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8 7 月

焦慮的家長,正批量給孩子查血鉛

最近,兒童鉛中毒又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並引發了不少家長的「血鉛焦慮」。

「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血鉛超標?」

「是不是也需要排鉛?」

「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是含鉛的,具體又該怎麼預防?」

無數的問題和擔憂盤桓於內心,讓不少家庭連忙拉上自家的兒女,急匆匆奔赴各大醫院。

焦慮的家長,正批量給孩子查血鉛

深陷血鉛焦慮的家長們,都想要用一份可信的檢測數據,來給自己吃上一顆定心丸。

兒童血鉛檢測,成了當下不少父母的頭等大事。

深陷「血鉛焦慮」的家長

湧入醫院

在社交媒體上,有血鉛焦慮的家長大致可以分成兩種。

其中一種,是「看了新聞後心慌慌」,趕快抽空帶著自己三四歲的娃前去檢測;

還有一種,則是「看了新聞後很後怕」,連忙拿出自家娃之前的血鉛檢測單,開始重新評估上面所給出的數值:

「之前測是35,當時沒反應過來,現在越想越不對勁!」

「我今天翻翻單子,發現去年2歲時就50了,今天立馬去複測了。」

而不論是沒測的還是測過的,最終都殊途同歸:

帶上自己的娃,加入了新一波血鉛檢測的大軍。

一位家長也說,醫院的護士管她和孩子叫「又一個來測微量元素的」,估計最近沒少接這方面的預約。

而不少醫院就此推出了相關的檢測套餐服務,比較快的有「24小時血鉛速檢」,讓家長早檢完早放心。

智力發育遲緩,神經系統損傷,嚴重的甚至會誘發癲癇和昏迷,附帶貧血、高血壓與腎功能損害……血鉛含量過高對兒童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不可逆的。

有調查顯示,兒童的血鉛每上升12μg/L,其認知能力就會下降1分。

一個在家長圈流傳甚廣的說法是,血鉛檢測最好6歲之前每年都要查。

一旦數值超過50μg/L,就需要格外注意,而如果超過了100μg/L,那就已經達到了鉛中毒的標準。

儘管最終出來的檢測結果,可能讓父母一瞬間覺得「天塌了」,但越是及時發現,也才能越及時地進行科學的排鉛處理。

然而血鉛的檢測,並不是所有醫院都能做。

而且就算可以做,其結果也會因為測試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異。

焦慮的家長們為了儘快完成血鉛檢測,還總結出一套方法論:

抽靜脈血,用質譜法檢測,且儀器要用一年之內的應該最靠譜,在檢測之前,最好先打電話向醫院詢問有關內容。

但想像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符合這一長串限定要求的醫院並不多。

而若要退而求其次,那一些家長的心又沒法徹底放下:

「我家孩子,末梢血,不是質譜法而是光譜法,xx實驗室做的,測出來47,還要再測一次嗎?」

「兒子六個月前測的是31,但當時是和其他元素一起測的,還需要單獨再測一次嗎?」

「我女兒4歲經常玩玩具,但測出來是0,我不太相信是0,是不是測試有問題啊?」

是的,家長們焦慮的,不僅是子女血液中的鉛,還有環繞在他們身邊的鉛。

不合規的劣質玩具(比如某些做手工的橡皮泥和奶油膠),盜版的兒童繪本(顏色越鮮艷越不靠譜),以及一些不適齡的土方葯,被一些家長認為是血鉛超標最常見的三個罪魁禍首,要堅決與之劃清界限。

明鉛易躲,暗鉛難防。

年久塗層脫落的電飯鍋內膽,某些富集了鉛的深海魚,甚至最普通的水龍頭都可能突然變成污染源。

隨便搜一下最近的新聞,你就能看到:

某地餐飲店所採購的生薑,其鉛含量遠高於國家標準;

某9塊9包郵的手機殼,其含鉛量直接超標了30倍;

最近更是有寶媽實名舉報,說自家3個月的寶寶在服用了某進口蛋白酶後,血鉛直接飆上了174。

……

鉛的威脅,彷彿無處不在,就像一位家長所言:

