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8 8 月

峨眉山騾隊「失業」,從業者:無人機無法完全取代騾子

近日,九派新聞走訪峨眉山風景區了解到,騾隊已暫停運輸,任務由無人機暫代。目前全山共三台無人機,往返於雷洞坪和中山區比較重要的寺廟、小吃點,配合汽車運輸和纜車運輸,基本能覆蓋峨眉山遊客活動區域。前往中山區的無人機會運載飲用水、食物等物資,供遊客使用;返回的無人機會將遊客遊玩過程中產生的垃圾運出。

記者注意到,這場變革的起點源於「峨眉山騾子負重攀爬石階」的視頻。視頻中,騾子馱著重物,顫抖著膝蓋,一步步艱難登山,不少網友表達對負重騾子的心疼,建議取消騾隊運輸。也有網友持中立態度,「騾隊失業,村民失去了維持生計的途徑,騾子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可能會面臨宰殺。」

「自己養的騾子怎麼會不心疼呢?我們起早貪黑,白天趕騾,晚上喂騾。騾子最怕淋雨感冒,也怕走山路時摔傷。」從事二十餘年騾運的萬年村村民於連興(化名)用「服侍」一詞來形容自己對騾子的照料。他告訴九派新聞,即使景區沒有叫停騾運,他也不會再繼續飼養騾子。景區目前的騾運需求太少,他打算今年以每匹一萬元左右的價格,將騾子全數轉賣至雲南。騾子將在另一片山區繼續馱運工作,他們一家也會另謀生路。

當地村民介紹,現在峨眉山萬年村還僅存著幾戶養騾子的村民,住的靠近後山,通往他們家裡的路正在修建,只能步行一小時到達。

峨眉山騾隊「失業」,從業者:無人機無法完全取代騾子

於連興家的騾子。圖/九派新聞 辜子旋

【1】騾子通人性、能聽懂話

於連興73歲,養了二十餘年騾子,如今騾運的生計由兒子承接,家裡飼養著八九頭騾子。他記得,幾十年前,四川甘洛縣、漢源縣和雲南的村民開始用飼養的騾子在山路上做運輸時,峨眉山還主要依賴人力,當地稱從事這行的村民為背夫。

隨著時代發展,高強度負重和望不到頭的山路將人逼退。有村民為孩子上學搬遷到城市,有的外出另找「活路」。峨眉山再也招不到年輕的背夫,這個工種幾近消失,於連興說,現在僅天福山還有兩三個背夫,一天賺一兩百元。

二十多年前,他和同村村民從雲南引進一批騾子,代替人力運輸生活用品和建築材料。那時山區還未修建公路,騾子馱著磚頭和水泥,一趟趟行走在車輛無法前往的崎嶇山路間。在騾隊的馱運下,於連興得以在萬年寺上修建一家賓館。

後來峨眉山的騾運逐漸發展成熟,騾子隊摸清了適合他們的行走路線。以萬年寺、清音閣為起點,分別有兩條路線通往峨眉山金頂,一條是騾運路線,另一條由人力運輸物資。

騾子隊從萬年寺出發,途經九嶺崗,再分散至九老洞、茶棚子等點位。由於騾子不能抵達清音閣,則由背工將物資從清音閣運至洪椿坪。汽車沿公路開往雷洞坪,而不通公路的地方,都靠人力和騾子運輸。

8月12日,早上9時,於連興的兒子牽出三四頭騾子,裝鞍子上貨。在山間,趕騾人和騾子沉默地踩在步游道的石階上,人跟在騾子後面,隨時把控騾子的方向,避免撞到遊客和村民。下午六七點,運完一趟物資回到家,騾子已經很累了。由於周末人流量大,他們不接運輸業務,騾子可以在家休息。

騾子通人性,會認路。如果是一條主路,騾子走在前,趕騾人在後。遇到岔路,給它指個方向,或是拉它一下,騾子就知道轉向。這樣的路騾子只走一趟,第二天就記得往哪走。於連興依據每頭騾子的特點,給它們都取了名字,談到這裡,他憂愁的面容被一絲笑意覆蓋,「看起來有點憨的,叫憨妞,皮毛帶黃色的叫黃娃。」

剛買回家時,騾子不聽指揮。騾子們在山田間放風時,他一喊名字招呼它們回來,幾頭騾子就乖乖地回到屋旁的養殖舍。養殖舍由竹竿、木樁和防雨篷布搭建,一間欄飼養一兩頭騾子,每頭騾子有自己熟悉的食槽和水槽。「各就各位!」他喊道,就像學生有自己的座位,騾子們也回到各自的位置。

【2】「即便景區不叫停,騾運也沒有需求了」

騾子的售價為兩三萬元一頭,體格好的騾子一頭價格高達五六萬元。一頭騾子每天要吃10斤玉米,飼料大約花費20元。剛開始騾運按100斤幾塊錢收費,一天能掙幾十元。現在物價上漲,一趟能掙幾百元,這是他們一家四口的生活來源。

騾子的命運同樣是趕騾人的命運。他們起早貪黑,白天趕騾,晚上喂騾。騾子最怕淋雨感冒,也怕走山路時摔傷。於連興用「服侍」形容對騾子的照料,養得好,騾子的使用壽命長達十餘年,有的騾子兩三年就受傷。有時騾子不聽話,馱上貨一溜煙跑得飛快,人在身後跟著追,一天往返90公里下來,「累人得很」。

