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9 9 月

AI人才缺口背後:名校生搶百萬年薪,「雙非」投簡歷無門

AI人才缺口背後:名校生搶百萬年薪,「雙非」投簡歷無門

圖源:視覺中國

山東考生李響,近日收到了上海某二本院校人工智慧(AI)專業錄取通知書,興奮勁還沒過,便把信息曬到某社交媒體平台。讓他沒想到的是,評論區的「過來人」幾乎清一色「唱衰」:「雙非」學這個專業真是「天坑」……

《2025高考季數據報告》顯示:今年,工學專業熱度斷層領先,人工智慧(AI)專業首次進入熱門專業Top10。考生對於該專業就業前景展現出較大期待,AI發展促使更多考生願意學習、從事AI行業。

AI教育賽道的快速擴張,與產業界對AI人才的狂熱需求形成了鮮明呼應。近日,Meta
CEO扎克伯格又從OpenAI挖走數十名骨幹,簽約獎金高達1億美金,引發關注。

收到錄取通知的喜悅還沒散去,李響就被社交媒體潑了盆冷水,他在評論區看到的儘是「畢業即失業」的勸退留言。而首批AI專業畢業生正經歷著冰火兩重天:有人手握50萬年薪offer,有人投遞數百份簡歷石沉大海。

李響很困惑:選擇這個新興專業,到底是抓住了時代風口,還是踏入了新的「天坑」?這場關乎職業未來的選擇,對即將跨入大學校園門檻的大學生們來說,更像一場需要「自負盈虧」的人生賭局。

有人年薪百萬,有人海投無門

范哲本碩均就讀於江浙滬某985高校的相關人工智慧(AI)專業。今年剛畢業的他,曾順利拿到多家企業AI相關崗位的offer,年薪在45萬至70萬之間。

據學院老師透露,范哲所在的這屆碩士畢業生里,年薪超過45萬的不在少數。而其中,一位同學因實力過硬,簽約某大廠,畢業即年薪百萬。

在范哲看來,AI人才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造火箭的人」,學歷門檻高,大多為博士學歷,主要任務是攻克並持續優化前沿的基礎大模型;另一類則是「架橋樑的人」,他們掌握系統化AI方法後,將成熟技術落地到具體場景,崗位對所有層次的畢業生開放。

雖不是班級中的最優秀者,范哲也在本碩階段發表了多篇AI相關論文,並且有多段大廠AI演算法崗位的實習經歷。對於其畢業去向,他很明確:去大廠做大模型演算法。招聘季一開始,他便向騰訊、阿里、華為、位元組、百度等一線大廠投遞簡歷。

儘管求職過程壓力不小,但憑藉著名校背景和豐富的項目與實習經歷,范哲最終拿下了5個offer,最終選擇了薪酬與崗位最稱心的一家。

出於對技術的熱愛,呂翔宇本科選擇的是物聯網工程專業。2022年畢業時,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他決定留在母校,南方某211大學繼續攻讀碩士。成功考入計算機學院人工智慧專業的他,主攻深度學習方向。

本應在讀研期間去大廠實習的呂翔宇,由於導師要求留校做科研、不準外出實習,他在研究生階段並沒有積累任何AI相關崗位的實習經歷,「只是發表了幾篇SCI論文,有一段參加CCF(中國計算機學會)的會議經歷」。

與范哲一樣,他的目標也是進大廠,去AI崗,「畢竟給錢很多」。但在秋招期間,呂翔宇向所有設有AI崗位的大廠投遞了簡歷,卻未收到一次面試邀約。最終,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簽約一家中廠後端開發崗位,工作幾乎與AI無關,年薪約30萬元。而同班的一些「卷王」,最高拿到了約70萬年薪的AI演算法崗offer。

在呂翔宇看來,當下優質的AI崗位「陪跑者眾,上岸者寡」。若想真正投身AI,最好直奔大廠——「畢竟這是個極度燒錢的行業,去了中小廠,一旦業務收縮,大概率會被優化」。也正因此,他最終放棄某中廠的AI相關崗位,選擇了另一中廠的後端開發職位。

如果說,頂尖名校的AI畢業生面對的是職場競爭,而普通甚至專科院校的同專業學生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找到第一份工作。

張揚的AI專業之路,始於一場陰差陽錯的調劑。高考成績平平的他,被中部一所二本院校調劑錄取。「被錄取到人工智慧(AI)專業的那一刻,我完全是懵的,不知道這個專業要學什麼。」反倒是張揚的父母滿懷期待,篤定他畢業後就能捧上高薪飯碗。

入學後他才發現,學院似乎把人工智慧(AI)專業辦成了「速成班」:《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課程接連上陣,而《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組成原理》這類基礎課卻不被算在培養方案內。三年下來,張揚只停留在調包、跑demo的層面,既未親手做過完整項目,也談不上發表論文。

畢業季一到,現實給了他當頭一棒。「投了近300份簡歷,一些投向了AI崗位,基本沒什麼面試邀約。」張揚苦笑,有一次,一位HR直言:「你們本科人工智慧(AI)專業太水了,我們只要研究生。」同班同學的境遇大同小異,對口崗位難覓,有人甚至畢業即失業。

如今,張揚在老家一個小公司做和本科專業毫不相干的運營工作,同時全力備考公務員。

500萬人才缺口背後的結構性矛盾

當前AI行業正面臨一個明顯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企業高喊500萬人才缺口,另一方面卻是像張揚這樣的畢業生難以找到對口工作。

獵聘大數據研究院《2025上半年人才供需洞察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AI技術新發職位(人才需求)的整體增長顯著,為36.82%。而當前國內AI人才缺口已突破500萬,其中技術類人才尤為緊缺。上半年數據顯示,AI技術人才處於高度供不應求狀態。

