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4 8 月

「砸窗事件」引爆輿論 官媒評「砸窗非英雄」再掀炸鍋

浙江火車事故 乘客困悶熱車廂3小時砸窗 官方兩度通報難平民怨

「砸窗事件」引爆輿論 官媒評「砸窗非英雄」再掀炸鍋

7月2日晚,一列從廣州開往杭州的K1373次旅客列車在浙江金華與一列貨物列車發生側面衝突,導致客車機車前台車脫線,列車被迫停靠在金華市東孝站,造成旅客列車停滯逾3小時。其間車內悶熱不通風,有乘客砸窗透氣,引發外界對鐵路應急處置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據上海鐵路官方微博通報,7月2日20時28分,金溫地方鐵路公司一列貨物列車在東孝站「停車不及」,侵入下行正線,與正在通過的K1373次旅客列車機車發生側面衝突,導致客車機車前台車脫線,幸未造成人員傷亡。經緊急處置,列車於23時27分恢復運行,並換掛新機車繼續行程。而事發地點為一座不辦理客運與貨運的小站,車站僅有3名行車人員當班,列車因事發地無站台、照明不足等原因,被迫原地滯留。

乘客悶熱難耐砸窗通風 警方未拘留僅教育

多段現場視頻顯示,列車車內悶熱難耐,不少乘客衣衫濕透,部份人脫去上衣散熱,有乘客稱「要悶死了」。據《浪潮新聞》報道,有目擊者稱,一名身穿黑衣的男子在車廂悶熱難忍之下,用安全錘砸開車窗,隨後在金華站被民警帶走。

對此,廣州鐵路公安局懷化公安處回應指,砸窗男子未被拘留,「僅對其批評教育後放行」。上海鐵路金華站派出所則表示「情況仍在調查中,到時會和家屬聯繫」。

鐵路部門兩度通報應對處置 但仍難平民憤

7月5日,廣鐵長沙客運段針對事件發布第二次情況說明。通報稱,事故發生後列車乘務組立即開啟約80個氣窗、派發礦泉水並開窗通風;中國鐵路上海局金華車務段亦緊急協調送來900多罐八寶粥、1300多瓶礦泉水並安排120救護車待命。

通報指,21時20分車內溫度約為31℃,曾有一名50多歲女性旅客反映頭暈,被安排至乘務間休息。22時04分,一名男乘客「擅自取下消防安全錘試圖砸車窗」,列車人員上前勸阻未果,玻璃被砸破,為防止跳窗意外,一名乘務員「張開雙臂、攔在窗前」,現場由乘警及工作人員共同隔離。

通報認為,「車內雖悶熱,但未達需開門或破窗的緊急程度」,並強調事發地無站台、夜間無照明,開門可能導致乘客跌落,存在安全風險。列車於23時11分恢復空調,抵達金華站後,破損車窗亦已修復。

官方通報遭社會輿論批評「缺少共情和溫度」

網民:死了人才採取措施

事件引起強烈社會關注,許多網民對乘客自救行為表示理解與同情,質疑「命比窗貴,應以人為本」,留言如:「緊急狀況怎麼能怪乘客砸窗?」、「中國人就是太守規矩了」。同時批評官方通報「強詞奪理」,「要死人才採取措施」。

對於網路輿論,《濟南日報》旗下的《新黃河》評論指出,官方通報「難言成功」,批評其「缺少歉意與共情」,「過度筆墨強調自身合理性,卻迴避未盡作為」。文章認為,此次砸窗是「公共應急處置機制失靈」所致,乘客處於封閉高溫、溝通無效、信息不透明的狀況下,只能本能自救。

評論指出:「相比應急預案的不足,列車工作人員教條地等待上級通知更令人憂心」,反映出基層執行者「唯上而不唯實」的困境。文章強調,「車窗易補,人心難補」,鐵路部門應深刻反思與改進。

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亦發表評論指出,雖然砸窗者未受追究「是相對溫和的處理」,但官方通報「語氣缺少溫度」,未有表達歉意與慰問。

他指出:「這麼多人長時間待在31度悶熱的封閉環境中,正常人也會非常不舒服,身體弱的人更有風險。」胡認為,事件的意義不在於「教育民眾不能砸窗」,而是提醒鐵路部門必須提升現場靈活處理與預案細緻度,避免未來再發生類似困局。

官媒《中國網》評論「砸窗非英雄」再引爭議

不同於網路一邊倒的對官方通報的批評聲,中國官方外宣網站《中國網》於今日(7月6日)發文反批,「砸窗非英雄之舉,守序方為安」,並強調砸窗破壞設備、擾亂秩序,對整體安全有害,應該「敬畏規則」。

該評論再次激起網民憤怒,被批「缺乏同理心」「把求生反應說成添亂」。有網民評論指出:「評論者在相同的環境下待上相同的時間,再出來寫時評不遲!」「什麼時候自救也是錯了?」「人都悶的透不過氣了,還要考慮玻璃砸了,後面不好收拾?難道真要出了事,再去後悔,當時要是砸窗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