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研究公司榮鼎集團和智庫大西洋理事會10月9日舉辦關於中國經濟現狀的報告發布會
在新冠疫情封控措施結束近兩年後,號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其經濟現況到底如何?中國的經濟體系更加封閉還是更加開放?下屆美國政府又將面對怎樣的中國?美國經濟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和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對中國經濟進行了為期四年的研究,並在一份最新年度報告中回答了這些問題。
- 中國頻出經濟大招 有效性遭專家質疑
在10月9日舉行的報告發布會上,榮鼎集團創始合伙人榮大聶 (Daniel Rosen)在談到中國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開放度時說:「如果我們看看金融體系,正如截至 2023 年底的最新年度數據所示,從表面上看,中國的得分與新冠疫情時期相比略有技術改善……。但更大的問題是融資,因為(中國)這個經濟體越來越面臨普遍的金融困境。我想避免使用危機這個詞,但中國金融體系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
報告:中國經濟已偏離市場經濟規範
這份最新年度報告名為《終點:改革步履蹣跚的代價》(End of the line: The cost of faltering reforms),由榮鼎集團和大西洋理事會聯合發布。報告依據評估「開放的市場經濟規範」等六項指標,把中國的市場體系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市場體系進行對比。這六項指標包括:金融體系發展、市場競爭、現代創新體系、貿易開放程度、直接投資開放程度和證券投資開放程度等。透過這一量化框架,讓人們了解中國的「改革」究竟是在進步還是倒退。
這份最新報告的結論是,與早先的預期相反,中國經濟已偏離了市場經濟規範。在報告跟蹤的幾乎每一領域,中國的改革都停滯不前,某些情況下甚至出現倒退。其中,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開放度一直是中國與其他發達經濟體差距最大的領域。目前這兩項投資流入都有所減少,凸顯中國融入全球資本市場的困難。
榮大聶指出:「2023年一開始,跨國投資者非常熱情,認為現在疫情已經結束,希望在北京能迎來清晨……。現在我們來看看 2024 年的最新數據,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直接投資(FDI)凈赤字為880億美元。這只是最新的季度數據,與十年前的典型情況相比,中國每年的FDI凈流入量為1000億美元至2000億美元。」
報告還指出,中國國有企業的重新崛起抑制了市場競爭。在創新方面,雖然中國取得了進步,但風險投資家正在撤出。中國的貿易開放度也在下降,外界對中國商品和服務貿易的擔憂不斷增加。
中國的經濟停滯能否歸咎新冠疫情?
榮鼎諮詢和大西洋理事會的這項研究歷經四年,其中以2010年為基線,並與2020年到2023年的數據進行對比。這些數據涵蓋了中國疫情三年及之後的一年。對於那種將中國經濟狀況惡化全部歸咎於新冠疫情的看法,榮大聶回應說:「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根本不是新冠疫情(造成)的圖景,也不是因為國外經濟疲軟導致中國工廠運轉速度有所放緩,甚至不是因為地緣政治……。我們在這裡討論的幾乎每一個結構性問題,都發生在疫情之前。」
榮大聶表示,這些經濟問題的根源都來自2020 年之前,卻拖延至今仍未得到解決。不過,他認為目前的狀況並非不可避免,因為中國過去15年中,其經濟結構也曾在市場化和開放資本流入等方面有過很多進步。
專家:中國最新措施不會有效提振經濟
面對經濟持續低迷,房地產市場不斷探底,中國當局上周剛剛公布一系列重大提振措施,包括降低銀行準備金率、削減抵押貸款利率以及購房首付比例。10月8日,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又宣布了一攬子增量政策,希望年內「見到更多實效」。但相關政策讓投資者的預期希望落空,失望情緒導致中國股市重挫跳水。
對此,出席上述報告發布會的MCC Global Enterprises 首席執行官米歇爾·卡魯索-卡布雷拉(Michelle Caruso-Cabrera)表示:「你可以說,我們將降低準備金率,我們將使資本更加充裕和更便宜。但如果配置它的人或調配它的機構不擅長調配,比如國有企業,它們的股本和資產回報率很差,那麼它就不會很有效。」
報告指出,在中國,系統性的國家干預和不透明的決策佔主導地位。中國的決策不明確性被視為全球經濟風險的一個根源。同時,中國共產黨在經濟中的日益重要作用抑制了私營企業活力,並為投資者製造了危險的不確定環境。
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資深主任梅蘭妮·哈特(Melanie Hart)則尤其擔憂中國的產能過剩造成的風險:「習近平顯然已經決定,不讓中國以可持續的市場經濟方式去做發展所需的艱苦工作,而是加倍補貼出口,並將其傾銷到全球市場。這對我們的汽車製造商和歐洲的汽車製造商構成威脅。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風險。」
如何應對未來的中國經濟挑戰?
《華爾街日報》日前發文指出,中國當局上周出人意料地決定採取果斷措施挽救經濟增長,這一政策的大轉向和當時突然取消 「動態清零」政策的方式非常相似。兩者都表明,習近平的集權做法導致了有效的政策滯後出台。
對此,卡魯索-卡布雷拉指出:「我們所有人都憑直覺知道,當權者想繼續掌權。他們如何獲得權力並不重要……,一旦他們上台,他們就想繼續掌權。所以你應該看到,他們做出的每一個決定,他們認為這樣做會幫助他們繼續掌權。」她認為,如果中國的每一個經濟層面都有太多的國家干預,就無法真正改善經濟。
榮大聶也認為,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危險以及對長期潛在增長的損害,使中國領導人無法與世界各方面進行可信的對話,試圖從美國獲得一些包容的機會已經大大減少。而這將花費很長時間修復,而且會非常痛苦。
「權力就是一切,對吧?但問題是,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活力基礎,他們就無法繼續掌權;或者在規模不斷縮小、不斷面臨社會穩定風險的情況下繼續掌權。這些都是習近平必須面對的嚴峻經濟現實。」 榮大聶說。
記者:凱迪 責編:何平 網編:洪偉
本文來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