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學歷在貶值,而學費卻在飆漲。2025年夏季,中國大學學費正式告別「5000元時代」,「萬元時代」正全面降臨。
中國銀行合肥分行30092010Reuters 路透社
據搜狐網等多家大陸媒體報導,2025年,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上調高校學費,平均漲幅10%~15%,部分地區如上海、四川、吉林漲幅甚至達20%~35%。貴州大學將本科專業學費從5000元上漲至6500元,漲幅30%。雲南大學學費從4200元漲至6000元,漲幅超過42%。北京工業大學則逼近9000元。
與此同時,民辦高校漲得更猛,上海中僑藝術類本科學費年費4.3萬元,南京傳媒學院播音專業上漲1萬元,總價直逼5萬。
專註於宏觀趨勢和財經內容的研究機構「智谷趨勢」的文章表示,這筆費用幾乎相當於二三線城市普通職工半年到一年的工資。對比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49,302元,鄉鎮居民為19,605元。這意味著,一個孩子一年的大學學費,足以掏空一個普通家庭的全年工資。
國家財政壓力導致學費上漲
數據顯示:從1999年開始,中國高校連年擴招,升學率從4%飆升到近60%,大學生人數從1999年的150萬人,到2025年的1222萬人,翻了近八倍。但2025年中國教育部的高教撥款卻比2024年下降了約4.7%。財政壓力傳導至省屬、市屬高校,使得教學預算日益依賴學生學費來維持。
公辦大學開始服務收費化
為彌補資金缺口,公辦大學開始服務收費化:
圖書館、體育館、停車場按小時計費;圖書資料按「借閱配額」分級收費;「成人教育」、「繼續教育」、「非學歷證書項目」成為新的利潤來源。中國大學的多元化創收包括:
建立科技園區、產業集團,搞項目、簽合同、拿地建樓。甚至連教學樓、報告廳、實驗室的命名權也開始「標價出售」。例如,清華大學通過教學樓冠名籌得超8億元;復旦管院設立「案例室冠名權」,捐贈30萬即可永久鐫刻姓名。
民辦高校凈利潤率驚人
與此同時,民辦高校則採取「擴招+高價+低成本」的模式加速擴張。全國高校總數超3000所,其中民辦高校佔比四分之一。這些民辦學校背後多為盈利性教育集團,凈利潤率驚人,遠超多數製造業公司。對這些民辦學校而言,一個學生四年投入的十多萬元,已成為「穩定的現金流」。
當教育資源被打包進入資本邏輯,大學便成了對學生家庭的一次「結構性融資」。大學曾是改變命運的分水嶺,如今卻成為「價格劃開的斷層線」。
中國大學四年需15萬元
與此同時,學生在大學四年的直接支出早已突破10萬元大關:學費+住宿費:以6000至15000元/年計,四年2.5–6萬元;日常生活與教材支出:保守估計4年3–5萬元;部分高校還收取「校企合作」「實驗實訓」等雜費,年均數千元。粗略統計下來,輕鬆破15萬。
本科文憑不再保值
但據社科院數據顯示,約33%的畢業生從事與專業無關工作;新浪教育報告提及,僅26%的人表示現工作與所學專業「吻合」。大量本科畢業生被迫湧入靈活就業、營銷、服務等行業。「本科文憑不再保值」。
大學生畢業後薪資水平不符預期。麥可思「2023屆就業藍皮書」顯示,應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平均月薪為6050元,其中57.8%的本科生月收入低於6000元,僅有7%「破萬」。這遠低於許多城市白領的平均起薪線。
媒體調查估計:中國普通家庭拼盡全力供孩子考入大學,花費四年時間和至少15萬元(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及其他雜費)的直接支出,以及沉重的機會成本,畢業後卻可能只拿到月薪5000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