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以色列、哈馬斯9日簽署首階段加沙和平協議,後續作業也持續開展。
首先是人質換囚。根據以哈停火協議,哈馬斯必須在13日中午前(格林威治標準時間09:00)釋放剩餘人質。目前消息已經指出,哈馬斯應會在當日清晨釋放仍生還的20名人質,之後交還28名死亡人質的遺體。以色列也將釋放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包括250名被判終身監禁、開戰以來被捕的1,700名巴勒斯坦人,以及交還360名武裝分子的屍體。以色列政府發言人表示,一旦被扣押的人質抵達以色列領土,囚犯將被釋放。
接著是川普的「20點和平方案」推進。顯然,以色列、阿拉伯與美國的合作就是箇中關鍵。
據媒體報道,川普將於當地時間周一(13日)到訪耶路撒冷,之後前往埃及的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eikh),與埃及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共同主持逾20國領袖參加的加沙和平峰會,敲定加沙永久休戰計劃,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等領導人均會出席。
《以色列時報》也引述白宮消息報道稱,美國、埃及、卡達和土耳其四國將作為和平協議的擔保國,在峰會期間簽署川普提出的20點和平方案中「非常廣泛的原則」。伊朗則表示,自己不會派遣代表參與峰會。
顯然,除了必然贊成的以色列與西方外,美國基本已與伊朗外的中東各國達成共識,要共同解決2007年以來的加沙問題。不過這種現象也同時透露危險訊號:有鑑於哈馬斯與作為背後靠山的伊朗仍在牴觸,如果哈馬斯拒不解除武裝,以色列不是不可能重啟戰事,那麼「20點和平方案」就會是加沙戰爭粉碎的第三份停火協議。
2025年10月13日,美國總統川普抵達以色列本古里安國際機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到場迎接。(Reuters)
為什麼停火依舊脆弱
筆者曾在8月21日的文章《種族滅絕糾纏建國幻夢 六方博弈決定加沙結局》分析,由哈馬斯、以色列、美國、伊朗、阿拉伯、西方所構成的三層互動,將會牽引加沙的最後終局。而從川普提出「20點和平方案」後至今的一系列發展來看,各方也確實是沿著相關結構博弈前行。
首先是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極限拉扯。整體來說,2023年11月、2025年1月兩次停火之所以失敗,關鍵就在交戰雙方的深層矛盾未解:以色列不接受哈馬斯繼續統治戰後加沙,哈馬斯則不願意解除武裝、交出戰後加沙統治權。
整體來說,這也是導致當前停火依然脆弱的關鍵。
顯然,以色列之所以願意停火,是因為川普的「20點和平方案」能為自己的戰爭泥淖解套:既能救回人質,還涵蓋了推翻哈馬斯統治、避免戰後加沙繼續成為威脅的兩大目標。
2025年10月11日,在以哈加沙停火協議生效後,以色列特拉維夫(Tel
Aviv)的「人質廣場」,人們舉著印有2023年10月7日遭哈馬斯綁架的人質照片的標語牌。(Reuters)
在這之前,以色列雖然反覆升級戰爭、到處加開戰線,卻始終不能迫使哈馬斯屈服、同意解除武裝,因此從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的視角出發,川普的提議無異於沙漠中的及時雨、能對內交代的救命稻草。但這句話的反面就是:如果後續發展沒有照川普的規劃前進,以軍就未必會安於停火,畢竟從今年3月加沙危機升級以來,以色列明顯就是把種族滅絕當成施壓手段,要迫使困於道德泥淖的西方、乃至阿拉伯國家行動,迫使哈馬斯同意解除武裝。
