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茶話會 「法定」工資難到手
跳樓討薪、罷工討薪、抗議討薪……這些事件揭示了一個基本事實:打工人的工資權利總是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被侵犯,即便《勞動法》已明文保障勞動者按時足額獲取工資的權利。雖然維權的法律依據是清楚的,維權的行為卻並不總是經濟的,維權條件苛刻、周期長、耗費大、結果不確定,本應如陽光般普惠的權利,勞動者卻需付出不菲的代價才能得到。更遑論,一些地方甚至拋出了「惡意討薪」這般不明所以的帽子,將維權行為反過來視為一種侵權,給被侵權的打工人造成二次傷害。工資權利的普遍受損,既源於資方的掠奪性和逐利性,也與政府事實上的不作為、亂作為、逆作為有關。如果《勞動法》的保障如同藏在地底的解藥,被告知有救的人,又有幾個能服下它呢?廣大打工人頻繁地需要維權——這本身就宣告著權益的裸露無助。
讀者小瑩結合朋友的案例展示了打工人維權的艱難:權益在司法層面得到了維護,卻在事實層面難以兌付。沒有強制力保障執行的裁決等同空文,而國家強制力總在打工人需要的時候顯出一副無能為力的疲軟姿態。
我有個朋友在上家公司因為欠薪打了勞動仲裁,是打贏了的,但公司財務方面有問題到現在還欠了他四千多塊沒有支付。我覺得現在薪資被拖欠的困境有點陷入兩難的境地,勞動仲裁要花時間花精力,但即便判用人單位支付以及賠償員工,很多時候也不能得到兌現,導致員工要採取更冒險的方式,比如拉橫幅討薪、聚集在廠區門口靜坐等等,要受害者自己想辦法去討錢,實質上是公權力的失職和隱身。我希望國內的工會可以多做點事吧,多幫員工出面爭取他們的合法權益。
讀者TY分享了自己和同學的實習經歷,展現了同工不同酬的一種情景,以及工資如何在事實上被拖延、抵扣、拒付——而這些都是明確違反《勞動法》的情形。
我的一個學長畢業前就在一家創業公司實習,說好聽是「實習」,其實幹的活和正式員工沒什麼兩樣,甚至還需要干很多雜活(端茶倒水之類的),結果好幾個月的實習工資都拖著不發,最後用一堆公司的產品給抵了。甚至也有公司直接就明說不給實習工資,但還是有不少人投簡歷。我自己也做過一些兼職,雖然錢不多,但偶爾也會遇到老闆找各種理由剋扣幾十塊錢的情況,當時覺得數額小,就忍了。
讀者頑固提到了一些具體的剋扣工資的手法,並認為這也構成了資方對打工人進行限制的手段之一。由於一些手段幾乎是零成本,不分大小單位的勞動者多少都受害於此。
用各種方式延緩工資發放、改變報酬形態,這些手段越是大廠玩得越花、越熟練。據我所知,很多大廠都有「期權」這種東西,相當於工資的「緩釋膠囊」,需要隔一定的時間才能逐步兌換為貨幣,很多大廠員工始終處於有一定期權未兌現的狀態,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ta們跳槽,至少是增加了跳槽時需要考量的損失。另一種更常見的做法是,將上個月工資拖延到下個月月中之前發放——這在很多大小單位都有,不限於大廠——這未必就有什麼剛性的理由,也未必就能給相應的單位帶去顯著收益,但它多少是一種限制,並且沒有什麼成本。在高等院校中,一些事實上的勞動報酬會以「科研經費」等特殊名目發放,而曾有一些案例,在續聘失敗後,被院校追索已發放經費,並要求按稅前額度繳還。
如果讀者朋友對於以上討論有想要繼續回應的,或者對本期話題有更多想分享的內容,歡迎填寫以下問卷,我們會將其逐步刊登在此網頁上:https://forms.office.com/r/a1VpJWNirN,也歡迎讀者朋友通過問卷提議感興趣話題。
02 法律與維權
銷售員通過平台接單超市零工工作,裁決認定雙方存在「非全日制勞動關係」
一位正在理貨的超市理貨員
2023年7月12日,山東某食品公司派駐超市的專櫃銷售員李某自專櫃下班後,在超市經理的安排下通過零工平台\”某活\”APP接單做理貨工作,返家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受傷。超市以\”不存在勞動關係\”為由拒絕賠償,勞動仲裁委認為超市對李某存在明顯的勞動管理行為:李某的平台接單行為並非自主決定,體現了較強的人格從屬性;李某接單後,需到超市指定地點考勤簽到,超市對此進行監督、檢查、評價,體現了組織從屬性;李某的接單對象僅為所在超市,接單服務費已構成李某穩定收入的組成部分,體現了經濟從屬性。由此,仲裁委認定雙方存在非全日制勞動關係,超市需承擔賠償責任。閱讀原文
