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期限在即,特朗普政府對貿易夥伴加碼施壓,終於簽下多項「能源大單」。
據央視新聞消息,特朗普政府已獲得日本、韓國、歐盟等國的能源承諾。據協議,歐盟需在三年內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韓國承諾購買1000億美元的能源,日本承諾大量投資美國能源基礎設施。
協議簽署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將之包裝為「巨大勝利」。但多名美國前官員和分析人士7月31日指出,特朗普施壓各國承諾購買大量美國能源,但這些通常延續多年的承諾更像是「政治宣傳」,「既不清晰也不一定可執行」,不考慮對方的實際經濟需要以及美國自身的供應能力。
「這涉及到我們尊稱為『政治數學』的手段,」談及美國與歐盟、日本、韓國等貿易夥伴達成的協議時,有分析人士直言,「外交的最佳工具之一是模糊性。」
根據美歐27日達成的協議,歐盟承諾在三年內購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包括原油、核反應堆燃料、天然氣及其他石油衍生品,年度購買量將超過去年歐盟從美國購買量的三倍。
報道稱,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歐盟力求擺脫對俄能源依賴,開始從美國購買更多天然氣,並有進一步增加的意願。然而,每年2500億美元的購買量將使歐盟幾乎完全依賴美國作為唯一能源供應商。
能源和船舶經紀公司Poten amp;
Partners分析師傑森·費爾表示:「歐盟將只能停止從其他國家購買,這將是對單一國家的巨大依賴,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但現代能源體系和供應的核心在於多樣化。」
據ClearView Energy
Partners對美國聯邦數據的分析,2500億美元約佔2025年美國全球能源出口總量的80%。到2030年,美國天然氣出口產能預計可以翻倍;但短期內,美國向歐盟大幅增加供應,可能意味著減少對全球其他客戶的出口。
有報道稱,各國承諾特朗普購買美國能源,但細節語焉不詳。分析指出,至少在短期內,美國的貿易夥伴承諾購買的天然氣等能源數量,超過了各國的需求以及美國的產能。
這種做法為通常由市場主導的交易增添了政府干預的色彩,且尚不清楚歐盟如何或是否能說服私營企業配合,購買如此大量的美國能源。美國政府同樣無權指令其油氣公司向何處銷售。歐盟近日表示,計劃啟動「專門程序」,匯總各成員國需求並與美國匹配適當供應。聲明稱:「美國需通過確保不受限制的准入及足夠的產量和出口能力支持這些購買。」
據報道,典型的貿易協定包含協議條款,允許雙方執行能源購買等承諾,通常還規定違約補救措施。不過,特朗普政府近期達成的協議中均無此類條款。當被問及若歐盟三年後未達能源購買目標美國將如何反應時,白宮官員稱「將提高關稅」。
「這是新現象,在此之前,貿易協議通常追求清晰和可執行性,」前美國外交官兼能源部官員戴維·戈德溫表示,「這些能源承諾既不清晰也不一定可執行,更像是政治性的鼓勵。」
此外,目前尚不清楚與美國的貿易協議對歐盟實現氣候目標的影響。短期內,更多天然氣可通過替代煤炭助力目標實現,但購買過多天然氣可能擠占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市場份額。此前,歐洲大陸的總體天然氣需求預計未來幾年將下降。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項目主任約瑟夫·馬庫特表示:「(購買美國能源)可能會取代部分可再生能源部署,但現實是歐盟有法律規定的堅定氣候承諾。」
分析認為,美歐或將在採購問題上靈活處理。例如,歐盟可購買滿載油氣的大型油輪,不全部使用,轉售給全球其他買家。他們也可能在實際執行中不斷延期,從三年延至20年。
美國分析機構ClearView Energy
Partners董事總經理凱文·布克表示:「這就涉及到我們尊稱為『政治數學』的手段,畢竟外交的最佳工具之一是模糊性。」
報道提及,相較於歐盟,日本、韓國與美國之間的能源購買框架更為模糊,留有更多解釋空間。
白宮曾稱,美國能源出口大幅擴展,日本承諾的5500億美元投資部分聚焦於「能源基礎設施和生產」,但沒有展開具體說明。在日本承諾減少化石燃料消費之際,簽署長達數十年的購買協議的價值尚不清楚。
同樣的邏輯適用於韓國。韓國承諾購買1000億美元美國能源,但沒有明確期限。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能源專家米歇爾·金表示,按需購買,而非簽訂定期協議,將為天然氣需求下降的韓國提供更多靈活性。她表示:「再次簽訂長期合同不是明智決定。」
早在美歐貿易協議7月27日達成時,就有西方評論人士發現,總額7500億美元這一數字其實毫無意義,根本無法實現。他們指出,一方面,美國難以供應如此之多的能源產品,短期內要實現如此龐大的能源供需鏈條,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歐盟能源需求的增量也是有限的。
為應對外界質疑,歐盟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向記者強調說:「我們相信這些數字是可以實現的……這是我們的提議。我們已經準備好進行採購。」
「這是痴人說夢,」亞洲大宗商品和能源專欄作家克萊德·羅素則指出,歐盟每年2500億美元的能源進口承諾是完全不現實且無法實現的,但美歐官員還是同意了這一荒謬的數字,或許歐盟是想拖延時間,從而等到一位「更好相處的」美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