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2 8 月

「倒貼一萬塊」,中國大學生開始貼錢卷實習

一年前,付新雨考入東北某「985」高校法學專業,大一暑假,他就去了北京一家基層法院實習。

實習沒有薪酬,除了免費午飯,其他都要付新雨自己花錢。「還沒細算,反正暑假倒貼1萬元出頭,等於一學期生活費。」付新雨說,光租房的花銷,一個月就近3000元。

同是在北京「貼錢」實習,社科類碩士生黃秀英也是從外地去北京實習,每周去一次公司,來回要6小時,往返交通費近200元,一個月下來接近800元。

如此持續4個月後,她咬咬牙在北京北五環租了一間房。房租水電加平日里吃穿用度,每月約4000元。

在「提前實習」「多段實習」被視為求職加分項的今天,這樣的經歷已經普遍。就業競爭激烈、同輩壓力加劇,讓越來越多大學生把實習當作「提前投資」。

2024年獵聘的調研數據顯示,「相關實習經歷或社會實踐」成為企業在招聘畢業生時的首要因素。成本和壓力,壓在了在校學生身上。

沒有報酬,甚至要自掏腰包,為實習「貼錢」,正在成為許多大學生的現實處境。

在這種「倒貼式」實習現象中,大學生在課堂和實習崗位之間奔波,在論文與考各類資格證之間分身,學生既是「員工」,又是「學徒」,他們不得不承受經濟、精力與學業的三重壓力。

而值得考慮的問題是,這樣的投入究竟能換來多少回報?

遙遠的實習機會

下午2時要到實習單位開會。

想到這裡,黃秀英早上8時從床上爬起來,準備開會文件,收拾好要帶的東西,鎖好房門,開始長達3小時的單程通勤之路。

從她的住處到北京,她要先坐1小時地鐵到高鐵站,再搭半小時高鐵,下車擠進地鐵人流,再過1小時,出地鐵站後走路到實習單位,總計花費3小時。

有時坐地鐵趕不上高鐵,黃秀英就花30元左右打車。到高鐵站吃點東西,又再花掉20多元。一張高鐵票50元左右。如果在北京有連續性的工作事務,黃秀英會就近找青年旅社住一晚,花60元,第二天再坐高鐵回去。

粗算下來,每周往返一趟北京,交通費加偶爾的住宿,每月不超過1000元,在她3000元生活費覆蓋範圍內。

早在讀碩士前,黃秀英就對自己要去哪些專業單位實習,有著清晰的規劃。今年1月份,一個行業內的頭部單位向她拋出橄欖枝,即使相隔130多公里,她也不想放過這次機會。

不過,2025年的春季學期,黃秀英每周要上10節課,她不得不留在學校。因此,她需要持續4個月往返北京實習。

5月份,學校剩下課程不多,黃秀英搬到了北京五環生活,租了個單間。學校與實習單位的優先順序,顛倒過來。上課的日子她再回學校,其餘時間就在北京實習,好處是,上班的通勤時間縮短到一小時內。

但來北京租房,是筆不小的開支。為了控制開銷,黃秀英自己做飯,加上房租、水電,一個月花費不超過5000元。這筆支出,她靠父母給的生活費和兼職收入,剛好可以覆蓋。

儘管這是「窮開心」的生活,黃秀英從未後悔自己的選擇。

護理專業大四學生許雅芝,也選擇離開南方的高校,到北京一家知名醫院實習。她所在高校與北京這家醫院有合作,沖著醫院響亮的名頭,許雅芝和同級的幾名學生都決定捨近求遠,到北京完成實習。

6月底,許雅芝帶著家裡給的2000元,花1000多買了到北京的機票,開始為期10個月的「倒貼實習」。

北京的開銷之大,令她震驚。「到北京一個多星期,剩下的1000塊就用完了,7月跟家裡要了1000塊,7月18日花完,然後又要了1000塊,一個多星期就花了500塊。」許雅芝說。

醫院宿舍是5人寢,需要自己交水電費,6到7月,許雅芝陸續交了100多元。在食堂吃飯便宜些,好點的飯10元,簡單點的6元。偶爾點外賣,她也會挑平台、用券,把價格控制在10元左右,只有買生活用品、護理鞋時難以省錢。

「像我們學生來醫院實習,既要交學校的學費、住宿費,又要給醫院交實習費,還要交醫院的住宿費。」哪怕學校為了促進合作,替學生交了2000元實習費,可醫院沒有實習工資,其他費用需要學生全包,「壓力還是有點大」,許雅芝說。

對絕大部分專業而言,一二線大城市擁有更好的實習資源,也是行業發展的前沿,去大城市實習,已成為大學裡的普遍現象。只是,這份「機會」往往意味著額外的金錢與時間投入。

邊上班,邊上學

每天早上7時50分,許雅芝已經站在科室,洗治療盤、鋪治療巾、擺好碘伏酒精,等帶教老師一起去查房交班。

查看病人皮膚狀況、給病人翻身,監護病人血壓、心率、脈壓和呼吸,測體溫、學打點滴——零碎的工作佔據了她大部分時間。

但「學生」的身份不斷提醒她,除了實習,還有畢業論文和明年的護士資格證考試。

「學習時間只有每天下班和周末,以前學習的時間是在周一到周五,周末可以休息;現在變成周一到周五不僅要上班,空下來一點時間都得學習。」許雅芝說。10個月的實習期一結束,她就要回校參加畢業答辯。什麼時候寫論文,如何學寫論文,都是她在實習期間要考慮的事。

