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則社會新聞,一個是社保新政,一個是考公年齡新政,反響很大。看似無關的兩則社會新聞——社保政策的調整與公務員招考年齡的放寬,實則深刻反映了當代社會對「人生財富」與「生命意義」的雙重焦慮與重構。
社保的核心是養老金的積累與分配,其本質是對個人未來經濟安全的制度性承諾。社保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安全感的象徵——它決定了人們是否能在晚年維持尊嚴與自主。
上海市2025年公務員招錄將執法類崗位年齡上限從35歲放寬至38歲,這一調整打破了長期以來的「35歲職場危機」桎梏。在民營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公務員崗位因其「終身抗風險」特性成為許多人的終極職業選擇。
年齡限制的鬆動,某種程度上是對「中年職業價值」的重新認可——它意味著社會開始承認,經驗、閱歷與穩定性同樣值得制度性保障。
這兩則新聞的共同點在於,它們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在不確定的時代,構建個人的「人生財富」?
社保代表的是「未來的確定性」,考公年齡放寬則提供了一種「當下的確定性」,然而,真正的「人生財富」或許不僅在於經濟安全,還在於選擇的自由。近年來香港興起的「微退休」模式挑戰了傳統的「終身職業+養老金」路徑,暗示財富的真正意義可能在於自主權——即個體能否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按照自己的意願調整節奏。
當前的「全民考公」熱潮與社保焦慮,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制度性保障的過度依賴。但過度追求穩定可能導致人才配置失衡、創新動力衰減。而Z世代對「身心健康、家人關係」的重視,則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成功未必是財富的累積,而是生命的豐盈。
社保與考公年齡的調整,是社會對「人生財富」定義的制度性回應。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同時,不扼殺個體的多樣性與可能性。或許,未來的社會政策應更加彈性,既提供兜底保障,也鼓勵多元職業路徑,讓每個人都能在穩定與自由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社保新政這個問題太複雜,理解太難,這裡只想說說「上海年齡新政」這個話題。
上海市將公務員招考年齡放寬至38歲,這一政策調整既有積極意義,也存在潛在挑戰,需要辯證看待:
先從好的方面來說,首先,拓寬了人才選拔範圍,允許更多有社會經驗、專業技能的資深人士報考,尤其適合技術崗、管理崗等需要實踐經驗的崗位,提升公務員隊伍的綜合能力;其次,為中途轉業者提供了機會,促進了人才流動;第三,緩解了就業年齡歧視,釋放反對職場年齡歧視的信號,推動社會對「35歲門檻」的反思,可能帶動其他行業跟進調整;第四,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結合延遲退休趨勢,延長公務員服務年限,緩解編製內人員老齡化帶來的斷層壓力;第五,提升政策包容性,照顧了部分因深造、生育、家庭等原因暫未報考的群體,體現了更廣泛的公平性。
再說潛在問題方面,首先,競爭壓力與效率問題,報考人數激增可能加大選拔成本,且高齡考生體能、學習適應力可能弱於年輕人,影響基層崗位效率;其次,職業發展匹配度,38歲入職者晉陞空間可能受限,若職業預期不符,容易導致隊伍穩定性下降;第三,代際差異管理挑戰,年齡跨度大的團隊需更靈活的考核激勵機制,避免因工作節奏、觀念差異引發矛盾;第四,政策公平性質疑,若配套措施不足,可能被質疑為「解決少數人就業」的臨時舉措,而非系統性改革。
