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8 月

「咖啡戰爭」白熱化,星巴克中國欲百億賣身

星巴克正面臨入華26年來最大的一次調整。

在2025年財年三季度(非自然年,三季度為2025年4-6月)財報電話會議上,星巴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Brian
Niccol公開表示,公司正推進中國業務的股權出售事宜,同時計劃保留相當比例的股權。他透露:「目前已有超過20家投資機構參與洽談,星巴克正在積極尋找擁有共同願景和價值觀的戰略合作夥伴,以期把握中國市場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與機遇。」

市場對這場股權爭奪的反應異常熱烈。CNBC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星巴克中國的最新估值已飆升至90億美元,相比此前的50-60億美元幾乎翻倍。據了解,約有20家潛在投資者為星巴克中國提交了初步提案,最終約有12家公司已經進入下一階段,他們將獲得星巴克中國具體財務信息並進行盡職調查,準備提交正式報價。該份未被證實的名單包括
KKR、凱雷、京東、春華、方源、博裕等投資機構。眾多投資人瘋搶,市場預期最終成交價可能突破100億美元大關。

競購消息滿天飛,星巴克中國卻沒有正面回應,市場都在等一個答案。然而,競購熱潮背後是星巴克中國不容忽視的經營壓力。財報顯示,星巴克2025財年第三季度(4-6月)中國業務營收7.9億美元,同比增長8%,同店銷售額和交易量分別增長2%和6%。儘管星巴克中國呈現復甦態勢,但業績差距仍不容忽視,頭號競爭對手瑞幸同期(2025年4-6月)凈收入達到123.59億元人民幣,星巴克中國僅為前者的一半。

業績之外,星巴克的規模擴張同樣面臨巨大壓力。截至6月末,星巴克中國門店總數達到7828家,創近兩年新高,而瑞幸門店數量已突破2.6萬家,庫迪超過1.5萬家,蜜雪冰城旗下的幸運咖也憑藉低價策略快速擴張,計劃年內突破萬家門店。這家曾佔據中國咖啡市場42%份額的中場老將,正遭受本土品牌的全方位包圍,身後還有低價茶飲的替補軍團持續湧入。

面對「前有追兵,後有堵截」的競爭格局,星巴克制定了雙線作戰策略:一方面向縣城等下沉市場發力,與瑞幸、庫迪正面交鋒;另一方面重塑「第三空間」的品牌形象,與「9.9咖啡」做出差異化。

無論採取哪種策略選擇,星巴克都迫切需要「強力外援」。公司尋求的不僅是資金支持,更是一個能幫助實現本土化,並打贏「瑞幸、庫迪」的合作夥伴,而留給星巴克的時間不多了。

借力「外援」,星巴克尋求本土化轉型

在與本土咖啡品牌鏖戰三年後,星巴克決定為自身尋找「外援」。值得注意的是,系列動作並非因資金緊張而被迫進行的「賣身」之舉。

星巴克為何會走到這一步?百聯諮詢創始人庄帥指出,中國咖啡市場競爭格局的劇烈變化,是星巴克做出這一決定的根本原因。特別是以線上外賣為主導的消費模式,讓始終堅持到店體驗的星巴克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困境。若要全面跟進線上業務,意味著需對全球戰略、產品結構、運營流程乃至組織人才進行顛覆性調整,風險與成本極高;若固守傳統模式,業績持續下滑則幾乎成為必然結局。

「尋求外部力量成為星巴克的最優解。」一位熟悉星巴克的業內人士表示,星巴克本身資金並不緊張,引入投資者是希望有更懂中國市場的人來操盤,追求本土化的同時保持品牌調性和決策主動權。「在星巴克出售股權的交易中,星巴克要的是技術,是合作夥伴,而非單純拿錢。」

據相關媒體報道,星巴克計劃保留約30%股份,出售約70%的中國業務股權。這一看似「大手筆」的股權出售比例,實際上體現了星巴克的精心算計。庄帥分析認為,保留30%的股份,既能確保星巴克在新的合資公司中擁有足夠的話語權,以維護其珍視的品牌形象與企業文化不被稀釋;同時,這既能讓它在未來本土化調整成功時分享到可觀的投資回報,也能在萬一轉型未達預期時,有效控制潛在的損失,形成一種精妙的戰略對沖。

這一觀點與星巴克董事長Brian
Niccol在電話會議上的表述不謀而合:「星巴克對中國市場的信心與承諾不變,並希望保留中國業務相當比例的股權」。顯然,在中國深耕26年的星巴克,不願意完全放棄這塊親手培育起來的龐大咖啡市場。

眾多頂級機構瘋搶,驅動星巴克中國估值逼近90-100億美元,在這場資本盛宴背後是機構們對複製「麥當勞中國」成功交易的渴望。2017年,中信與凱雷聯手以20.8億美元,拿下麥當勞中國20年特許經營權,通過強本土化運營,凱雷在6年後退出時獲得了約6.7倍的驚人回報。