此外是考護士資格證,對於許雅芝來說,只有通過護士資格證考試,註冊完才能正式去醫院上班。

來自成都的焦童同樣處在「兩難」之間。大四下學期,在西南某高校讀預防醫學的焦童按照學院的實習安排,留在成都某醫院實習半年。

當時,比花費更令她焦慮的,是如何兼顧考研與實習。醫院實習和焦童的考研複習時間重合,邊實習邊複習成為無可奈何的事。「當時一邊擺爛一邊焦慮,實習期間沒有整塊時間學習,學習時間像碎片,看一會兒書就要去做事情。」焦童說。

看著同學翹掉實習去複習,焦童不是沒想過和他們一樣。但她的帶教老師嚴厲,哪怕為了等電梯早走5分鐘,她也會被帶教老師指責早退。

不僅醫學專業實習如此,只要還在學期內,學生就無法避免工作、學習兩套模式輪流轉。

在黃秀英身上,這種撕裂更加具象。7月底某天,黃秀英的實習工作和期末作業的提交時間都趕在了同一周。前一晚,她通宵寫作業到清晨,睡了幾個小時,又爬起來準備工作資料。通勤路上,她也端著電腦,在搖晃的車廂里埋頭寫作業。直到工作開始的10分鐘前,黃秀英才寫完作業,發給小組同伴,繼而換上笑臉,轉頭開始實習工作。

「每天的時間全都被塞滿,哪怕到了晚上也不能休息,必須把事情弄完,最近一個周我連續通宵了三次,說實話,我有點太累了。」黃秀英說。

這種「邊上班,邊上學」的雙重狀態,正在成為常態。

英國Upromise公司202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18至24歲大學生的在學就業比例已上升至65%。國內高校的情況亦相似:實習要求寫入培養方案,論文與考證又是畢業的硬門檻,學生不得不在兩套體系間疲於奔命,而且有些實習崗位根本沒有收入。

貼錢實習,值得嗎?

6月初,19歲的付新雨和同學一起向北京某基層法院投遞了簡歷。不久,她就收到實習的通知。

這是她去年進入東北某「985」高校法學專業後的第一個暑假,她選擇把時間交給實習。

這已不是什麼新奇事。

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2023年的一則調查顯示,在14578名受訪大學生中,第一次實習經歷發生在大一的佔67.84%,實習的「起跑線」被大幅提前。

實習單位也已對此習慣。辦公室的人很少感嘆低年級學生們的加入。「同組的實習生都和我差不多大,我們這個專業就是這樣。」付新雨說。

考完期末最後一科,付新雨就離開學校,來到北京著手實習。

來北京之前,付新雨期待能「魚和熊掌兼得」,收穫一份漂亮的實習經歷,學到專業領域內的知識,然後以此為跳板,大二、大三去找一些不錯的律所工作。

但很快,初入職場的緊張感和期待被消弭。交到付新雨手上的是一些簡單的文書工作,寫判決書稿、整理卷宗,「大差不差,就是那些」。

「像公司法、商法、合同法這些,都不是學校大一開設的課程,如果帶教讓我做太專業的工作,我也做不好,一開始我也很糾結,來這裡好像也學不到什麼。」付新雨說。

經濟賬同樣難算。與人合租三個月,房租接近3000元;法院管午飯,晚餐基本靠20元的外賣,她直接不吃早飯,以節省開銷。即便如此,暑期實習三個月,仍花去1萬多元,相當於一個學期的生活費。

付新雨在社交平台上發帖分享這段經歷,評論區里「哀聲一片」,因為法院、檢察院等機構不給實習工資,大學生不得不「貼錢實習」的情況並不少見。

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焦童也有類似的困惑。半年醫院輪崗後,她在七八個科室輾轉,卻幾乎沒有收穫與專業相關的知識。「預防醫學在醫院幾乎用不上,老師也知道教了沒用。」她說。實習更像是一個形式化的任務,既花了錢,也佔去了大半年的時間。

這種種現狀,使得他們生出疑問,貼錢去實習,是值得的嗎?

付新雨不知道答案。在她背著書包、拎著行李箱,剛從高中踏進大學時,學院輔導員就在提考研、就業的事情,「第一學期結束就有同學拿到了能為保研加分的比賽獎項」「假期是不能浪費的」「實習一定是儘早開始的」,焦慮就這樣瀰漫開,大一的學生們還沒體驗大學裡青春的一面,就要開始規劃自己進入職場的道路。

而據人社部消息,2025年應屆高校畢業生達到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求職的賽道更加擁擠。

「6段實習」「10段實習」的「神話」縈繞在耳邊,學生們只能找各種經驗帖,試圖從別人的成功模式中找到自己能學習的地方。

「我不知道這些數段的實習對學生就業有沒有用,但是我們只能選擇一條在『作為』的路,哪怕它很辛苦,甚至是沒必要的自找苦吃。」付新雨說。

在瀰漫的焦慮中,學生們也弄不明白「貼錢實習」究竟是對未來的一種投資,還是一種被迫的消費?

許雅芝也不理解,為什麼醫學生實習沒有工資補貼。「前期沒工資我可以理解,後期幫忙做正式護士的工作,為什麼還不能有工資?」

去年,黃秀英通過「不太忙的兼職」,一個月能掙8000元,實現生活費獨立。但現在,她的想法變了很多:「我現在完全靠家庭提供大部分生活費,如果現在實習不全力投入的話,很難找到工作。」

「我也要和父母在經濟上妥協,去倚仗他們的支持,走我想走的路,才能儘快找到工作,去賺錢。」黃秀英說。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