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8 7 月

官媒:「吃播」醜態,該叫停了

官媒:「吃播」醜態,該叫停了

一名自稱「大胃王」的主播,一場直播連續吃下十多斤食物;某個以「吃辣王」自居的主播,一口氣幹掉十桶超辣火雞面;更有主播直播大碗喝油、生吞活金魚、製作「冰糖老鼠干」……

直播什麼東西都敢吃、吃相醜態百出的極端做法,玷污人類社會的文明素養,糟蹋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破壞清明清朗的網路氛圍,這股網路歪風絕不能放任,必須堅決剎住!

面對鏡頭,一邊象徵性地品嘗一邊詳細解說,這種直觀的現場感和新鮮的帶入感,贏得不少消費者喜愛。網路主播們自覺倡導文明、健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理念,使「吃播」逐漸成為一種受歡迎的帶貨方式,在助力電商發展的同時,也傳播了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

然而,隨著行業發展競爭加劇,部分主播的「吃播」開始變味,吃相越來越難看,越來越走向極端,越來越沒有底線。

有的主播一言不發就開吃,速食麵、肥腸、羊頭、魷魚、乳豬……各種食物一筷接一筷往嘴裡送,一碗又一碗向肚裡灌。有些主播實在吃不下了,轉身出去吐掉,回來對著鏡頭又接著播。

有些主播不僅直播自己吃,還強迫孩童吃播。在一些博主發布的視頻里,有十來歲甚至幾歲的兒童一邊面露難色,一邊在成人催促下無奈強吃,隔著屏幕都讓人感到心疼。

一些網紅主播長年「播吃」,暴飲暴食引發疾病;有的吃播之後催吐,誤吞牙刷或造成食道傷害緊急送醫;甚至還有網紅在吃播中猝死……

為了在競爭中佔據上風,一些主播在吃的對象和方法上絞盡腦汁,比誰吃得更怪、吃得更多、吃得更快,試圖以更極端的方式博取關注,快速漲粉帶貨。

極端吃播危害不少,主播本人首當其衝。當「吃得多」「吞得快」經常上演,「上播猛吃」「下播催吐」頻繁發生時,對身體的傷害不言而喻。

極端吃播是一種畸形的飲食表演。當眾多主播爭相參與極端吃播,將過量進食、挑戰極限包裝成「本事」或「娛樂」時,就會毒害社會風氣,尤其對青少年容易形成誤導,衝擊健康、節約、文明的現代生活理念。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傳誦至今的唐詩名句提醒世人,農業百般艱辛,糧食來之不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這些年來,儘管我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全國人民不再餓肚子,但勤儉節約的美德不能丟。極端「吃播」糟蹋食物、鋪張浪費,其傳遞出的錯誤價值觀與社會文明風尚格格不入。

近年來,有關部門印發《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其中明確提出,「嚴禁製作、發布、傳播宣揚暴飲暴食等浪費食物行為的節目或音視頻信息」。行業主管部門也多次出手,組織整治違規「吃播」賬號,取得積極成效。

然而,由於多方面原因,極端吃播的現象屢禁不絕。一些主播想盡辦法鑽管理的空子,逃避整治。平台白天審核較嚴,他們就改到深夜直播;平台對極端吃播有要求,他們就在吃播的視頻里標註「非一人食用」……

極端吃播這股歪風,必須堅決剎住!

網路平台是信息傳播的載體,需要把社會責任扛在肩頭。絕不能唯流量論,要通過加強AI等新技術手段應用,提升監督管理水平,增強對主播的監督、管理、提醒,完善舉報處置機制,不給極端吃播提供傳播渠道。

整治極端吃播這種頑疾,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只有建立常態化、智能化監管體系,構建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實現數據共享、消除監管盲區,才能打破「整治—反彈—再整治」的惡性循環。

作為消費者,我們也不能置身事外。要積極響應中國消費者協會的倡議,堅決對極端吃播說「不」。不追捧、不點贊、不轉發,主動屏蔽相關賬號和頻道,避免給極端吃播張目,協力為極端吃播敗火,推動吃播的流量回歸正途。

策劃:令偉家

統籌:何險峰、李代祥、劉雅萱、黃南希

記者:尹思源、馮松齡

題圖漫畫:潘紅宇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