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布林肯(左二)與王毅(右三)進行了會面。
紐約當地時間9月27日下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舉行會晤。外界關注,這兩位美中最高外交官員將重點討論哪些議題?此次會談又會對美中關係,以及國際地區局勢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 布林肯聲明紀念國際民主日 民主人士洛杉磯中領館抗議
- 抵制產能過剩 美大使:絕不容忍再次遭受\”中國衝擊\”
- 外交關係動蕩 日本外相或在聯大與王毅會晤
路透社本周五引述美國國務院消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定於當天下午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紐約舉行會晤。王毅此次訪美,是為了參加在紐約舉行的第79屆聯合國大會
此次會面是自布林肯於7月訪問北京後,美中最高級別外交官員的再次會晤。截至目前,美中兩國仍然在涉及貿易關稅、台海、南海、俄烏戰爭、哈以衝突以及人權等問題上,長期存在立場分歧。今年8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也到訪中國,並與王毅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會談。美方在會後表示,雙方將安排美國總統拜登與習近平通話。
針對布林肯與王毅此次的會面,美國艾德菲大學文理學院院長、政治學教授王維正在接受本台採訪時分析認為,兩位官員適逢聯合國大會期間舉行會晤,遵循了近幾個月來美中尋求保持溝通渠道暢通的共識:「最近,美國安全顧問沙利文到大陸,為當前不斷惡化的中美關係找到停損點,雙方恢復了要加強會晤……。兩位外長的見面是延續沙利文與王毅、習近平見面時,繼續交往的基調。」
王維正表示,美中外長會晤的議題將凸顯拜登政府在不尋求連任的情況下,希望能留下政治遺產、管理現有衝突的目標:「第一個是,讓中美兩國逐漸競爭的關係能夠平穩;第二個是,烏克蘭戰爭已經打了兩年多,快要進入第三年和冬天,……俄烏戰爭能否走上談判桌取決於中美關係,以及他們能對各自的盟友——俄羅斯和烏克蘭——施加什麼樣的壓力,或提供什麼樣的誘因。」
王維正還提到,布林肯也希望與王毅討論哈以衝突擴展至黎巴嫩的問題。
對此,華盛頓智庫蘭德公司(RAND)中國問題專家何天睦(Tim Heath)在接受本台記者採訪時,也表達了近似的看法。他表示:「此次會晤表明,兩國政府都有意緩和緊張局勢。布林肯和王毅有許多議題需要討論,包括關稅問題、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以及美國對台灣的支持。雙方官員還可能討論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局勢。」
不過,華盛頓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美國亞洲政策資深研究員扎克·庫珀(Zack Cooper)告訴本台記者,布林肯與王毅的會晤並不會為當前國際局勢帶來太大的具體進展:「我認為此次的會面是例行性會議,因此我並不期待兩方有任何重大成果。他們可能會討論拜登和習近平今年晚些時候會面的計劃,但我認為,關於雙邊問題的實質性工作,已經在上個月沙利文和王毅在北京外的會晤中進行了更詳細的討論。」
俄烏戰爭交戰近3年 美中依舊立場分歧
布林肯與王毅此次會晤的焦點之一,是有關兩方對俄烏戰爭的討論。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新聞稿,拜登總統於本周三在聯合國大會上召開了領導人會議,並發布聯合聲明支持烏克蘭的復甦與重建。該聲明得到了30多個國家及歐盟的支持。聲明強調對俄羅斯的問責,指出聯署國將持續凍結俄羅斯的資產,直到俄羅斯結束其侵略並賠償對烏克蘭造成的損害。此外,聲明聯署國還將撥款支持烏克蘭的軍事需求,協助其戰後的建設與復興,並維持烏克蘭金融系統的穩定。
與此同時,王毅本周二在聯合國總部也出席了安理會就烏克蘭問題召開的高層會議。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道,王毅就此在會議上提出三點主張——增強降溫局勢的危機感、增強勸和促談的責任感、增強管控外溢的緊迫感。他強調,中方的根本立場是尊重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中方也將持續與烏克蘭和俄羅斯保持溝通。同時,王毅還表示,「任何在烏克蘭問題上向中國甩鍋推責、攻擊抹黑的做法都是不負責任的。」
自北約(NATO)成員國在今年7月將中國確定為俄烏戰爭的「決定性助推者」(Decisive Enabler)以來,西方國家官員持續譴責中國對俄國防工業的投資,導致俄羅斯在軍事和經濟上能夠支撐其在烏克蘭戰場上的軍事能力。此外,路透社此前更引述歐洲情報機構的消息披露,俄羅斯正與中國企業合作,在中國境內開發和生產用於烏克蘭戰場的無人機。這進一步引發了西方國家的擔憂。
針對美中兩國就俄烏戰爭的討論,本台採訪的上述學者均表示,布林肯與王毅很可能在會談時針對俄烏戰爭問題進行討論,不過兩方不太可能取得共識。
庫珀就此指出:「我預計,雙方將在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問題上各執己見。儘管美國聲稱中國正在支持俄羅斯的軍工生產能力,從而延長烏克蘭的戰爭,北京仍堅持表示其並未提供大多數形式的直接援助。我相信,這一話題會被提及,但不認為雙方會達成任何共識。」
何天睦也認為,北京不太可能遵照華盛頓的要求向莫斯科施壓:「美國可能會要求中國停止對俄羅斯戰爭的支持,並要求其減少購買俄羅斯的石油。然而,中國不會願意要求普京結束戰爭,因為俄羅斯仍是中國為數不多、具有戰略價值的朋友。」
記者:唐緣媛 責編:何平 網編:何足
本文來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