當然建議與展望還是要說說,首先,精細化崗位分類,對技術崗、管理崗放寬年齡,基層執法崗保留一定限制;其次,強化考評機制,引入更科學的績效評估,避免「一刀切」年齡標準;第三,配套職業保障,針對大齡入職者設計培訓、晉陞通道,確保政策可持續性。
總的來說,這一政策是應對社會需求和人才觀念變化的嘗試,但需在實踐中動態調整,平衡活力與經驗、公平與效率的關係。
中國人對年齡特別敏感,不僅只爭朝夕,而且也特別注重養生。你看最早的《尚書》中就講到了五福之源:「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古代中國人關於幸福觀的五條標準,那可是中國人的終極追求,後來民間總結了五字真經:福祿壽喜財。
說到財,中國人有很多價值觀上的說法,士農工商算一個,福祿壽喜財也算一個,富不過三代也算一個,總的來說,古代中國人最重視的是福祿壽喜,最後才是財,因為財富很難傳下去,因為有時接不住。
從最近所看到的熱點新聞來看,有錢接不住也不是好事,當然,沒錢也不是好事。故古人有這樣的說法:「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是周期的力量,這是定律的力量,這是道的力量。
還是要說回年齡這個話題,中國人為什麼對年齡這麼敏感呢?是受了孔子的影響嗎?我覺得是的。孔子在《論語》里是這樣說的:「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給自己的人生總結,後來便成了中國人的生命指南了。
在孔子看來,人的一生有前半生和後半生,前半生四十歲之前,後半生四十歲之後,他的這個說法也是受了《易經》的啟發。他老人家真是了不得,竟然從天地之間悟出了天命,老子則是從天地之間悟出了天道,一個天道成就了後來的道家,一個天命成就了後來的儒家。於是便有了中國文化中關於年輪與齒輪的隱喻:文明演進中的歲月與倫理。
往時間深處走,每個時代的年齡門檻,都藏著當時社會的生存邏輯。
別的文明也一樣。在巴比倫的通天塔還未倒塌的那個年代,《漢謨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規定:祭司必須滿30歲才能任職。這不是憑空定的規矩——那時沒有紙張,更沒有資料庫,知識全靠人腦死記硬背:天文曆法、祭祀儀軌、法律條文,全得裝在腦子裡。
30歲,正是一個人記憶力與生活經驗達到平衡的黃金點,是知識傳承最可靠的「生理硬碟」。差不多同時期的中國周朝,鄉野里推舉官吏時,也默認「三十而立」的標準,昔年孔子那句「三十而立」,與其說是個人感悟,不如說是給文官制度定了個哲學基準。
時間轉到1855年的倫敦,大本鐘的齒輪剛開始轉動,英國文官制度也跟著變成了精密鐘錶。當時規定,公務員考試年齡必須卡在22~24歲之間。為什麼?工業革命後,政府成了龐大的機器,需要標準化的「零件」——年輕人像未被打磨的齒輪,更容易按統一規格塑形,能快速嵌入行政體系的運轉中。這種「青春崇拜」隨著電報電纜傳到世界各地,最後在上海外灘的海關大樓里落了腳——那座1927年建成的鐘樓,銅鐘敲響時,不僅在報時,也在重複著工業時代的潛規則:年輕,就是效率的代名詞。
把不同文明的年齡觀擺在一起,像看一組折射著時代精神的稜鏡。華夏農耕文明裡,年齡是本「經驗賬簿」。北魏孝文帝定下「年六十致仕」的規矩,不是嫌棄老人,而是懂一個理:農耕社會靠天吃飯,老農夫知道哪塊地耐旱、哪種種子抗蟲,這些經驗得留夠時間傳給下一代;但人到六十,精力難免衰退,也得給年輕人騰地方——這是經驗與新鮮血液的平衡術。
雅典城邦的廣場上,年齡是張「公民資格證」。伯里克利時代規定,30歲才能參選公職。不是歧視年輕人,而是古希臘人相信,政治需要「理性的成熟」:一個人得經歷過納稅、服兵役、處理家庭事務,才能明白城邦的難處,不至於憑一腔熱血拍腦袋決策。
