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5 8 月

「低俗」短劇,讓多少90後身價過億?

今年暑期檔的電影和電視劇,可謂是打得不可開交。

不因為好得相似,是因為慘得雷同。

7月下旬,整個暑期檔電影的票房只有45億元,大概是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二。

長劇這邊被寄予厚望的《淬火年代》收視率跌破央一底盤,而剛剛播完的《桃花映江山》口碑也未達預期。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148279462-2\”);});

放眼望去電影界,《哪吒2》之後,能提振暑期檔士氣的下一位英雄遲遲沒有出現。

但在隔壁短劇,情況卻不太一樣。

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一部名為《念念有詞》的短劇上線5天播放量破10億、2周瀏覽量破20億,單片分賬收益被預測在8000萬到1億元之間。

低投入、高收益的短劇,在經濟效益上大有碾壓長劇和電影之勢。

這讓一向拿短劇打發時間的網友們大跌眼鏡:

短劇,要成為新時代影視的「營收之王」了?

短劇行業,批量製造「真霸總」?

一個冷知識:

中國短劇市場規模,去年就已經超過電影市場。

預計今年結束的時候,同樣可能超過電視劇。

問世以來,短劇一直活在」影視鄙視鏈「的最底層。不過短短兩三年時間,短劇就像「逆襲」爽文里那個「看起來最像龍套「的隱世高手一樣,只是稍微調動幾成內力,就把傳統影視市場打得倒地不起。

〓這歪嘴龍王照進現實

〓這歪嘴龍王照進現實

從去年開始,互聯網上關於短劇的消息背後,都寫滿了「賺錢」。

2023年中國短劇市場規模已突破370億元,用戶規模超5億,單部爆款作品分賬收入可達數千萬元。

「低俗」短劇,讓多少90後身價過億?

今年7月,自媒體博主@卡卡導 在一期名為《短劇8天收入1億,普通人如何進入?》的節目中曾採訪過多位短劇從業者,其中某位短劇頭部文化公司CEO在被問到「做短劇賺了多少錢」時,雲淡風輕地說道:

「小几千萬吧,未來機會還很大。」

〓圖源:@卡卡導

〓圖源:@卡卡導

某知名短劇男演員也在該採訪中透露,自己拍短劇一天的薪資和之前一個月的收入不相上下。

在此之前,短劇行業的薪資標準,早就在互聯網掀起了一場大討論。據悉:

一線短劇演員日薪2萬-3萬元/天,整部劇打包價格在20萬-30萬元之間;

二線短劇演員大多可以拿到1.5萬元/天的工資;

三線短劇演員稍低一些,但也可以拿到8000-1萬元/天;

其他包括男女配角、群演、特約等片酬更低,最低的按150元/天起算。

「低俗」短劇,讓多少90後身價過億?

短劇行業,一時間成為流淌著蜜與奶的撈金福地。

而短劇的吸金力,則放諸全球皆準。

據《湖南日報》報道,由中國導演和班底製作的短劇《The Divorced Bilionaire Heiress》(離婚的億萬富翁繼承人)僅用3個月就拿到了2500萬美元的票房,目前票房已突破3500萬美元。

亮眼的票房刷新2024年的短劇行業紀錄,位居北美短劇市場第一。

「低俗」短劇,讓多少90後身價過億?

而這部短劇連拍攝帶剪輯只用了6個星期,成本只有20萬美元。

為了節省成本,網傳它的劇本都是拿AI寫的。

和長劇比起來,該短劇的拍攝成本更是低到可怕,只需要一間屋子,就能完成百分之八十的場景。

「低俗」短劇,讓多少90後身價過億?

對於業內的影視行業的從業者來說,短劇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

超高的「投資回報率」。

「投資回報率」顧名思義,就是項目收入與成本的比值,數字越大就說明項目越「划算」、越賺錢。而數字越小,就越「回不了本」。

一部標準短劇的製作成本約50萬元,通過精準投流和分賬機制,頭部作品ROI(投資回報率)可達10倍以上。

相比短劇,長視頻平台的精品劇集因為製作精良、場景宏大,回報率一直不算太高。今年爆火的長劇《藏海傳》創造了約6.3億元的總收入,但因為高昂的制景成本和投流費用,最終回報率穩定在2倍左右。

《國色芳華》的總成本甚至比《藏海傳》還要多出千萬元。網傳《國色芳華》劇組在山東樂陵影視城搭建了 4 個主場景建築群,佔地面積達 7 萬平方米。整個場景耗費了巨大成本,這讓劇集的回報率只保持在1.6倍左右。

「低俗」短劇,讓多少90後身價過億?

