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3 8 月

媽,請不要再用 AI 給我發消息了

AI 用的多了,對於什麼是 AI 味我自有分辨。措辭、句子長短、標點符號等等。

但是如果從父母那裡收到疑似 AI 生成的消息,我還是會原地愣住——不是吧,這是咋回事?

Reddit 一位網友就是這樣,她收到媽媽發來的支持簡訊,希望她能扛過離婚這一關。但是她越看越覺得,有點不對……

媽,請不要再用 AI 給我發消息了

出乎意料地是,這條帖子的評論里大家都表示「理解」「正常」「出發點是好的」。而不是想像中的批鬥這種做法不夠「人味」。

Gemini 的產品經理看到要大呼「誰為我發聲!」

Gemini?在奧運會時做的廣告,其實也是用了同樣的思路:父親用 AI,代替女兒,給她的運動員偶像寫信。

當然了,兩件事還是有點不一樣:孩子如果想給自己的偶像寫信,那無論寫成什麼樣子都是應該鼓勵的。而父親直接替筆,還是用 AI
替筆,就很不妥。

不過,可以看得出來,現階段讓 AI 參與到和親人朋友的交流當中,觀感相當一言難盡。

心情一:無論如何,心意是好的

上面提到的這位母親的案例,收到比較多的正面評價:老人家或許是用了 AI,但出發點是好的,無非是要表達對女兒的支持。

類似的情況,是逢年過節的時候用 AI
寫吉祥話、祝福語。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很多廠商就是以春節問候為場景,發出針對性的教程,促活用戶社群。

百度不僅可以生成祝福語,還能生成新年頭像跟賀卡。

剪映直接就拿出了新年祝福 MV,助力你成為家庭群里的整活兒天花板。

不知道這些 AI 做出來的「物料」真正收到手時,你是什麼感受?

可能就跟收到群發簡訊一樣,雖然看得出是群發走流程,但大過年的,圖個吉利,心意是好的。

很多人難以理解自己的情緒,也不擅長通過文字表達。如果他們努力形成觀點並藉助 AI 完善表達,似乎也無可厚非。

心情二:有點不舒服,難道只有我?

逢年過節這種特定場景,尚且可以理解。但如果是日常交流,而且還是親人朋友,乃至情侶之間,就有點難評了。

另一外 Reddit 用戶,收到了男朋友發來的道歉簡訊,好傢夥,甚至還沒刪掉暴露 AI 存在的開頭,直接複製粘貼可還行?

她表示自己平常不用 AI 聊天,這次感覺有被冒犯到,但是……難道是自己太敏感了嗎?

另外還有性別對調,男孩收到的簡訊是女朋友用 ChatGPT 寫的,他覺得這樣跟機器人談戀愛似的,對方卻說他這有點反應過度了。

在收到疑似媽媽用 GPT
寫簡訊的帖子下,也有人「小聲」表示,自己還是不太習慣這樣的做法,無論如何,親人之間還不能收到一個親手寫的簡訊嗎?

科技的力量開始滲透進如此細小的生活角落,讓人不禁有點頭皮發麻。

心情三:不行,絕對不行

最常見的還是憤慨的心情:用 AI 發消息?簡直太敷衍了。

又有一個 reddit 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也是跟男朋友吵架了,結果對方不僅去問 AI,還把生成的結果發過來:ChatGPT
建議我們分手。

網友:???

自己的感情問題都沒有個主意,還要去問 AI。不僅情緒不成熟,連獨立思考都做不到,更別說有效溝通了。這樣的人也不值得浪費時間。

以及,非要用 AI 能不能多少改改,一眼就能看出來,也不高明啊。

有一說一,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微信也好簡訊也好,都是一種溝通交流的手段。如果這樣的交流都不能勝任,還要 AI
來替筆捉刀,那怎麼表達自己的感受?經營跟對方的關係呢?

我們怕的是什麼?

各有各的道理,無論是支持的一派,還是反對的一派,都不無理由,論據也充分。總而言之,AI「代理」的溝通,還不能被完全接受。

不過,AI
生成的文字已經幾近完美了,語氣要溫暖可以溫暖,要可愛可以可愛,也不像數字人那樣,會有恐怖谷效應,我們到底在擔心害怕的是什麼呢?

其中一種可能是:我們無法判斷這中間到底有幾分「真心實意」。

歐洲學者 Eva Illouz 很早就提出,現代社會的情感表達越來越依賴技術媒介,比如簡訊、社交媒體。

遠距離的交流,本身就不像面對面那樣,可以通過表情、肢體來傳達豐富的信息。文字就是全部。

就像「春節快樂」這幾個字,我們也是通過平台給出的現成模板、自動生成的文字和卡片來完成。人際關係中的感情勞動,被一點點地「技術化」,變成一個個可以被外包的動作。

AI
的出現,不過是把這種「外包」往前又推進了一步。它不僅僅是工具,而是開始代替我們「說出」本該我們親自說出的話。「情感表達」變成了一種被設定的產出:你不需要真的感到愧疚,只需要
prompt 一下「生成一段道歉的話」;你不必在腦海中反覆構思祝詞,只要求 AI「幫我寫一段生日祝福」。

用戶真正寫的,其實是那條 prompt,剩下的,都是 AI
來代筆。那最終那段發出去的文字所承載和表達的情感,到底有多少是出於自己的心意和感受呢?

圖片來自小紅書用戶@566001729

而這些文字已經如此完美了,作為接收的一方,其實很難分辨。只能捧著手機撓頭:好像,怎麼,感覺,有點不太對勁。

當人們對「像 AI
寫的簡訊」反應不一時,爭議的其實不是寫得好不好、像不像,而是——我們願不願意接受一個事實:表達感情的主體已經改變了。技術並沒有偷走我們的情感,但它確實改變了我們表達情感的方式,也在潛移默化地重塑我們對「人味」「真誠」這些詞的定義。

這和收到群發簡訊其實是一模一樣的:你說對方毫無誠意吧,那好歹是發了;但你要說是滿滿誠意吧,好像也沒感覺到。能不能理解群發,也能理解;但是心裡有沒有不舒服,多少有一點。

其實,也許我們不是非要每句話都出自親筆,而是希望,當我讀到這句話時,能安心地相信,那確實是你想說的。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