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8 8 月

溫州一老牌飯店被傍名牌!老闆很氣憤…

日前,市區錦繡路「黃府粥飯」經營戶周先生撥打本報新聞熱線88868886向「溫都幫幫團」反映,他的店名被人「傍」上了,「我們已經開了30多年,在本地以及網路上都有不錯的流量,擔心對方做法會對那些慕名而來的市民遊客產生誤導。」

「黃府粥飯」:擔心這種傍名牌行為誤導市民遊客

據了解,「黃府粥飯」是一家經營溫州菜的特色老飯攤,菜品由後廚當天提前製作完成,然後通過明檔銷售。

「『黃府粥飯』是我母親在1991年開的,因為地址在黃府巷,所以就取了這個名字。」周先生說,隨著母親年齡的增長,後又遇信河街拓寬拆遷,於是兄弟姐妹幾人商議接手飯攤的經營。其中,除周先生的姐姐註冊了「黃府粥飯」外,其餘幾人都是用各自的姓名註冊營業執照,但仍統一使用「黃府粥飯」的招牌,「現在我們幾個兄弟姐妹的年紀也大了,精力有限,最後只保留了錦繡路這一家門店。」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市區錦繡路的這家「黃府粥飯」。只見明黃色的底板上印著「黃府粥飯」四個大字,門店玻璃上貼著「正宗溫州菜」「老媽的味道」等標語。查看小紅書、抖音以及大眾點評等網路平台,不少用戶給出較高的評價。

周先生說,無論在溫州本地還是在網路平台上,「黃府粥飯」都有不錯的流量。老客戶會帶朋友過來吃家常溫州菜,也有不少遊客根據網路平台上的推薦前來嘗鮮。「有流量就容易被人蹭。這段時間,經常有老客戶問我是不是在鹿城路開新店了?我一打聽才知道,一家新餐飲店也打出『黃府』的招牌,從事家常溫州菜的經營。」

周先生說,對方這種傍名牌的行為極易誤導外地遊客,「連老客戶都沒辦法區分,更別說外地遊客了。」

「黃府巷粥飯」:工商註冊就是黃府餐飲,我們不能用誰能用?

周先生所說的傍名牌餐飲店,位於市區鹿城路,毗鄰九山體育場。記者來到該店,看到亮黃色店招上印有「黃府巷粥飯」,其中巷的字形相對較小。門店玻璃窗等顯著位置貼有「黃府粥飯」「媽媽的味道」「溫州地標美食」等標語。店內提供兩類菜品,一類是由後廚於當天提前製作完成,消費者按需選購,另一類為後廚根據消費者選定的食材現炒,經營時間為傍晚至次日凌晨。

店內一名女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前他們在市區朔門街從事排檔經營,搬至鹿城路不久,目前處於試營業階段。

「以前開排檔的時候,就叫『黃府巷粥飯』這個名字嗎?」記者問。

該女性工作人員搖搖頭。記者隨後問,為何取了這樣一個與其他餐飲店混淆的名字?對方未答覆。

記者撥打「黃府巷粥飯」店招上的聯繫方式。對方稱,其經營的「黃府巷粥飯」與錦繡路的「黃府粥飯」不存在任何關係,「我們兩家名字都不一樣。他們又沒有註冊相關信息,我們工商註冊的就是『黃府餐飲』,我不能用誰能用?」同時,對方說,不存在蹭流量等情況。

根據註冊地信息,記者通過企查查APP查詢發現,該門店註冊信息確實包含「黃府餐飲」等字樣,成立時間為2025年7月28日。

對此,周先生解釋,他們曾於2007年4月委託第三方成功註冊過「黃府飯攤」「商標,「那時候雖有小名氣,但我們都沒有對品牌給予應有的重視。到2017年4月,商標就失效了。2022年,我們重新提交申請,之後就一直沒下來。」

專家:品牌建設需品牌方、平台監管及消費者多方參與

溫州長三角一體化研究中心主任、溫州大學商學院教授胡振華對此表示,當品牌獲得一定知名度與口碑時,山寨品牌的出現是可以預見的,「品牌價值的形成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品質沉澱和營銷積累。山寨品牌的出現可以直接跳過前期的成本投資,直接『參與』後續巨大的市場利潤分層,這就是癥結所在。」

胡振華說,「山寨」風波也折射出當下市場尤其是網紅餐飲市場普遍存在的知識產權困境,「導致這種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維權成本與侵權收益的倒掛失衡、擴張速度與平台保護的策略錯誤、消費心理與行業生態的雙重局限以及平台監管與技術濫用的現實衝突。」

「作為直接利益主體,品牌方應主動加強商標註冊和監控,從源頭上預防商標侵權事件的發生。」胡振華認為,山寨亂象的治理既需要商標先行的基礎布局,構建法律、技術、運營相關的多維防護網,還需要強化相關平台的監管責任,杜絕AI造假產業鏈的蔓延,此外也需要消費者理性選擇,讓唯流量的假網紅失去生存土壤。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