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8 月

五百年才出一個他?范曾老師還是太謙虛了

狂生常有,如此精緻的狂生,不常有。

這篇文章的標題,本來想叫《范曾是怎麼又被大家看笑話的》,但想了想這個題目可能會激怒范曾老師的粉絲,於是改成了現在這個順著范曾老師自我評價來說標題——范曾先生評價自己的作品已經「坐四望五」超越大師、向著五百年才出一位的巨匠級別進發,我們本著尊敬老人的原則給他把高帽再戴一層,以示尊重好了。

寫完之後,其實我們也就能理解「范曾現象」為什麼會在當今中國出現——這年頭說兩句得罪人話的代價實在太大,除了遠在天邊的美國日本大家都可以隨便罵之外,罵現實中還活著並且有點能量的人,往往都要冒一點風險,久而久之,一個牛皮大王的天堂也就形成了。

遙想若干年前,其實還不是這樣,想當年范曾有關自己這樣的天才「五百年才出一個」的說法剛出口,另一位畫家黃永玉就畫了一副畫作去諷他:

五百年才出一個他?范曾老師還是太謙虛了

《你TM又吹》by 黃永玉

范曾老師看到這幅畫之後惱羞成怒,畫了一幅把黃永玉畫成狗的畫作攻擊對方——那幅畫我就不引用了,有些地方畫的過於直白不堪入目,而且那畫風與其說像國畫,倒不如說更讓人想起一些特殊年代大字報下的配圖。實在稱不上畫中上品。

當然,據說范曾老師還是畫了不少精品畫作的,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范曾老師的百度百科,裡面詳細到把范曾老師「1942年,4歲進入城北小學幼稚園。在南通兒童智力比賽活動中,朗誦《岳陽樓記》《木蘭辭》,獲得特等獎第一名。」之類的豐功偉績都記錄了下來了。自然也不會遺漏范曾先生自鳴得意的那些作品。

當然,作為高齡87歲的老畫家,范曾先生重歸公眾視野,主要是他和他37歲嬌妻之間的那點糾葛。

8月16日,范曾的女兒范曉蕙在微博發布聲明,稱父親自7月13日起失聯,至今已34天。她表示,徐萌將范曾帶離住所後,住所被貼封條,庫房珍品被搬走,部分老員工被辭退,且徐萌曾威脅員工不得外泄消息。范曾手機持續關機,徐萌作為唯一聯繫人未回復其下落。

當晚,范曾藝術品有限公司的直播間照常營業,主播面對網友的追問直接開懟:「你們都是財富自由了嗎?隨便來關心別人的事,你自己家的事都乾淨嗎?」

我覺得主播這個靈魂質問還是蠻有水平的,雖然范曾老師一再表示自己淡泊名利,搞藝術不為錢(百度百科介紹:多次榮譽納稅模範稱號、據榮寶齋估算,幾十年來,范曾捐贈祖國各地的書畫作品價值60多億元,曾被命名為中國十大慈善家之一。)但是一到要評價他畫作,財務不自由的我們確實不太配評價范老師的畫作,因為我們本就不是他的目標受眾,看不不出他一尺畫能賣幾十萬的價值。

所以聊范曾老師的畫品,我們其實不太夠格。

至於范老師的人品……算了,我們還是斗膽接著聊范曾老師的畫品吧,好歹得罪人少一點。

「那她圖你什麼呀?圖你年紀大?圖你不洗澡?」這是電視劇《都挺好》里的名言,那個劇里蘇大強年紀一大把了,還非要娶比自己小個四五歲的保姆阿姨當續弦,他兒子就這麼警告他。

諺云:「男人至死都是少年」我想,至少在好色這一點上是這樣的。錢鍾書說:「老年人戀愛,就像老房子著火,沒得救了」。但我總想,其實還是有救的,這個救就是「人貴有自知之明」。遇到比自己小五歲,甚至小五十歲的美女哭著喊著要嫁自己的時候,多想一想,「那她圖你什麼呀?」有可能就能讓自己躲過一場蘇大強遭遇的那種殺豬盤。

不幸的是,這個自知之明範曾老師也是不太有的,畢竟在范先生的自我認知里,他是五百年才出一位、超越大師進逼巨匠、頭銜結起來一張A4紙不夠寫的當代大儒,這樣的「大儒」娶個小五十歲的小嬌妻算什麼呢?七仙女下凡來配都有點高攀他。

所以,當你看不慣一個人活得太狂的時候,其實不用取管人家,惡人自有惡人磨、狂人自有狂人辦。范曾曾經的授業恩師李苦禪臨終前特別交代家人禁止范曾參加葬禮,並留下對范曾的定論性評價:「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這個「狂」字其實用的滿精準的,而我們今天見證了一個老狂生的結局。

不過說到范曾的狂,這裡我得多說兩句,我認識一位書畫收藏圈裡的大哥,誠心向他請教過范曾老師的書畫水平在業內到底如何,值不值他自己說的那個價?