江戶幕府的武士階層,年齡是把「成長標尺」。男孩15歲行「元服禮」,束起髮髻就算成年,可以佩劍出仕。這背後是武士社會的生存邏輯:戰亂年代,少年早點成熟,家族才有戰鬥力,職業軌道必須和生命成長同步。
而到了矽谷的數字時代,年齡突然成了「創新試紙」。扎克伯格那句「年輕人更懂未來」被奉為圭臬,可回頭看,多少40歲的工程師被貼上「過時」標籤,卻忘了他們正是寫出初代代碼的人?這種「年齡歧視反噬」,恰恰暴露了數字文明的焦慮。
有意思的是,這些古老的智慧正在現代社會復活。日本推行「生涯現役促進法」後,82歲的農學博士還在田裡指導年輕人種有機稻;新加坡的內閣里,40歲的部長和60歲的總理並肩辦公。這說明,年齡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線,而是隨社會結構伸縮的橡皮筋。
過去,「十年磨一劍」是本事——一個工匠得花二十年才能出師,一個中醫要到白髮蒼蒼才被稱為「國手」。可現在,開源社區里,18歲的少年寫出的市政管理插件,可能比浸淫政務三十年的老員工的方案更高效;區塊鏈技術剛火時,不少退休教授拿著筆記本,追著00後問「什麼是智能合約」。這不是經驗沒用了,而是知識迭代的速度,快得讓年齡積累的優勢打了折扣。
三個千年認知正在崩塌:
一是「資歷階梯」碎了。波斯帝國時,想當地方官得從三十歲開始學政務,一步步往上爬。現在,一個在互聯網公司做過用戶運營的38歲的人,可能比應屆生更懂怎麼優化政務APP的界面——跨界經驗比「按部就班」更值錢。
二是「生理時鐘」亂了。過去說「人到四十不學藝」,可現在,基因技術讓人體機能衰退變慢,腦科學研究幫人保持記憶力,50歲學編程、60歲考專業證書的大有人在。年齡不再是能力的「天花板」。
三是「代際秩序」反了。韓國的「銀髮實習計劃」里,退休教師跟著20歲的實習生學短視頻剪輯,不是丟面子,而是生存必需——數字工具更新太快,誰掌握工具誰就是老師。
這不是衝突,而是當下最真實的治理圖景:數字原住民帶著技術沖在前,轉型突圍者扛著經驗穩在後,兩種力量擰在一起,才能接住這個複雜時代的考題。
愛沙尼亞的塔林市,有個特別的「數字公民實驗室」。70歲的前外交官在教AI模擬國際談判,25歲的工程師在旁邊記錄數據——這裡沒有「你該退休了」的說法,考核標準只有三條:
你的經驗能不能幫AI做出更周全的決策?
你的數字技能能不能跟上系統更新?
你跨界整合資源的能力夠不夠強?
這種不看年齡看能力的評估法,像一把新尺子,正在量出未來職場的樣子。
在日本京都,市政府學起了百年老鋪「虎屋」的規矩。虎屋做和果子,學徒能不能升級,不看幹了幾年,只看做的點心過不過得了盲審——老師傅閉著眼嘗,覺得味道、造型夠格,就能晉陞。
現在,京都的公務員想升職,也得靠「作品說話」:社區改造方案好不好,看居民滿意度;政策落地快不快,看執行效率表。年齡?早從考核表上劃掉了。
這些嘗試告訴我們,未來的年齡政治,會像榕樹的氣生根——不依賴單一的樹榦(年齡),而是讓每個能力節點(經驗、技能、創造力)都能紮根生長。
站在黃浦江的游輪上看外白渡大橋,會覺得時光在摺疊。1907年的鋼鐵鉚釘還牢牢嵌在桁架上,橋面的無人駕駛汽車正通過5G上傳路況數據。老的沒老去,新的已到來,這就是文明該有的樣子。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裡,勃魯蓋爾的《巴別塔》畫了一群因語言不通而建不成塔的人。現在,我們也在建一座新塔,只是障礙換成了代際認知的隔閡——年輕人覺得老人「跟不上」,老人覺得年輕人「不踏實」。
上海把招考年齡延到38歲,不是簡單給中年人多一個機會,而是在搭一座橋:讓有經驗的人學會用數字工具,讓懂技術的人理解基層的複雜,讓年輪的沉澱與齒輪的轉動能咬合在一起。
畢竟,偉大的文明從不是讓時間單向流逝,而是讓每個年齡段的價值都能發光——20歲的銳氣、38歲的沉穩、60歲的通透,本該像四季一樣,各有風景,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