違法發包工傷認定被撤銷 勞動者告贏市政府
安全演習中高空墜落的救援現場
江蘇某公司將消防改造工程違法發包給無資質的個人劉某,劉某僱傭的工人李某在施工中摔傷。當地人社局認定工傷後,市政府卻以\”違法發包與工傷無關聯\”為由撤銷認定。江蘇高院最終判決撤銷市政府決定,維持工傷認定,要求公司承擔賠償責任。該判決明確了違法發包方負有安全責任、必須承擔工傷責任的原則。勞動者在施工中受傷後,即使是通過包工頭僱傭,也可直接向發包單位主張工傷賠償。閱讀原文
03 資源推薦
《從她說起:家政女工TALK》是一檔家政工脫口秀,由數十位家政女工講述女性與家務勞動的故事。當朱俊平調侃自己完成了從「在家幹活的不獨立女性」到「在別人家幹活的獨立女性」的「蛻變」;當青柳分享自己對家政工與智能電器「競爭」的幽默思考;當桂海秀以段子的形式講述自己不會寫訴狀,但仍為了應得收入據理力爭、捍衛尊嚴…..家政女工們嘗試用輕鬆的語言,與觀眾對話家政工人的勞動價值,也看見社會標籤背後一個個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04 圖片故事
6月3日,浙江溫州一蜜雪冰城門店內,一名店員因「1元檸檬茶」爆單,急得邊做邊哭。「低價檸檬水上市神話」之外,是「開店看到標籤機吐單子就心慌」」單手拿3個杯子「的「奮鬥青年」們。
05 勞動碎語
吳克勤最感到窒息的一次,是一個大通宵,項目上線新功能。他整晚沒睡,忙完已經到了早上,天全亮了。筋疲力盡的吳克勤以為自己可以回家休息,結果領導只讓他去茶水間的沙發上躺一會兒。兩個小時後,銷售就又來把他叫醒了。\\
前端的工作按理需要3個人才能應付,他一直跟領導要求招人,領導也不反對。但陸陸續續面試了好多人,到了下一步,領導就是不通過。原因他也不明白。就這樣面了6個月,面的人都數不清了,還是沒有人手。
來自《腦出血後,一個35歲的程序員還想努力》
(有2件被法院判定為工傷的案例是)職工在工作中發生口頭爭吵,後被確診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其中一例,是一名教師在上課期間受到學生家長辱罵侮辱,當場精神受到刺激,無反應能力、神志恍惚。此後近一年多次住院治療,住院時間累計上百天;另一例是一名員工在上班時受到公司3位同事語言刺激,之後作出撕毀東西、哭鬧的異常舉動。醫院鑒定認為,該員工的創傷後應激障礙與在單位發生的糾紛有直接關係。。
來自《患精神疾病能否認定工傷?39份判決書里的答案》
我們一堆人下了大巴車,被來自各區域的開著麵包車的隊長按照合同點名集合,接上了車。俗話說相由心生,這個凶神惡煞的光頭胖子隊長給我的印象很不好,我們幾個新來的想跟他套近乎卻被冷眼回應。到了基地,先交一百塊錢買了靴子與飯盒,簽合同時告訴我們月薪只有兩千四,餘下的工資只有干滿三個月回去了才能補發。一天干十小時,一天干六小時,合計兩天平均八小時。不想乾的,把進京的車費還回來走人。我已經身無分文,帶著跟家裡置氣的自尊和一些幻想,選擇了忍耐與接受。
來自《北漂工記:保安篇》
最讓我抓狂的一次,僅僅7毛錢整整折騰了半個月。事情簡單到一句話能說完:公眾號年審,需要一筆小額匯款打給騰訊,金額0.72元。找財務,財務說你上個月沒有提這0.72元的資金計劃我沒法付錢。讓走發票報銷流程。沒付錢人家怎麼給你開票。不開票我怎麼給對方付錢。一向好脾氣的我也忍不住發火和財務吵了起來。吵到最後各退一步,讓我拿表寫個欠票單,領導簽字後補票。緊接著又是那一套上OA、新增供應商、付款審批的流程。一頓操作下來又是一個禮拜。幸虧騰訊公司提供了一個月的有效期,終於趕在deadline之前,我們成功付款。我剛謝天謝地,財務打電話說,錢居然退回來了,「早知道能退回來,那天就直接給你付了,害得咱們折騰那麼久」。那一刻我在工位上苦笑,感覺這班上的像古希臘神話里永遠推巨石上山又掉下去的西西弗斯一樣無奈。生活如此荒誕,每天進行無意義的循環。
來自《當縣城職場來了大廠高管,7毛錢報銷半個月,打工人更累了》
每次聽她說物業或者老闆對她各種挑刺,心裡都很難受。想想才給多少錢啊!雇的又是四五十快六十歲的、平時省吃儉用的勞動婦女。我聽媽媽講過很多同事的故事:有家裡三個孫子要補貼的60歲阿姨,有到處碰壁覺得不如跟廁所打交道的阿姨,有1200一個月還經常加班但堅持幹了三四年的阿姨。跟她們聊天最常聽到就是「不幹這個又能幹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