除了回報率高,風險小也是短劇行業最大優勢之一。

俗話說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因為一旦發生意外,整籃子都保不住。

大平台的S級項目,動輒策劃幾年、投資幾億,又是精緻外景,又是甄選演員,其中花費的心血,不是幾行字能描述的。

然而,觀眾對於這樣鴻篇巨製的精品長劇是否買單,就不在製片組的控制範圍內了。一旦口碑崩盤,演員和導演口碑甚至會牽連著受到影響。

「低俗」短劇,讓多少90後身價過億?

就算穩紮穩打,長劇也不一定會取得成功。

古裝懸疑劇集《清明上河圖密碼》,在前期準備階段投資30億搭建整個宋朝外景。儘管在文化內涵上頗受好評,整片口碑也不錯。

但巨大的投入和為了湊足集數而略顯拖沓的「前期劇情」,仍然讓「能否回本」成了所有投資人心臟上壓著的大石頭。

〓《清明上河圖密碼》的精緻場景

〓《清明上河圖密碼》的精緻場景

而相比之下,短劇行業徹底把那這句老話聽懂了:

它一個籃子里只放一個雞蛋。

如今的國產橫屏長劇每年生產600-700部,時長達7500小時。

豎屏短劇全年產量可達4萬部,能夠產出5萬小時的海量內容,平均成本甚至不足100萬元,幾乎是精品長劇的千分之一。

橫屏長劇編劇張瀚文在去年轉行成為了短劇導演,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原先一年能做兩部長劇,現在做短劇4個月來,已經做了20多部了。

當然,短劇撈金神話看多了,難免會以為短劇行業遍地黃金。

但其實,在短劇飛速發展的幾年裡,無人注意的角落也不乏虧損的案例。

據《時代周報》報道,微短劇行業創業者許文強曾憑藉短劇發行體驗過日流水百萬元。

但試水短劇製作後,他半年虧損數百萬元,最後只得砍掉內容團隊。

即便是再熱門的風口行業,賺錢都不會像呼吸一樣簡單。

頂流明星,批量「下凡」拍短劇

出身卑微的短劇就好像總裁的私生子,被很多導演或編劇公開「抵制」過。

在《電視劇導演高級研修班》的課堂上,劇評人李文星曾直言短劇忽視了藝術規律,部分短劇為爭奪流量頻繁「打擦邊球」,迎合低俗趣味。

導演林楠也直言說,「我覺得短劇沒有資格跟長劇放在一起。短不是問題,豎屏也不是問題,我抵觸的不是它的形式,是它的內容」。

因短劇而走紅的演員徐藝真在《演員請就位》上展示了紮實的演技,然而她也在節目上說:

很多長劇劇組會「拒收」短劇演員,認為他們的演技不合格。

「低俗」短劇,讓多少90後身價過億?

然而,隨著資金和關注不斷流向短劇,許多傳統影視演員和導演都開始在短劇行業試水。

李若彤和劉曉慶兩位「姐系」演員在出演短劇後,就對整個行業的好感十分明顯。

在李若彤看來,長劇和短劇需要投入同樣的心血,她不想把短劇當成快餐,而是認為長短劇都是一群熱愛影像創作的人共同努力完成的作品。

劉曉慶更是連拍兩部,在接受採訪時還表示,自己要為「銀髮甜寵」市場出一份力。

〓劉曉慶劇照

〓劉曉慶劇照

導演王晶則是從短劇的反對黨加入了支持黨。

在執導《億萬傻王子》的時候,他說拍短劇的過程和自己80年代初在香港拍電影的感受非常相似,每一集都得有能勾住觀眾的情節。

老牌演員「浪姐」萬茜參演的短劇《朱雀堂》也已經上映了,無論新老觀眾都對她的出現十分驚喜。

〓《朱雀堂》劇照

〓《朱雀堂》劇照

就當所有人都以為短劇要和傳統影視和解,逐漸迎來一個「大團圓」結局的時候,短劇又用過山車一樣的情節,把人們打臉了。

就像每個夢想著「降維打擊」主角的角色,都會在看似「傻憨憨」的主角面前吃癟一樣。很多「下凡」來拍短劇的演員發現:

