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0 7 月

刪不掉的污染:大同鵲山精煤被曝污染環境

近日,大同鵲兒山精煤有限責任公司因環境污染問題被媒體曝光後,非但沒有積極整改,反而試圖通過刪稿掩蓋問題。

這一行為不僅暴露了企業漠視生態環境與公共健康的姿態,更折射出某些地方在環保監管與企業發展間的扭曲邏輯——用村民的健康換取煤礦的經濟利益,成為一場觸目驚心的現實博弈。刪稿背後的權力與利益糾葛:企業「遮羞」與監管失效的雙重陰影

媒體曝光本應是環境問題的「照妖鏡」,但在鵲兒山精煤案中卻淪為資本運作的「消音器」。企業不惜代價刪除報道,折射出其對負面信息擴散的恐慌,更暗示污染問題絕非個案,而是長期存在的「公開秘密」。這種「掩耳盜鈴」式的應對,本質上是將企業形象置於公共利益之上,暴露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徹底缺失。

而刪稿行為得以實施,或暗含地方監管的默許甚至共謀:當環保執法與企業經濟貢獻產生衝突,某些監管部門可能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污染繼續,形成「監管俘獲」的惡性循環。二、污染之痛與利益之惑:村民健康的代價與資本貪婪的擴張

煤礦開採帶來的污染是立體式的。煤矸石隨意傾倒導致土壤退化、揚塵污染侵蝕呼吸系統,廢水排放威脅地下水安全……這些環境問題對周邊村民而言,是切身的生存危機。

然而,企業為追求煤炭產量與利潤最大化,往往將環保成本外部化——壓縮治污投入,放任生態破壞。地方政府若片面追求GDP增長,亦可能縱容企業「帶病生產」。於是,村民的健康成為產業鏈上的隱形犧牲品,企業的「黑色利益」與民眾的「綠色權益」形成尖銳對立。三、制度失守與治理困境:環保執法為何屢屢「敗」於利益算計從鵲兒精煤山事件可窺見更深層的制度漏洞。

一方面,現有處罰機制威懾力不足:罰款數額與企業獲利相比或僅為「九牛一毛」,停產整頓可能因地方保護而難以落實;另一方面,環保監管存在「運動式執法」弊端——督察組到來時「突擊整改」,風頭過後「死灰復燃」。此外,公眾監督渠道不暢、村民維權成本高,更讓污染行為缺乏有效制約。當制度無法為健康與生態兜底,利益驅動下的污染便愈演愈烈。四、破局之道:重構「生命至上」的發展倫理,以法治與共治重塑生態正義

要終結「刪稿遮污」的荒誕劇,需多維度施策。首先,提高環境違法成本,建立「污染終身追責」機制,讓企業不敢越界;其次,強化監管獨立性,杜絕地方政府「護短」行為,引入第三方監測與公眾參與,構建透明監督體系;再者,推動煤炭產業綠色轉型,將生態修復納入企業考核,引導其從「掠奪式開採」轉向可持續發展。

最終,唯有將「人民健康優先」真正寫入發展準則,才能打破利益與生態的錯位博弈。鵲兒山精煤的刪稿鬧劇,是環境污染與資本博弈的縮影。它警示我們:當企業利益凌駕於民生福祉之上,當監管淪為利益的附庸,環保便成為空談。唯有以法治利劍斬斷黑色鏈條,以公共監督照亮灰色地帶,方能守護一方凈土,讓發展回歸「以人為本」的正軌。畢竟,健康的土地與呼吸,遠比冰冷的煤炭產值更珍貴。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