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央視財經曝光了山西稷山縣農村公廁「建而不用」「只在領導視察時才開門」,迅速引發關注。
對此,稷山縣縣委縣政府回應情況屬實,當地已經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對全縣農村公廁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切實把資金、人員、制度等長效管理機制落實到位,確保農村公用設施正常開放。同時縣紀委監委對相關失職失責人員進行嚴肅追責問責。
據報道,2023年稷山縣為了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花230萬新建了23座公廁,也就是說輿論曝光的這些公廁,平均造價高達10萬。
花大價錢建起來的公廁,裡面的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然而新公廁鐵將軍把門,村民只能繼續使用旁邊充滿異味的老舊旱廁。
這種對比,時時刻刻都在提醒眾人,新廁所就是個面子工程,是給領導特供的「展品」。
此事再次暴露了一些地方在農村公廁建設中管建不管用、重建設輕使用的老問題。
按理說,把公廁建成只是第一步,後續維護使用,村民是不是滿意,才能檢驗這項工作的成色。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地方在建設之初就只想著完成上面制定的KPI,在廁所改造數量、覆蓋率這些硬性考核標準的驅動下,為了建而建,追求短期達標,根本就沒有站在村民的角度真正考慮他們的需求。
稷山縣在解釋為何不讓村民用新公廁時給出了兩個理由,一是使用公廁會產生不少費用,二是擔心村民素質不高帶來維護難題。
這些理由一看就站不住腳。
花10萬元建一個公廁,對稷山縣這種小縣城來說,實在不算便宜,當初在規劃項目時,難道就沒有考慮過採用更合理的建設方案,節約資金,給後續維護使用留下一部分經費?
公廁要正常開放,自然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水電費、保潔費、維修費這些都少不了,現在被曝光之後,當地才說要「切實把資金、人員、制度等長效管理機制落實到位」,這筆錢又要從何而來?會不會擠壓其他民生支出?
山西稷山縣屬於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冬日寒冷,普通的水沖廁所可能並不適合當地實際。一年四季要正常使用,維護成本比較高。
如果資金問題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將長效管理機制落實到位」,可能就是一句空話,讓人擔心等風頭一過,造價不菲的公廁還是會被鎖起來。
至於當地嫌棄村民素質不高,更是甩鍋之詞。
在農村建設新廁所,為的就是造福村民,改變他們的衛生習慣,如果村民不愛惜公共廁所,村委會和其他行政部門要做的是通過宣傳教育,引導他們遵守公共廁所的規則,而不是嫌棄他們,直接不讓人用。
不管多麼華麗的公廁,都是給人用的,不是光給人看的。
這事引發這麼大的反響,實在是因為這些年農村廁所建設亂象頻出。有的地方在地下埋個大桶,不裝便池和廁所小房子,村民根本就無處如廁,有人來檢查,就提前給村民200塊錢捂嘴;有的地方的化糞池和排污管道乾脆就沒有連通,一下雨家家戶戶化糞池的污水就外溢到街巷上,大街上糞水橫流……
儘管批評聲不絕於耳,但類似的形象工程還是此起彼伏。
當然,相比起來,山西稷山縣不算最糟糕的,至少他們這個公廁是建設好的,各項配套一應俱全,只是後續維護經費沒了著落,導致公廁長年「鐵將軍把門」。
但如今這些光鮮的新公廁,也成了地方的燙手山芋。不開放,就是妥妥的面子工程;開放,又要為資金髮愁,怎麼看都很浪費。
如果相關部門在推進公廁建設時,真心為老百姓考慮,而不是一心想著怎麼讓領導滿意,就會尋求更符合當地實際、節約水資源的建設方案,也不用面臨如今的難辦局面。
要杜絕這類浪費,關鍵還是看領導滿意的標準是什麼。
所以還是要從改革考核指標開始,用公廁開放率、村民滿意度來代替廁所數量、廁所覆蓋率。
倒逼行政部門,把滿足村民需求作為第一位的考核硬指標,才不會有隻能看不能用的公廁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