短劇,有時候比長劇難拍多了。

對傳統影視從業者來說,短劇並不像是一個影視藝術的製造地,而是一個分秒必爭的「效率工廠」。

劉曉慶在接受採訪時說,拍短劇最大的困難就是台詞量特別多,而且每一天拍的量非常大。

補錄、重拍這種在長劇中習以為常的事情,在短劇里根本不可能出現。

「所有鏡頭都要一遍過,如果不行,你就下。」

〓劉曉慶吐槽工作量

〓劉曉慶吐槽工作量

因為工期短,短劇主演在拍攝周期內的睡眠時間,平均每天只有3個小時。其餘時間全在拍戲,比帶貨主播還累。

而且為了適應不同角色,很多想成為頭部的演員需要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自己的形象。

自媒體博主@卡卡導 在西安短劇基地的採訪了短劇演員張恩浩,據後者所說,為了爭取到男主的角色, 在兩個月內爆瘦了55斤,每天都必須要減掉1-2兩斤。

「低俗」短劇,讓多少90後身價過億?

短劇的群演中,也有不少內卷贏家。

在@卡卡導 的採訪中,西安交通大學的金融學生會到短劇基地做兼職龍套。從早上坐到晚上,一干就是一整天。

短劇對剪輯的要求也很高。

短劇要的轉折和節奏,大部分都要靠剪輯營造出來。

在短劇基地里,特效組、剪輯組和音效組一排一排的長辦公桌從遠處看過去,就好像衛星發射中心的控制台。

每當有劇要殺青,這裡的電腦屏幕和燈光都會徹夜長明。

「低俗」短劇,讓多少90後身價過億?

短劇的爽點和節奏密集程度,每一步都需要無數工作人員的精打細算,才能把觀眾的吸引力完全留住。

這背後的功夫跟傳統影視行業,已經漸漸地隔行如隔山了。

長劇平台,批量「吻向」短劇

對於三四年前參與短劇的人來說,曾經的短劇就是一個「財富神話」。

因為那時候,大家對短劇的潛力估計不足。

怎麼拍,怎麼分賬,都還在探索階段。

在快手短劇時代,靠幾十萬的投資,擠出幾千萬充值額的短劇,大有人在。然而,在國家多次出台了規範短劇行業和內容的政策後,無論從盈利模式還是內容管控上,都和以前有了巨大差別。

市場規範化雖然減少了暴富神話發生的概率,卻也為整個行業把蛋糕做得更大了。

短劇平台甚至開始使用「會員免費」制,來改變傳統的「按集收費」或「按劇充值」的模式。

短劇越來越趨向於只靠廣告植入和會員費,更加透明地盈利。

除此之外,長劇平台們在市場平穩後,也紛紛加入了短劇陣營。

他們帶著千萬成本級的精良短劇、儘力壓縮過的工期,的確給短劇行業帶來了一些「正規軍震撼」。比如愛奇藝預算1200萬元工期50天的《原罪》,和騰訊預算高達2400萬元的《執筆》,效果都比預想的要好。

然而短劇的整體盈利邏輯和長劇不同。

長劇追求藝術價值、IP長尾效應,但5秒一個小高潮的短劇,恨不得第一幕就讓主角已經功成名就後遭陷害滿門抄斬,接著轉生到殺人兇手家,被提拔成貼身侍衛後又被迫成婚了。

在長劇一貫的精品化思路面前,短劇更像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短劇嚴格遵守工業流水線的生產思路,一切爽點和衝突都有方法論可言。

非常粗暴,但非常有效。

「低俗」短劇,讓多少90後身價過億?

回想長劇的黃金年代,一家人一起坐在餐桌前,抱著吃了半碗的飯,一看就是一整晚。

沒有智能手機,沒有隨時隨地的新信息和流量。

幾乎每個人都擁有大量個人時間,並以此為基礎建立的讀書、看電影之類的沉浸式愛好。

但如今,我們的私人時間已經被切割成了廁所時間、午餐時間、地鐵時間、睡前時間、候車時間、通勤時間……

人還沒入戲呢,休息時間就已經結束了。

被夾在現實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夾縫裡,看長劇變得和深度閱讀一樣困難。

幾年前爆火的小美大壯3分鐘解讀,就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大家對長劇的消化無能。短劇的爆火,或許也是因為大家需要在特定的時間,聽一些特定的敘事來給自己情緒價值。

如果你熟悉短劇的套路,甚至可以頻繁刷到同一個故事框架,換了一批演員原樣再演一次。但即便如此,人們依然不會按下短劇的暫停鍵。

雷同的內容也不會沖淡人們對短劇的喜愛,也許正是從這種重複背後,我們可以隱約窺探到短劇觀眾的核心訴求:

我已經不想思考,不想消化。

我只想休息。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