「我現在看什麼都覺得含鉛,沒事兒就想給孩子再洗一遍手。」

而由於溯源和防護都很麻煩,一些家長便決定通過鉛拭子來輔助檢測。

用拭子在懷疑超標的東西上擦一擦,將棉簽的顏色與比色卡對照,很快就能得出結論。

這方法雖然看著方便,但實際真假卻有待商榷。

公眾號「無毒先鋒」社群里的一名網友,就曾在2023年年末,用鉛拭子檢測出一批童書「鉛含量超標」,可送檢的結果卻表明這批童書在重金屬含量上完全正常。

只不過,不少家長還是秉持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一旦用鉛拭子篩出了可疑的物品,便直接與其斷舍離,只希望能讓自家孩子儘可能地遠離鉛的毒害。

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家長甚至草木皆兵,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本人也早已血鉛超標,只是還沒有被檢測出來罷了。

而這種普遍性焦慮的源頭,既和當下發生的新聞有關,也可以追溯到二三十年前大眾對於鉛中毒認知的變化。

鉛中毒、鉛恐慌、鉛「保健」

鉛中毒,尤其是兒童鉛中毒,曾經是一個相當嚴峻的全國性公共問題。

在2000年初,根據當時的報道統計,我國兒童的鉛中毒的患病率居然高達30%。

而造成這一可怕現狀的罪魁禍首之一,便是含鉛汽油。

汽油加鉛(四乙基鉛),原本是為了起到抗爆的作用,但其所產生的鉛微粒,卻給全球大氣造成難以估量的污染,讓一代代人深受其害。

像在美國,上世紀80年代兒童的血鉛指標一度高達85%。根據《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的數據,這直接導致該國今天有1.7億人的智商平均每人減少了2.6分。

汽油去鉛,很快就成了全球的共識,並最終在2021年完成。

有調查稱這一舉措平均每年能減少120萬無辜生命的逝去。

我國則早在1997年就啟動了汽油無鉛化進程,並於2000年7月後全國停用含鉛汽油。

雖然污染源被掐斷,但之前持續數年所造成的影響,卻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慢慢修正,而這便讓當時的一些無良商家,看到了「鉛中毒」所蘊藏的巨大市場。

這些商家利用當時不少家長心中的「鉛恐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排鉛運動,並鼓吹出了一個嚴重虛假繁榮的「鉛保健」產業。

在21世紀的最初幾年,各地相繼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基本上沒有獲得任何資質認證的「鉛防中心」或「排鉛指導中心」。

這些中心會為兒童們提供報價在18元左右的血鉛檢測服務,可檢測的手段卻是放在當時都特別落後的紅細胞原卟啉法或鋅卟呤法,準確率極低。

所以去查的孩子批量被診斷為血鉛嚴重超標,然後就被推薦了10多種的排鉛保健品,以及價值四五千元一個療程的排鉛服務。

而這些所謂的排鉛產品,則大多自稱含有排鉛因子,不但能在短期內「排毒」成功,甚至還能讓孩子產生防鉛抗鉛的免疫力。

當然,這些說法基本上全都是極度誇張的宣傳,目的就是賺家長群體的焦慮錢。

有無良商販還特意跑到農村,用鉛中毒死亡去嚇唬留守的爺爺奶奶,讓他們去購買自己兜售的,可能連批准文號都沒有的「排鉛靈」,3盒賣將近300元。

而在當時的採訪中,有醫生表示這些所謂的排鉛神葯不但報價高、效果差,更重要的是會耽誤鉛中毒兒童真正的治療,甚至有的還會抑制青少年正常的身高發育。

2006年,國家在年初相繼出台一系列與鉛中毒處理和預防的規章,算是叫停了這股過度營銷邪風。

經過社會多方共同的努力,到了2018年,一篇論文對18個城市研究對象的血鉛檢測結果顯示,我國0~6歲城市兒童的血鉛均值已經降到了35μg/L左右,雖較世紀初有著極大的進步,但也還存在著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與此同時,也有人呼籲將血鉛超標的標準,從100μg/L調整到50μg/L,讓更多可能已經受到影響的孩子能夠及時排鉛。

作為一種對健康完全負面的微量元素,鉛在人體內的含量其實並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安全範圍:

任何濃度的鉛暴露都可能對健康造成損害。

而想要與鉛中毒對抗,就不僅是一次惡性事件後的集中追責,更要時刻防範它通過各種介質所造成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不僅需要家長們時刻督促寶寶洗手,檢查他們手裡和口中的東西,防止鉛進到他們的血液里,也需要整個社會一步步在各個層面、各個渠道上,一點一點地將鉛儘可能從日常生活中剝離出去。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