面對騾子馱物過重的質疑,他說,在地勢較為平坦的地方,騾子能承重三四百斤,如果要爬峨眉山,只運兩百斤物資,這在它的承受範圍之內。峨眉山的石階騾子走得不習慣,有時抬腿的姿勢看起來很吃力,旁人會誤以為負重超出它們的承受能力。

騾運的接單量也不穩定。4月至9月,峨眉山遊客多,物資需求大,接單量大。冬天下雪,遊客驟減,山上的商戶也都不開門營業了,騾子就在家休息。

於連興強調,騾子跟人一樣,要幹活才有飯吃。長久以來,騾子作為一種「交通工具」被廣泛用於貨物和人員運輸。在山區,當地農民和遊客的生活需求是確實需要解決的問題。

去年,峨眉山著名景點九老洞的物資需求量大,礦泉水、速食麵等遊客用品,以及當地農民的生活用品,幾頭騾子都運不過來。山上寺廟修水池,大車小車拉來施工材料,當地的騾子隊忙不過來,還從外地進騾子。

如今景區由無人機暫代騾隊運輸物資,騾運的生存空間被擠占,村裡的騾子數量銳減到十幾頭。於連興覺得,無人機無法完全取代騾子,它只能運輸礦泉水、大米這類較為輕便的物資,建築材料還是要靠騾子馱。

但他也坦言,即使景區沒有叫停騾運,他也不會再繼續飼養騾子。有了無人機,騾運需求下降了不少。村裡找不到新的趕騾人,在兒子趕騾外出這天,還有五六頭騾子閑在家。

閑在家的騾子。圖/九派新聞 黃巧文

網上對騾運的爭議加速了他們轉行的進程。於連興打算今年以每匹一萬元左右的價格,將騾子全數轉賣至雲南。騾子將在另一片山區繼續馱運工作。

問及是否考慮過轉行為無人機運輸,他說:「無人機的購置成本太高了,負擔不起,而且運營無人機還需要考證,有很多專業方面的東西,我們搞不太懂。」

【3】村民:擔憂無人機運輸的安全問題

在峨眉山雷洞坪,數架無人機吊著各式貨物,不斷起飛、下落,將物資運送到峨眉山徒步路線的商戶處。幾十箱瓶裝飲品、數個煤氣罐、建築鋼材、遊客背包等物品堆在地上,等待無人機一一運輸。

無人機吊著貨物運至山中的商戶。圖/九派新聞 辜子旋

無人機物資運輸工作分配明確,兩名工作人員負責操控無人機,其餘工作人員把物品放到網袋裡,卡扣至無人機底部數米的長繩上。

無人機經營者王先生(化姓)介紹,附近有3家經營無人機運輸的,其所用的無人機價值十幾萬元一台,運送貨物按斤算,每斤2元。原來都是靠騾子把物資馱到各個商戶,現在每天的貨物由車送到雷洞坪,再依靠無人機分發至分散在峨眉山各處不通車的商戶。

他稱,騾子運輸和無人機運輸的價格差不多,但騾子效率太低,一天可能只能運個一趟,現在騾子也很少見了。如果路途只有幾百米,無人機最多可以裝載一兩百斤物資,路途遠的話,最多裝幾十斤。以來回共8公里距離為例,無人機10分鐘左右即可送達。

雷洞坪到接引殿步行路段,沿途還有幾位背夫,用竹簍馱著物資或石頭上下山。王先生稱,金頂的物資可以用索道纜車從接引殿送上去,但雷洞坪到接引殿這段沒有纜車,近幾年也不允許騾子運了。這段路遊客太多,飛無人機不安全,只能靠人力,所以峨眉山此處還存留著少量背夫。

峨眉山附近村民劉先生(化姓)認為,無人機運物資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山上全是樹林,如果無人機損壞燃燒了,可能會導致山火。夏天山上遊客多,如果貨物不小心脫落,也可能砸傷遊客。」

無人機經營者王先生則表示,遊客很多的地方不會飛無人機,貨物一般不會掉落,就算脫落了,也裝載了降落傘,砸到人的可能性不大。

等候運輸物資的無人機。圖/九派新聞 黃巧文

數年前,劉先生曾考慮過買幾頭騾子搞騾運,但他最終沒有付諸行動,「騾子不好照料,一頭的成本比較高,也極容易損耗。我一個熟人那時候花兩三萬元買了頭騾子,剛到家就跑到山坡上自己掉下來摔死了。想到騾運的辛苦,還是放棄了。」

峨眉山市本地居民吳先生(化名)稱,好多年前,峨眉山騾子特別多,活也多,一年可以賺一二十萬元。現在無人機慢慢普及,需要騾子的地方也少了,沒以前那麼賺錢了。關於騾子的去向,吳先生表示:「估計大多還是賣了,還可以賺點錢,宰殺的應該很少,我們峨眉山這邊基本沒什麼人會吃騾子肉。」

「網友們的爭論,都是因為立場和觀點不同。有人是站在動物的立場考慮,有人是站在村民生存的立場考慮,無法評判誰對誰錯。」吳先生稱,原來科技沒有現在發達,峨眉山上的所有建築材料都是靠騾子一趟一趟運上去的。騾子的耐力和承受力比馬和驢都好,馬擅長奔跑,而騾子則從古至今都是用來馱東西的。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