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8 7 月

雲南省鎮雄縣:移民搬遷數年未得安置 村民訴:涉嫌問題繁多

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努力改善移民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不僅關係到移民搬遷群眾能否順利實現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過上好日子,而且能對改變移民搬遷群眾幾代人的命運產生深遠影響。
「我們是雲南省鎮雄縣胡家山水庫的移民搬遷村民,要反映的問題是胡家山村民搬遷五、六年未得到妥善安置,懇請上級部門領導傾聽民聲,體察民意,幫助解決移民搬遷戶安置問題。」近日,雲南省鎮雄縣胡家山水庫的移民搬遷村民致函有關部門,反映胡家山村民搬遷安置工作中涉嫌存在的一些問題。
為解決鎮雄縣城區數萬人口的飲水問題,省里決定在塘房鎮胡家山修建水庫。在上級部門的組織下,胡家山五個村民組一千多名群眾以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在未得到補償安置的情況下,告別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在外租房居住。誰知這一租就是五、六年未得到妥善安置,村民們於是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請求解決問題。今年終於說可以安置,但安置的結果,讓村民們感到失望。
其一,相關部門未嚴格按照「先補償,後搬遷」相關法律法規執行,導致群眾基本生活困難。安置工作推諉拖沓,五、六年以來進展緩慢,群眾多方反映無結果。
2013年,塘房鎮未嚴格按照「先安置、後拆遷」規定,只給了搬遷群眾微薄的房屋賠償、青苗賠償、搬家費以及租房補償,並許諾群眾以後地基安置多出的人頭面積每平米只需支付500元左右就行。胡家山村民相信政府,就搬離家鄉,靠著微薄每月50元的房租補助,在塘房集鎮及各地租房居住。搬遷戶大多是貧困戶,一直以種莊稼為生,離開了土地,生活水平極度下滑,基本保障都成問題,更加向深度貧困發展。甚至有的一家五、六口人只租兩間房,男女老少在一個房間同吃同住。
其二,征地拆遷工作不夠公開公平,補償標準不盡合理,違規問題時有發生。
大擢魁村主任在水庫地無手續違規開辦的採石場,有關部門不但不追究責任,還對其進行私下賠償;村支書汪某傳在水稗田違規開辦的採石場,居然補償了150多萬元,也未追究其責任。認定標準不符常理,老建房屋補貼高,新建房屋補貼低。對新建和老建房認定標準,則以石頭修建為老建,水泥磚修的為新建,而不在於修建時間。

比如:水稗田趙某松家房屋建築面積為600多平方米,一部分是在2013年以後,因水庫工程項目部和地方部門辦公租用才臨時修建的,居然被認定為老宅基地呢。
其三,征地拆遷安置工作作風簡單粗暴,一刀切,搬遷工作拖沓,時間長。徵求群眾意見浮於形式走過場,回復群眾疑問存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地基安置工作混亂,盲目趕進度,群眾無知情權、選擇權,影響到群眾核心利益。
2020年4月中旬,有關部門向村民徵求宅基地安置方案,村民提出了許多好建議,基本沒有採納。隨後,於4月20日出台《塘房鎮胡家山水庫移民宅基地安置實施方案》。方案公布後,村民提出不同意見。鎮里回答這是會議決定,接著並公布了搬遷序號排名(也就是選宅基地序號)。這個排序不盡合理,按照前期搬遷政策,當時對村民說的是先搬遷的先選號先選地基,結果卻不是這樣。村民再次反映該問題,得到的答覆是不可能(有電話錄音為證),就按照上述決定做。

簽訂的安置補償協議裡面明確規定,完成「五通一平」,再進行地基安置,但地基「五通一平」中唯一完成的就是通訊,其它沒完成,為什麼就進行地基安置?這也完全背離了國務院《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中第十條規定,徵求公眾意見期限不得少於30天。
之前承諾每戶宅基地不足120平方米的補足到120平方米,村民對補足的面積每平方米支付500至600元。現在未與村民溝通,直接規定村民支付1100元每平方米。搬遷戶大多是貧困戶,光是基地就得補出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還要後期修建住房又得花多少錢。這部份村民要背負一輩子債務,如何脫貧。
其四,可能造成村民因遷致貧、因搬返貧等問題。鎮雄縣屬國家級貧困縣。國家強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要通過多種措施真正實現搬遷一戶、脫貧一戶。而鎮里採取「先搬遷,後安置」方式對待搬遷村民,每人每月只給予50元生活費,搬遷戶大部份屬農村貧困村民,連基本生活保障都成問題。
現在一刀切,按照戶頭每人60平方米給予宅基地安置,要求村民對超出實際分配的面積按照每平方米1100元費用支付給部門,當天選號24小時以內湊不齊錢者視為放棄。不少村民借款甚至借高利貸來支付該部分費用,後期還需要修建房屋,一部分村民可能因修建房屋的債務而返貧,甚至可能在搬遷以前就進入深度貧困,與「搬遷一戶、脫貧一戶」的要求不相符合。
改善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是做好移民搬遷工作的一個關鍵問題,也是一項艱巨工程,需要搬遷群眾的艱苦努力,也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還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和大力幫助。因此,我們無比迫切的想要依靠上級部門領導理解、社會各界及媒體朋友呼籲,幫幫我們,讓我們也能真正享受脫貧,而不是因為房屋修建而背負這幾十萬元的債務。同時,也希望上級領導能關心胡家山搬遷戶的狀況,讓移民搬遷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紅利。
轉自:http://www.peoplescck.com/jjsn/20200819/14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