據財聯社報道,凱雷投資與信宸資本已參加6月份的星巴克中國反向管理層路演,憑藉麥當勞中國的成功經驗,被認為是重要競爭者。高瓴資本同樣參加了路演,其在2019年投資蜜雪冰城約9.33億元並參與IPO,成為最大外部投資人;投資了皮爺咖啡幫助其實現中國市場本土化;更早在2017年就入股瑞幸咖啡。

對星巴克感興趣的不只一位瑞幸股東,瑞幸的大股東大鉦資本也對其中國業務產生了想法。業內人士透露,大證資本最初的計劃極有可能是瑞幸主打低端快速,星巴克維持中高端,兩者並不會互相影響,而是彼此協同主攻不同市場,用最近的流行語來說「瑞幸偏運動,星巴克偏商務」。

參與了肯德基、必勝客及百勝中國分拆的春華資本,則給星巴克中國指出了另一條路徑。2016年百勝中國從百勝集團分拆,在紐交所獨立上市;2020年百勝中國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募資22億美元,春華資本實現溢價退出,而百勝中國也藉助資本和本土化實現快速發展,門店數從2016年末的7500餘家增長至2024年末的1.64萬家。

由於參與競購的機構眾多且實力雄厚,星巴克在此次交易中佔據了相當大的話語權。據CNBC和彭博報道顯示,星巴克很可能將引入不少於兩位的投資人,採用多方合作的模式。同時,星巴克自身將保留足夠的股權比例,以提供發展意見,分享發展紅利。星巴克也迫切希望通過新合作方,整合本土供應鏈、地產、信息化等資源,為自身發展尋求新的勢能。

對於深耕中國26年的星巴克而言,此次股權出售既是一次被動的戰略調整,也是一場主動的本土化轉型,而殺入縣城正是這場轉型的核心發力點之一,星巴克已經做好了準備。

突破困局,星巴克帶著25元咖啡殺入縣城

在梅州工作的蔣明是星巴克的常客。這位曾在英國留學的年輕人被家人叫回家鄉後,在沒有朋友的縣城裡,常常拎著電腦去星巴克坐上半天——落地窗的高腳椅是他固定的位置,耳機里放著英文歌,試圖找回留學時的生活節奏。

從北京裸辭、搬到惠州當數字遊民的齊成也有同樣習慣。星巴克對他來說,不只是一個喝咖啡的地方,更是一個能找回大城市生活韻律的「臨時辦公室」。

像蔣明和齊成這樣的年輕人,如今正鋪滿縣城街道。他們要麼遠程辦公,要麼在返鄉就業後仍保持著都市化的工作習慣。過去,市場認為25元一杯的星巴克會在縣城水土不服,但這群人正為星巴克帶來新的縣城機遇。

於是,當新式茶飲揮舞資本殺入一線城市強化品牌調性時,星巴克則帶著「第三空間」概念,將生意拓展到縣城。

數據印證了這一策略轉向。截至2025年6月末,星巴克中國市場門店數達到7828家,第三季度新增70家,其中17家位於首次進入的縣級市場,使縣級門店總數突破1000家。這些新坐標分布在版圖的各個角落:距離廣州三千公里的東北雙鴨山,這座與俄羅斯隔江相望的小城,今年迎來了它的第一家星巴克;離廣州兩百公里的河源紫金縣,這個廣東省知名的貧困縣,也正籌備開設首家門店。

事實上,這一布局早在2022年就已規劃,星巴克提出將「第三空間」複製到下沉市場,將3000個縣域列入未來增長版圖。

去年,梅州迎來了第三家星巴克。蔣明常經常在這裡見朋友——環境舒適、座椅寬鬆,但25元一杯的價格依舊讓他猶豫。「我的工資才不到7000,在梅州已經算不錯了,但買星巴克還是覺得心疼,日常還是瑞幸多。」

高價進入人均工資7000元的縣城,星巴克難免引發爭議。不過在蔣明看來,市場未必會拒絕它,20塊一杯的喜茶奈雪都能活下去,星巴克也不難,「星巴克雖然貴,但門店人真的不少,哪裡都有有錢人。」江蘇鎮江一家縣城星巴克的店員何宇證實了這一判斷「店內客流穩定,上班族居多,帶電腦工作、一次坐上好幾個小時的顧客比比皆是。」

瑞幸和星巴克們的戰場已經從一二線城市發展到了縣城市場。在這場縣城大戰中,租金優惠是星巴克進入縣城的一大砝碼。當星巴克的品牌魔法在一線城市逐漸失效「祛魅」之時,對於一些縣城來說,星巴克仍然是相當有效的引流招牌。

然而,對於門店的高要求以及較高的價格門檻,星巴克在擴張速度上,趕不上瑞幸庫迪等後來者們,瑞幸門店數量26117家,星巴克中國為7828家,前者是後者的3.3倍。更嚴峻的是,瑞幸掀起的價格戰,讓9.9元咖啡深入人心成為價格錨點,這使得起售價20-25元的星巴克銷售壓力倍增,倘若下沉到縣城更是如此。

