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服裝業受到中國進口產品重創,2023年以來預計流失了30萬個工作崗位。
十多年來,魯迪·亨德里一直在雅加達迷宮般的塔納阿邦市場里擺攤,售賣當地製作的服裝。直到三年前,一位中國商人帶著翻譯找上門來,提出了一個合作提議,一切從此改變。
他們帶來了中國工廠生產的運動服裝樣品,這些樣品做工精良,而且比魯迪一直售賣的印尼產服裝更便宜。55歲的魯迪覺得自己無法拒絕。如今,他經營著三個攤位,還與多家中國工廠建立了合作關係。
「要是產品質量好,價格又適合我,我就會進貨,」魯迪上周在塔納阿邦市場說道。在他旁邊,工人們正從堆積如山的中國產服裝中仔細挑選。
特朗普總統稱與中國的貿易在扼殺就業機會,這樣的控訴在印度尼西亞引起了共鳴。但實際上,是印尼的就業崗位缺乏競爭力:十多年來,印尼一直在應對中國對其經濟各個方面產生的巨大影響。
「最糟糕的情況並非我們無法出口,」印尼纖維和長絲紗線生產商協會主席雷德馬·吉塔·維拉瓦斯塔在談及特朗普對印尼商品加征關稅時說道,「最糟糕的情況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商品會湧入印尼。」
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的塔納阿邦市場,一位服裝商人稱讚中國運動服裝的質量與價格。
塔納阿邦市場出售的褲子上貼有中國品牌的標籤。
過去兩年,服裝行業深切感受到了這一點。中國向印尼消費者大量傾銷服裝,並接管了當地的工廠。來自廉價中國商品的殘酷競爭已經擊垮了當地的工廠和作坊,整個國內供應鏈正在遭到摧毀。據雷德馬估計,2023年以來已有30萬人失去了工作。
在塔納阿邦市場,魯迪攤位附近的另一個服裝攤位上,48歲的塞繆爾·利表示,如今他一個月能掙4000美元(約合2.8萬元人民幣)就算幸運了,這還不到他過去收入的一半。他的大多數客戶幾年前就不再從他這裡進貨了,他們告訴塞繆爾,從中國進貨更便宜。
「我們在質量上無法與之競爭,」他說。
這種壓力已經變得非常嚴峻,印尼上一任總統曾威脅要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達200%的關稅。現任總統普拉博沃·蘇比安托甚至呼籲擊沉走私紡織品的船隻,這些紡織品大多來自中國。
塞繆爾·利說,他在塔納阿邦市場的多數客戶轉向了更便宜的中國進口貨。
印尼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在4月增長了51%。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中國出口加速,使得問題更加緊迫。由於國內消費疲軟,在中國政府的貸款和扶持下,中國工廠紛紛將目光轉向東南亞,因為這裡地理位置鄰近,且市場潛力巨大。僅印尼就有2.84億人口。自從特朗普最近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相當於關閉了美國這個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對東南亞的出口進一步加碼。
數月來,中國對東南亞的出口激增——上個月同比增長17.5%。最新數據顯示,4月印尼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激增了51%。
中國對該地區出口的激增激起了特朗普的憤怒,他認為中國在通過更多途徑將商品經其他國家轉運,以規避他對美國進口商徵收的新關稅。本月,印尼和美國達成了一項貿易協議,對出口到美國的印尼商品徵收19%的關稅,而如果發現商品是從關稅稅率更高的國家經印尼轉運的,稅率還會更高。
但經濟學家表示,這種讓特朗普不滿的「轉運」現象在印尼並不像在越南等國家那樣嚴重。日本野村證券的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尤本·帕拉庫埃萊斯稱,進入印尼的大多數中國商品都被印尼消費者買走了。