(AI技術及細分領域人才稀缺情況,圖源:獵聘)

但在「500萬人才缺口」的喧囂背後,仍有大量像范哲、張揚這樣的畢業生——他們受限於學校背景、項目和實習經歷,最終被擋在了AI行業的門外。

智強曾在百度文心一言相關團隊擔任AI大模型產品經理,如今又跳槽至另一家知名企業,做著類似的工作。據他觀察,當下AI就業市場並非外界所宣揚的「供不應求」,而是「供過於求」。

據脈脈最新數據:今年2月以來,平台每月新增上萬名AI人才將求職狀態改為「正在看機會」,到今年7月,有41.07%國內AI頭部公司員工求職狀態為「正在看機會」。與此同時,超過1000家AI公司正在脈脈上爭奪AI人才,高管親自下場招聘,HR、獵頭分鐘級活躍,快速捕捉AI人才動態。

智強坦言,當部門一旦出現崗位空缺,也是首先考慮有相關經驗的社招人選,而非應屆生——「留給校招的名額本就稀少」。即便開放校招,門檻也極高:頂尖985院校、實習經歷與崗位高度匹配,缺一不可。不少AI應屆生在社交平台吐露了相似的困境:高學歷、大廠實習、論文發表,樣樣都不能缺。

一位AI企業負責人坦言:「我們看重的是能立刻上手、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人才,而剛畢業的應屆生在這方面並不佔優,所以企業招到合適的人其實很難。」

大洋彼岸,Meta、OpenAI等公司,雖以上億美金的年薪爭奪頂尖人才,戰況火熱;但對普通畢業生而言,形勢同樣並不樂觀。據外媒報道稱,即便大型科技公司正在招聘與AI相關的職位,但其中許多職位對經驗的要求高於應屆畢業生具備的水平。

智強補充道:如今不少演算法工程師的工作只是調用現成模型、微調參數,門檻低、可替代性強,部分崗位已趨飽和。即便眼下市場對AI人才仍有「爆發性」需求,也可能只是短期現象,「畢竟AI本身就在通過提效減少用工,將進一步加劇就業不平等」。

智聯招聘集團執行副總裁李強看來,「自2023年初起,無論是AI大模型開發還是應用相關的人才需求均持續攀升,且增速始終保持在兩位數以上,未見放緩。從薪酬看,演算法工程師等核心崗位薪資持續上漲。」

「人才供需洞察報告」也顯示,在以AI、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帶動下,一些科技屬性較強的技術崗正持續釋放崗位需求。

2025上半年全行業細分職能增長數據顯示,高科技領域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動能。在同比增長最快的TOP20職位中,AI相關崗位佔據六席,且增速均超過30%。當前國內AI人才缺口已突破500萬,AI技術人員平均年薪為32.35萬元。其中,機器人工程師和演算法工程師以超50%的增速位列第一和第三,數據建模、深度學習、數據標註及機器學習等崗位也呈現顯著增長態勢。

有觀點表示:這一增長趨勢與國內DeepSeek等現象級事件掀起的AI熱潮密不可分;與此同時,上半年密集的機器人賽事進一步點燃了市場對具身智能的熱情,也催生了相關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

其中,互聯網大廠尤甚。騰訊、位元組等巨頭近兩年來持續保持著AI人才的凈流入。有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位元組人才流入/流出比高達1.71,堪稱是業內「挖人」最猛的一家;更有傳聞稱,其曾以八位數年薪從競爭對手處挖走一位頂級技術負責人。

AI專業,未來何從?

500萬人才缺口與大量AI專業應屆畢業生面臨就業困境的反差背後,折射出高校AI專業建設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的顯著脫節。

據了解,在不少層次較低的高校,AI課程體系殘缺,機械照搬《人工智慧導論》《機器學習》等招牌課,四年下來學生學得雜而散。有學生抱怨:「把計科和電子的基礎課囫圇吞棗地上一遍,再把《機器學習》挑幾章速讀,結果寫代碼比不過學計科的,做晶元又趕不上學電子的,樣樣蜻蜓點水,門門淺嘗輒止。」

《人工智慧發展史》《機器學習原理》這類理論課,老師照本宣科就能開;一涉及項目落地,他們便心裡發怵。學生只能「半散養」——雜活照干,指導全無。「雙非」院校資源拮据,整個實驗室只有兩張3090顯卡,一組人做計算機視覺根本不夠分。

上述情形屢見不鮮,AI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後競爭力不足,如何培養AI人才已成為多數高校亟待破解的命題。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蔡恆進教授也指出,未來的AI人才必須文理兼通,甚至中西匯通的,這樣的高端人才極度稀缺。「若條件允許,本科甚至可以先學物理,打好底子再攻AI。」

在他看來,AI專業並非「天坑」——新設專業視野更寬,但AI並非只能在人工智慧學院學;數學、物理乃至所有學科都要用AI、用編程,因此不必拘泥「對口」。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靠興趣自學,從非正規渠道崛起,能力因AI而放大數十倍,自然獲得數倍於常人的薪資。社會最終看的是能力,而非學歷。

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則提出AI人才培養痛點的三大路徑:一是分層育才,校企共設課程,本碩博貫通,可用演算法或產品成果替論文;二是雙師教學,企業工程師常駐課堂,青年教師赴企實訓半年以上;三是深度協同,共享企業核心設備,設全國性AI大賽及中小學生賽道,專利審批周期縮至6個月。

AI發展熱潮方興未艾,高校若以「速成班」批量製造人才,500萬缺口便只剩空洞數字;社會究竟需要怎樣的AI人才、高校又該如何培養,仍待持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