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本文作者認為,「大罷免」假如成功,台海關係勢必會有劇烈衝擊,兩岸或面臨「提前攤牌」,而島內出現某種動蕩讓北京在反國家分裂的名義下,對台祭出軍事手段。
7月5日,國民黨在台北市鼓動造勢圖像來源: Eva Yu-Chun Chou/DW
(德國之聲中文網)由台灣公民團體發起,民進黨全力以赴策應的針對國民黨24名立委和新竹市長的「大罷免」首輪投票,均未過關,結果超出幾乎所有人預料。就在投票前幾天,即便是島內最樂觀的輿論,認為過半很難,但至少有3-5席的國民黨立委會被罷免掉。如今這種狀況,被藍營稱之為「大罷免、大失敗」。然而,這次大罷免不僅是藍綠之間的鬥爭,其結果也關涉兩岸,民進黨雖受挫敗,兩岸關係卻因此可能避免了一場潛在武力衝突。
我在大罷免投票前10天去了一趟台灣,問了台灣朋友一個問題:如果大罷免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對賴清德政府接下來的施政會產生什麼不利影響;若成功把國民黨立委罷免掉,民進黨重新控制立院多數,假如藍白兩黨不滿這種結果,發起街斗抗爭,引發島內局部動蕩,北京評估這觸及到了反國家分裂法之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台灣完全喪失,從而對台採取某種強硬措施,賴政府是否預估到了這種情況並有辦法處理?
我之所以問此問題,是因為綠營明顯要把大罷免操作成反共護台,遏制大陸影響力對台灣的滲透,在綠營看來,
24個要罷免的國民黨立委都是「親中」、「賣台」的,是中共在台「代理人」。除此外,民進黨還有另一更實際目的,即重奪立法院多數席位,為賴政府清除議會阻力。為此,賴在大罷免的最後關頭,拋出 「團結十講」(實際進行了五講),替大罷免造勢和護航。而北京也在密切觀察大罷免相關動靜,並開足馬力,批判賴的「團結十講」及賴本人。
支持大罷免圖像來源: Ann Wang/REUTERS
國民黨成功鼓動了基本盤和中間勢力
罷免原本是民主制度下民意糾錯的機制,但對大罷免背後民進黨的政治算計——表現為
「全島一網打盡」的操盤方式,除了罷免名單上的國民黨立委,藍營政治人物也感到恐懼——有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的殷鑒在先,在藍營中營造起了一種要和綠營最後決戰的氛圍——如果不奮起反擊,讓綠營目的得逞,國民黨將會被民進黨吃干抹盡,從現在的投票結果看,國民黨成功催生了基本盤的反罷免政治動能。
可僅僅動員藍綠雙方各自基本盤還不夠,大罷免成功或失敗的關鍵取決包括淺藍和淺綠在內的廣大中間選民。然而,民進黨這次將「大罷免」塑造成「反共護台」的說辭對這部分選民不靈,他們更多感受到的是民進黨用大罷免搞「政治清算」,特別是民眾黨的「小草們」,由於柯文哲還被司法羈押,若「大罷免」成功,柯要出來更遙遙無期,因此,聯手和國民黨反罷免。這期間,賴的「團結十講」的某些失誤——例如「雜質論」,以及對台南的救災不力,被藍白抓住把柄,也造成綠營內部部分民眾反彈,對大罷免反感。此外,投票日當日的天氣,或許也幫了藍營的忙。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在投票後的記者會上圖像來源: Chiang Ying-yi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假如大罷免成功 兩岸或提前攤牌
儘管大罷免是藍綠的政治鬥爭,然而,既被綠營打扮成「反共護台」,從兩岸關係來看,若成功,勢必會有劇烈衝擊,或讓兩岸面臨「提前攤牌」,甚至像我前面提出的問題那樣,島內出現某種動蕩讓北京在反國家分裂的名義下,對台祭出軍事手段。而現在這個結果,可說是暫時解除了一場可能的兩岸危機。
綠營欲罷免的國民黨立委,雖然他們聲稱其立場同樣反共,但北京從兩岸關係的實際情形考慮,還是把國民黨看作所支持的「友中力量」。故一旦這些立委被罷免,國民黨在立法院淪為少數黨,賴政府不再受在野黨立法制衡,意味著兩岸政策將不再受藍營阻擋。民進黨會據此將大罷免解讀為「全島反中民意」的再確認,並很可能借勢進一步推進憲政性去中化工程,包括推動《中共代理人法》《修憲草案》乃至《制憲公投》等行動。這類法律與制度性的改變,將使台灣實際擺脫「一中框架」,形同法理台獨。北京目前在政治上尚未準備好和台灣直接軍事攤牌,也因此無法承擔同西方經濟與外交全面脫鉤的代價,故它最不願看到這種局面出現,這不符合其戰略利益,會迫使北京