「現在的情況並不是這些商品被運到美國去了,」他還說。
在因債務問題倒閉前,這家工廠曾支撐著當地家庭的生活和教育,如今卻有1萬人失業。
對印尼來說,就像該地區的許多其他國家一樣,解決辦法未必是對中國設置貿易壁壘。
印尼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依賴中國的投資,中國也是印尼棕櫚油、煤炭等推動其經濟發展的自然資源的最大買家。
但中國大規模生產廉價商品的能力以及政府對出口商的慷慨補貼意味著,印尼在與中國的貿易中往往處於劣勢。據估計,印尼經濟與中國經濟的聯繫極為緊密,中國經濟增速每放緩一個百分點就會導致印尼經濟增速下降0.3個百分點。
21世紀初,東南亞國家聯盟這個地區性貿易集團與中國達成了一項協議,要求各國降低關稅。成員國之一的印尼幾乎拆除了所有針對中國商品的貿易壁壘。
「這就是中國將東盟視為其出口多元化市場的主要原因,」帕拉庫埃萊斯說。
中國幫助建造了一條高鐵,從雅加達市中心出發,向東疾馳穿過鬱鬱蔥蔥的鄉村,直達萬隆市,時速達321公里。幾十年來,萬隆的倉庫和攤位一直售賣附近工廠生產的布料。這條高鐵被稱為「Whoosh」(有速度飛快的意思。——譯註),其內飾和標識與連接中國廣大地區的高鐵一模一樣。
在萬隆郊區附近的一個市場里,銷售人員兜售著中國布料,除了傳統蠟染布之外,中國布料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當地生產的布料。
雅加達哈利姆車站的一列由中國製造的 「Whoosh」 高鐵列車。
埃里克·庫尼亞萬在印度尼西亞萬隆的紡織品店直播。
「我們在這裡也感受到了這種影響,」25歲的埃里克·庫尼亞萬說,他剛剛結束在自己攤位上的TikTok直播賣布。他說,2021年以前,這個市場主要售賣附近紡織廠的剩餘布料,而現在,這裡售賣的更多是從中國進口的布料。
73歲的李家倫(音)回憶起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那段時光,當時他在萬隆經營工廠,生產牛仔褲出口到美國。如今他已從製造業退休,在當地開了一家名叫「雅秀」(音)的中餐館,但他說,他的朋友們都關閉了工廠,因為無法與中國競爭。
出生於雅加達的李家倫表示,這些工廠的關閉對當地經濟產生了連鎖反應,導致大量就業崗位流失,也讓為這些工廠供貨的企業受到了衝擊。
「工廠並非孤立的存在,它們有供應商,」他說,「這些供應商的數量要多得多,所以這影響到了很多人。我們再也無法與中國競爭了。」
他說,自己的「雅秀」餐館有四分之三的顧客是中國人。在新冠疫情期間,中國關閉了邊境,那些參與「Whoosh」高鐵建設、被困在印尼的3000名思鄉的中國工人把他的餐館當成了一個聚集地。
在萬隆以東約322公里的梭羅市,該國最大的紡織廠之一於3月倒閉,對當地經濟造成了巨大衝擊。
這種衝擊仍在印尼人口最多、商業最活躍的爪哇島蔓延。這家名為Sritex的工廠曾吸引了周邊的工人前來就業,幫助許多家庭供孩子上學,但最終因債務問題倒閉,導致1萬人失業。
圖米在Sritex紡織廠工作了30年,她和丈夫就是在那裡相識的。
斯里·萊斯塔里也曾是Sritex紡織廠的員工,被裁員後如今在一家炸雞攤工作。
53歲的圖米30年前開始在這家工廠的紡紗部門工作,她和丈夫就是在那裡相識的。
圖米和許多印尼人一樣,只有一個名字。她站在客廳里,在那裡擺放著的家人照片中,還能看到一些同事的照片。她比劃著說:「這一切都是靠我在Sritex的工資建起來的。」
談到2月管理層讓所有工人最後一次下班回家的那一天時,圖米和她在Sritex工作了24年的朋友斯里·萊斯塔里都流下了眼淚。
兩位女士都不知道該如何繼續支付仍在上學的孩子的學費。她們現在靠在圖米家外面擺攤賣香辣雞肉和椰子製品勉強維持生計,但賺的錢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