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 8 月

解除留置後,民營企業家們選擇了跳樓自殺

解除留置後,民營企業家們選擇了跳樓自殺

​​​​​​​

2025年7月27日,居然之家的汪林朋,從高樓墜下。

消息在家居行業里震蕩,傳言很快被多位業內人士證實。這位家居零售巨頭的掌門人,在回到公司正常履職的第三天,選擇了結束。

一切似乎都恢復了正常。

三個月前,4月17日,汪林朋被湖北武漢市江漢區監察委員會帶走。罪名是立案調查,措施是留置。

7月23日,他出來了。留置措施被解除,變為了:

責令候查。

四個字,意味著他重獲自由,但懸頂之劍尚未完全撤去。

他回到了公司,像往常一樣開始工作。同事們看到了那個熟悉的董事長。

然後,就是7月27日的上午。

墜落之前,汪林朋的最後72小時自由時光,是在怎樣的心境中度過的,無人知曉。

但另一位董事長的最後時光,留下了痕迹。

CDT 檔案卡

標題:解除留置後,民營企業家們選擇了跳樓自殺

作者:李宇琛

發表日期:2025.7.30

來源:微信公眾號「飛蛾逐日」

主題歸類:民營企業家

CDS收藏:公民館

版權說明:該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中國數字時代僅對原作進行存檔,以對抗中國的網路審查。詳細版權說明。

時間撥回兩年前的常州。

華立公司的董事長承勇,44歲,比汪林朋年輕。

他沒有被留置,只是連續三天接受常州市紀委監委的談話:

每天早出晚歸。

調查涉及天寧區原副區長楊康成案。紀委需要承勇承認,他替楊康成保管了800萬。

承勇說沒有。

調查人員需要他說有。

承勇朋友圈的最後留言:

審訊小屋子有點難熬,太壓抑。

在連續三天的「談話」後,11月11日凌晨4點36分,他從世茂廣場一躍而下。

他留下了一封遺書,之後被公布在公司公眾號上,內容刺眼:

「含冤跳樓身亡,自證清白」。

遺書里說,他遭威逼,違心承認了那筆不存在的800萬。他說他想:

早點結束。

但事後自己懊悔了,陷入絕望。

他最後的感嘆是:

「度日如年…後面還要繼續,我覺得太累了,先走一步,拜拜。」

汪林朋和承勇,兩位成功的民營企業家,都走上了一條相似的、通往天台的路。

這條路的起點,都指向一個特殊的房間。

根據2018年開始實施的《監察法》,這個房間里的措施叫「留置」。

最長6個月,與世隔絕:

律師無法介入。

設立的初衷之一,是為了防止嫌疑人逃跑、串供,或者:

自殺。

在那個有點難熬的小屋子裡,人的心理防線很容易被摧垮。尤其是當一些調查人員,背負著破案壓力,想要撬開一個缺口時。

一位叫張慶方的律師曾披露,這種事並非孤例。他甚至用了一個很刺耳的詞來形容承勇案里的操作:

敲詐。

敲詐一個民營企業家,為官員的案子填坑。

這種壓力,對於那些有頭有臉的企業家來說,是雙重的。裡面是精神的碾壓,外面是聲譽的崩塌。

即便最後清白,被調查的經歷也足以毀掉半生基業。

所以,有人選擇用死亡來一了百了,或者,自證清白。

承勇在結束談話回家後,對妻子說了一句:

對不起。

家人察覺到了他的壓力,但沒能阻止悲劇。從高壓環境中驟然回到現實,中間沒有任何緩衝。

制度上,這裡是一片空白。

沒有針對性的心理評估,沒有強制的心理疏導。一個人在經歷了數月隔絕和審訊後,被直接扔回社會。

他要獨自面對已經改變的一切。

有趣的是,為了防止類似悲劇,2024年的《監察法》修訂草案里,增加了一個新措施:

管護措施。

對於未被留置但存在自殺風險的調查對象,可以採取最多7日的「管護」。

用一種限制自由的措施,去防止另一種風險。而不是提供幫助。

汪林朋被解除留置後,沒有這個管護。他獲得了自由,可以回到自己一手創辦的龐大商業帝國。

他甚至可以再次站在自己辦公室的窗前,俯瞰這座城市。

三天後,他跳了下去。

他們走進一間屋子,是為了一個答案。他們走出那間屋子,卻成了一個問題。

這套程序的根本目的,是撬開緊閉的嘴。但它常常順便,也敲碎了人的魂魄。

他們給他戴上枷鎖,又親自解開,然後指著他的背影說:

看,是他自己走上了絕路。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