「不得不出手」,打亂當前的戰略節奏。
但是北京也不能不應因此種可能的局面,從賴發表「團結一講」開始,它就發動輿論批賴,一直到「大罷免」投票前一刻,官方學者還在人民日報上發文批賴的「團結四講」是在禍台亂台。賴不僅繼續鼓吹兩岸互不隸屬,中國是台灣最大境外敵對勢力等論調,更在「團結四講」中構建一套系統化的台獨理論,為法理台獨作準備,因此,在北京看來,其對兩岸關係產生的破壞作用,遠比之前的台獨論述嚴重得多,但和以前不同,北京這次只是「文攻」,沒有
「武衛」。
7月26日是投票日圖像來源: I-Hwa Cheng/AFP
北京力求避免突發事件使得統一問題被提前推上檯面
北京或許是等賴的「團結十講」全部講完再進行軍演,或採取類似行動,但更可能的是在等「大罷免」的結果。只要國民黨的六席立委被罷免,民進黨就能重奪立院控制權。以民進黨目前掌控的行政資源、司法資源和輿論資源,若立法部門再被民進黨控制,就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制衡賴政府。賴清德會把此次罷免解讀為全台民意對他台獨路線的堅定支持。以賴對台獨建國的孜孜以求,北京不知道他下一步會做出什麼挑釁的舉動,因而必須預防兩岸關係出現最壞情況。很有可能,無須等到真正的「最壞局面」來臨,北京就會在罷免結果出來後,介入這場藍綠對決,尤其當藍營不接受失敗結果而發動支持者街頭反抗之時。
現階段,北京的對台政策正處於「外強中穩」階段,口頭上不改「統一不可阻擋」的高調宣示,行動上卻仍力圖避免突發事件使得統一問題被提前推上檯面。這種戰略克制背後,是北京對外部環境壓力——中美關係、經濟疲軟、區域多線挑戰——的深度評估。如果罷免成功,賴一鼓作氣推進憲政性脫中,北京將面臨三難:(1)若反應剋制,國內民族主義壓力將劇烈上升;(2)若回應強硬,很可能引發台美安全機制聯動,國際干預升級;(3)若尋求中間路線,將被解讀為「無力統一」,戰略威懾力下降。都不是理想的選項。故北京眼下寧願見到「親中藍營」在立法院維持制衡地位,藉由島內的僵局與分裂,拖延台灣體制性脫中進程,否則,民進黨一黨獨大,提早推高台獨法理門檻,將使北京不得不提前動武。
大罷免反對者在桃園市集會(7月20日)圖像來源: Ann Wang/REUTERS
大罷免失敗等於拆除了一個引爆兩岸軍事衝突的風險源
「大罷免」首輪投票失敗,讓北京不必急於出重手,暫時解除了警報。雖然八月還有第二輪對國民黨七個立委的投票,只要藍白不放鬆警戒,一般認為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因為民進黨的氣勢已損,其能有效動員的基本盤不會超過30%,只要國民黨能夠守住兩席,民進黨就無力改變立法院朝小野大格局。儘管因此不排除賴政府在兩岸關係上採取某種冒沖行動的可能性,然而,更有可能的是,罷免失敗使得綠營遭遇政治反噬,在台內部掀起「資源濫用」、「綠色威權」的反思潮,民進黨在島內的道義優勢被進一步削弱,導致賴政府對兩岸事務的處理變得謹慎,至少不會像大罷免成功時所假定的那樣激進。至於北京對國民黨,向來是
「棄之可惜、愛之不敢」的糾結心態,罷免失敗,說明「親中陣營」在台灣尚有基本選票基礎,可繼續利用其作為對話和統戰的代理人,為繼續施加認知戰、輿論戰提供了機會。
北京雖然在國民黨和民進黨間,接受了國民黨,可對台灣的政治紅線,並不完全取決於誰執政,而取決於台灣是否在「實質統治權力」上對大陸構成制度挑戰。北京明白,真正危險的不是藍營存不存在,而是綠營一黨獨大後的「制度去中化」。換言之,只有台灣的總統府、立法院、監察與司法系統同時被「急獨派」控制,並推出制度性反中法案,北京才會真正感受到危機的臨界點。此次罷免若成功,就是逼近這條紅線的第一步。就此而言,大罷免失敗,將賴政府的「制度去中化「推進卡死在議會障礙上,北京就不必為此而對台武力威嚇,等於拆除了一個引爆兩岸軍事衝突的風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