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8 8 月

加藥越多抗藥性越強! 廣東屈公病媒蚊噴葯殺不死

加藥越多抗藥性越強! 廣東屈公病媒蚊噴葯殺不死

廣西南寧青秀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截至 13 日 18 時,青秀區在主動排查外省協查病例中,於青秀區建政街道及其周邊陸續發現
8 例基孔肯亞熱 ( 屈公病 ) 病例,患者均為輕症,目前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處置。

為控制屈公病傳播,青秀已在相關區域開展蚊媒專項消殺工作,並將在全城區繼續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並建議市民積極做好個人防護,清理積水、滅蚊蟲、防叮咬。若出現發熱、皮疹及關節疼痛等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主動告知旅居史和蚊蟲叮咬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愛華說,在廣東特別是在廣州,100%
的蚊子都出現了抗藥性。不管是殺蟲劑、盤香、電蚊香片或電熱蚊香液,都是菊酯類農藥。人類長時間、高強度的使用,導致蚊蟲已經產生了非常高的抗藥性,必須要加大藥量才能夠起到效果。

然後,封閉循環開始了,蚊子「抗性越強,加藥越多,導致(蚊子)抗性更強」。

鄭愛華提到,應急防控時,還要注意短期內集中使用滅蚊葯對其他生物、土壤、水源的影響,比如蚊子的天敵之一蜻蜓的抗藥性就很差,一種糟糕的可能是「蚊子還沒死,蜻蜓先死了」,這樣的物種殲滅戰有可能給未來帶來不可控的風險。

專家建議,要審查殺蟲劑產品和應用技術,把蚊媒對殺蟲劑的耐藥性,以及殺蟲劑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等方面納入公共衛生監測系統。

大戰在前,當人海戰術和化學手段略顯疲乏時,生物滅蚊也被派上場。於是,人們投放了 4,000
萬隻不吸血也不叮人的「絕育雄蚊」出戰佛山、廣州等地——最新戰術是每發現 1 只雌蚊,就釋放 5
只「絕育雄蚊」——野生雌蚊與之交配後,只能產下死卵。

廣東順德區龍江鎮免費向居民的水池、水缸里投放泥鰍(一位鎮領導解釋說,泥鰍可以吃蚊子幼蟲),禪城區在兩座公園投放了近 5,200
尾食蚊魚;驅蚊類植物也緊急上崗,南海區預計將在 289 個村/社區首期播種 200 畝艾草……

屈公病以蚊子為媒介傳播病毒,健康人中招後,會出現高燒、皮疹、關節劇烈疼痛等癥狀。世衛組織在今年 7
月發出警告,此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擴散,已有 119 個國家報告病例,約 550
萬人面臨感染風險。這種病毒又被稱為「關節毀滅者」,約三成患者會出現長期關節僵硬和不適,後遺症將持續數月。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