大哥說了一些對范老師的書品畫品不大尊敬的評價,跟李敖評價范曾大約類似吧,我就不重複了。

但大哥又說,你問他畫值不值錢,那還是值一點錢的,因為因為中國書畫收藏界有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收藏活人的書畫風險挺高——這個名家還活著,萬一以後要是那句話說不對、做不對了,可能書畫都沒辦法在圈子裡流通,就砸手裡了。而這個風險挺高的,因為搞藝術的人,都狂么。

但范曾老師不會,圈內在這一點上對他非常有信心,范老師狂雖然狂,但狂的邊界在哪裡,什麼事兒上能狂、什麼事兒上不能狂,范老師其實心裡門清。這就給他的作品在圈內流通提供了相當的保險。

套用流行的說法,范老師是個精緻的狂生。這很難得,所以他的畫還能賣一賣,而且相對保值。

我聽了這話,醍醐灌頂。

說起狂生這個物種,其實中國曆朝歷代都不缺的,未必如范曾老師狂的這麼精緻,但在說大話這一點上不遑多讓。

王小波先生說「科學是教人老實的學問,所以理科生都比較謙虛。」其實西方的人文學科狂生也不那麼多,畢竟它是從神學脫胎來的,頭頂有個上帝壓著,誰也狂不起來。但這個事兒到了咱這兒就不好說了,因為中國傳統儒家講「聖人崇拜」,又有說法叫「五百年必有聖人出」(我猜范曾老師說他五百年出一位的說法就是化用此處),所以每過上一段時間,就有想當聖人的人。

比如清末的康有為就是個典型例子,他給自己起了號叫「長素」,意思是「長於素王(孔子)」,給梁啟超起名「軼賜」,揚言要勝過子貢;陳千秋號「超回」,揚言要超越顏回;麥孟華號「駕孟」,揚言要凌駕孟子。他連舉人都沒考上時開的這個萬木草堂,整一個就號稱已經超過孔子那個班底了。康有為又跟范曾老師一個思路,覺得「五百年必有聖人出」,上一個朱熹,那現在自然就輪到他了,所以發動粉絲管他叫「康聖人」。

但康有為比范曾老師不幸的一點,在於他那個年頭儒學還沒有真正衰落,他要自號「當世大儒」,一堆方家都要齒冷——比如清流領袖、大學問家張之洞就看的明白,送了康聖人四個大字「忘親忘聖」,一句話就把康聖人的學術夢想給敲死了。畢竟張之洞什麼段位和號召力啊,還治不了你?

在大師評語這一點上,范曾老師的恩師李苦禪和沈從文倒是都對他有過惡評,無奈這兩位相比張之洞還是差了不止一個段位,壓不住范老師。所以五百年出一個的范老師,最後還是只能栽在小他五十歲的嬌妻手上,也算一物降一物吧。

這一點上,我突然覺得范老師的嬌妻倒也沒那麼壞,李苦禪、沈從文等人泉下有知,沒準還得謝謝他們這位徒媳。

最後想說個段子:

說宋朝當時有位狂生,決心與歐陽修一較詩才。上門尋訪,路遇一株大樹,便詩興大發:「門前一棵樹,兩朵大丫杈。」這時,背後有陌生人續吟道:「春至苔為葉,冬來雪是花。「才子」於是邀陌生人同路。

二人來至江邊,見一群鴨子撲入河中,狂生又作詩曰:「一群好鴨婆,一同跳下河。」陌生人再續後兩句:「白毛浮綠水,紅爪盪清波。」

最後倆人乘船過江,狂生技癢,高聲吟道:「兩人同乘舟,去訪歐陽修。」陌生人聽後,微微一笑:「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羞)!」

原來,陌生人正是歐陽修。

這個段子估計不是真的歷史,畢竟歐陽修的詩才,要比文中體現的還高上許多。但它還是告訴我們,能壓得住狂生的有兩種東西:真正的大師,和大師的好作品。有這兩樣東西壓場子,就不怕狂生不知羞。

反之,一個即不存在真大師、也沒見過什麼好作品的時代,是極容易被狂生所忽悠的,何況還是范曾老師這種有選擇性的、精緻利己而合於時的狂生。

那從這個角度來講,范曾老師說他這樣的人五百年才出一位,我覺得他太謙虛了——確切的講,狂生常有,但他這樣的精緻狂生不常有,能允著他當「大師」這麼多年,愣是碰不上真大師對線的時代,確實五百年也未必等的上一回——可能「千年等一回」,都是說輕了。

范老師,哦,不,范大師,終究還是太謙虛了。

娶都娶了,何妨娶個年輕貌美的。

同理,吹都吹了,完全可以再吹大一點。

全文完

本文3000字,戲為文一篇,感謝讀完。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