在與瑞幸們的競爭中,星巴克必須找到自己的獨家優勢,「第三空間」則是其逆轉局勢的王牌。

大戰「9.9咖啡」,星巴克要講好「第三空間」故事

今年夏天,27歲的線上語文教師林思怡感覺,星巴克變得比以往更擁擠了。

一個周二上午,她像往常一樣去家附近的星巴克備課,迎面是一片鍵盤的噼啪聲。長桌前一排人弓著背盯著屏幕,落地窗的位置早被佔去——有的在視頻會議里小聲發言,有的正翻著厚厚的講義做筆記。有人沒搶到電源旁的位置,只好抱著電腦站在桌邊,尷尬地朝坐著的人借插頭。她繞了一圈找座位,身邊幾個人步伐飛快,像趕集一樣在人群里穿梭。

林思怡習慣把星巴克當作自己的「流動工位」。線上授課的工作,需要安靜、開闊、又不至於死寂的環境,而星巴克的空間則恰好能帶來這種微妙的平衡。每天早上十點左右,她拎著電腦進店,佔到熟悉的座位——上午通常先上兩節一對一課程,午間在咖啡香里稍作休息,下午再留一兩個小時備教案、批作業。

陳晨是一位自媒體博主,常常拎著電腦和相機坐進星巴克的角落。剪視頻、修圖、寫文案——一杯咖啡就能支撐她忙上一整天。她喜歡這裡的環境和布置:柔和的燈光、乾淨的木桌、窗外偶爾走過的行人,都是她鏡頭裡的背景。拍工作或生活vlog時,這些畫面自然成了內容的一部分。

像陳晨這樣長期駐紮的顧客,正是星巴克近年來越來越想留住的人群。面對本土咖啡品牌的低價攻勢,這家老牌連鎖重新聚焦「第三空間」戰略——不僅賣咖啡,還要提供長期停留的理由。7月22日,星巴克在華南部分門店試點「星子自習室」,划出獨立區域,顧客即使不消費也能免費辦公、學習,WIFI、座位和飲水一併提供。

這也是新任管理層「重返星巴克(Back to
Starbucks)」戰略的一部分,目標是恢復門店的社區屬性與舒適體驗。多位門店員工透露,自習室推出後,大多數人仍會點一杯飲品,而明確的分區讓顧客停留時間更長,也帶來了更多新面孔。

林思怡對星巴克的新嘗試表示贊同,「尤其對學生和我們這種自由職業者來說,是一種明確的歡迎態度」。但外企市場總監李悅則擔心,免費政策會稀釋星巴克原有的商務氛圍。她坦言,喜歡星巴克主要是因為品牌調性還算符合身份定位,在和客戶見面時不會顯得太隨意。相對於瑞幸、庫迪這些更像是「日常功能性消費」,星巴克仍保留著一些「商務屬性」。

當然,李悅也承認星巴克正從「精緻生活方式的象徵」,變成「大眾化的社交空間」。有一次她在星巴克會談時,遇到外賣騎手大聲喊單、顧客直播帶貨,這些都讓她的品牌濾鏡瞬間碎裂。

與此同時,星巴克面臨的價格競爭壓力持續加劇。今年掀起的外賣補貼中,星巴克並沒有深度參與。據高盛互聯網團隊估算,三大平台僅第二季度的投資補貼額度就達到250億,在「6元買奶茶、9.9元喝咖啡」的市場環境下,讓客戶頂著烈日和暴雨到樓下買一杯25塊錢的星巴克咖啡並不現實。

美團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5-10元飲品的銷量佔比顯著上升,而星巴克產品的起步價仍維持在20元左右。雖然人均到店咖啡消費頻次從2023年的1.7次增長至2024年的2.9次,但對比外賣咖啡4.1次的消費頻次仍有差距。

李悅的消費習慣變化印證了這種趨勢。她從以前一周去5次星巴克減少到2-3次,「新興品牌起來後,總想多試試不同的咖啡」。對於降價,林思怡則持反對態度,擔心星巴克一旦走低價路線會失去空間和服務優勢。

儘管星巴克管理層多次宣稱無意價格戰,但在大眾咖啡消費認知被重塑後,星巴克也無法從咖啡市場競爭中獨身。在剛剛過去的第三季度,星巴克客單價下降了4%。今年6月,星巴克宣布打造「上午咖啡,下午非咖」全天候服務場景。其中,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等數十款飲品推出了夏日「心動價」,平均價格降幅達到5元左右。

面對瑞幸、庫迪等對手的步步緊逼,星巴克不得不加快應對步伐:降價促銷以穩住客流,強化「第三空間」以凸顯差異化,加速縣城布局搶奪更多市場。同時,也寄望於合作與創新帶來新的增長動能,但究竟能否憑藉這些策略扭轉局勢,仍需交由市場給出答案。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