否。比如擁有一幅古畫或者一枚珍稀的郵票,這些資產並不帶來收入,投資者投資此類資產的回報取決於,是否有後來者願意出更高的價格來購買它們。
然而,單純看資產價格趨勢而不看未來現金流收入可能會讓投資者陷入無底深淵。比如在中國郵票市場,1980年「猴票」的單枚價格在8000元左右,而到了2004年「猴票」的單枚價格僅為6元左右,到了2016年又繼續折半到3元左右。
《客戶的遊艇在哪裡》的作者小弗雷德·施韋德曾親歷過1929年大崩盤,他對財富到底如何衡量有著深刻的認識:作為一個民族,英國比美國更早遭遇資本投資的問題,相應地,它在這方面也更為成熟,當你詢問一個人的財富時,英國人和美國人給的很不一樣。美國人會說:「如果他的財富有100萬美元,我也不會感到奇怪。」而英國人則說:「我很奇怪他每年能掙5000英鎊。」當然,英國人談論和思考財富的習慣方式更接近事情的本質。一個人真正的財富是他的收入,而不是他的銀行餘額。
中國資產的坐標在哪裡?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按照歐文·費雪的現金流貼現理論,站在當前看,中國資產的現金流、估值與全球其他主要市場相比,吸引力如何呢?
截至9月30日,上證指數的股息率為2.48%,對應的市盈率為16.6倍;恒生指數的股息率為2.24%,對應的市盈率為12.3倍。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股息率僅為0.56%,對應的市盈率為32倍;納斯達克指數的股息率0.3%,對應的市盈率為44倍。巴菲特手持3000多億美元的現金,某種程度上是美股市場整體高估的標誌。
值得關注的是,A股「優等生」的股利支付率、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公司的股份回購力度等指標仍在提升,這都將會為股東帶來更多的股息收入。
比如,2020年時,貴州茅台(1443.990, -16.87, -1.15%)的股利支付率僅為52%,而2024年貴州茅台的股利支付率為75%,該公司2022年至今的股票回購數量為392.76萬股,回購比例約為0.3%;邁瑞醫療(245.690, 6.69, 2.80%)2020年股利支付率為45.7%,2024年股利支付率為65%,2022年以來回購了325萬股,回購比例約為0.27%。
與海外公司相比,A股頭部公司的回購剛剛開始。以蘋果公司為例,該公司2020年8月至今回購的股份比例13.5%,遠遠超越A股「優等生」們回購的力度。試想下,如果A股頭部公司也向國際慣例靠攏,以每年2%左右的速度回購股本,那麼A股優秀公司們所對應的當前估值是否具備吸引力?
建立內在度量的觀念
投資需要建立度量的觀念,海外熱錢對中國資產的態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外部視角,但更重要的是,投資者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度量觀念。
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東的信中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了內在度量的重要性:
1986年,巴菲特從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手中買下了位於奧馬哈以北50英里的一塊400英畝(約1.62平方千米)的農場。它花了巴菲特28萬美元,遠低於早些年一家破產銀行給農場提供的借款。
巴菲特對經營農場一無所知,但他的一個兒子熱愛農事。巴菲特從他兒子處了解到,這塊農場能生產多少玉米和大豆以及經營成本是多少。根據這些估計,巴菲特算出了這塊農場的常規收益,當時大約在10%。巴菲特還認為,今後它的勞動生產率會逐漸提高,作物的價格也將有所上漲。這兩種預期後來都成為了現實。巴菲特認為,無需特別的知識或智慧就能得出結論,這筆投資不會虧損,還很可能大幅增值。
正如格雷厄姆所說的,投資成功的秘訣在你的內心,如果你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持批判態度。不相信華爾街的所謂「事實」,並且以持久的信心進行投資,你就會獲得穩定的收益,即便熊市亦如此。通過培養自己的約束力和勇氣,你就不會讓他人來左右你的投資目標。說到底,你的投資方式遠不如你的行為方式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