但偏偏,哈馬斯這次之所以同意停火,關鍵也並不是全盤同意「20點和平方案」,而是要借停火保存能量,並利用難民的紛紛返家繼續自己的一貫策略:綁架整個加沙地帶,將百萬巴勒斯坦人當成人質,以被種族滅絕的悲情脅迫西方、乃至阿拉伯國家行動,迫使以色列在自己不解除武裝、也不撤出加沙的背景下,同意凍結衝突。
換句話說,哈馬斯還是想保住自己對加沙的統治,並且持續把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當空氣,讓整個巴勒斯坦繼續實踐「兩國方案」。正因如此,才會在停火開始前承諾交出戰後加沙統治權、同意釋放所有人質;結果停火開始後,就開始反覆強調絕不解除武裝,並也持續避談交出加沙控制權。
基本上這種狀態也解釋了,為何《北京宣言》等對巴勒斯坦分裂的斡旋都沒有成功,因為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與哈馬斯來說,分裂已不只是路線之爭,更涉及不同地塊(甚至可謂「國家」)誰是領導、誰要屈服的現實問題。
圖為2025年10月12日,在以色列和哈馬斯停火期間,加沙南部汗尤尼斯(Khan
Younis)民眾從一輛貨車上領取援助物資(Reuters)
為什麼阿拉伯國家都贊成川普
再來是美國與伊朗、阿拉伯與西方這四方。
正如筆者在《種族滅絕糾纏建國幻夢 六方博弈決定加沙結局》中分析,美國與伊朗雖然有避戰共識,卻對戰後加沙傾向不同:伊朗出於用「抵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圍堵以色列的考量,當然不樂見哈馬斯被連根拔起,而是想等風頭過後繼續協助武裝,以待來日;美國雖然不想重返中東戰場,卻也知道,如果戰爭結局是凍結衝突、哈馬斯既不解除武裝也持續統治加沙,那麼類似衝突的爆發,基本也就從停火那刻起開始倒數,差別只是需要10年、20年或更多時間的問題。
而這也是西方與阿拉伯國家的共同擔憂。如前所述,加沙種族滅絕成為以色列與哈馬斯的博弈籌碼,並且同時對西方與阿拉伯國家施加道德壓力:前者被指責自許道德高地、人權燈塔,卻放任以色列大肆屠殺;後者則被質疑明明與巴勒斯坦人同為兄弟、血脈相連,卻也默許「異族異教」的以色列濫興殺戮。因此對雙方來說,能早日停下衝突、同時杜絕衝突火種,就是西方與阿拉伯國家的共同心愿。
不過現實發展與許多「中東大團結」、「伊斯蘭大團結」等想當然耳的描述不同,在美國、伊朗、西方、阿拉伯這四方中,其實只有伊朗願意站到哈馬斯身後,基本上西方與阿拉伯國家、包括同在中東的土耳其,這次全都站到美國身後,同意「20點和平方案」的弦外之音:把哈馬斯從加沙連根拔起、對戰後加沙進行託管、由西方與伊朗之外的中東國家共同維和。
2025年10月3日,在收到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Hamas)就和平方案的積極回覆後,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白宮帳戶上載影片,感謝卡達、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約旦等多國協助斡旋,並表示他期待歡迎人質回家。(X@WhiteHouse)
而這種現象的成因,除了美國在中東耕耘深厚、基本上當前阿拉伯各國都不存在反美政權外,也是因為阿拉伯國家與伊朗的深刻分歧難以彌合:只要伊朗沒有放棄經營「抵抗軸心」,包括沙特在內的海灣國家就不可能真正放心,尤其各國表面看似譴責以色列,其實都想等到風頭過去、繼續推進跟以色列的建交作業,但只要哈馬斯繼續留在加沙,這次衝突就還是可能在未來重演,正如「阿克薩洪水行動」本身,也有伊朗干擾沙特以色列建交的用意。
說得更直接,對阿拉伯、土耳其等中東絕大多數國家的政府來說,以巴衝突是早該翻頁的舊日話題,這個傾向早在1970年代泛阿拉伯主義消亡後,就已經成為既定的時代旋律,並也隨後被伊朗沙特對峙、伊朗以色列衝突、阿拉伯之春的新浪潮吞沒,這次之所以又在中東掀起兵戎,關鍵還是與伊朗以色列衝突的脈絡有所合流。但這也註定,戰爭終局無法召喚過去的以阿衝突框架,反而是來到阿拉伯、美國、西方、以色列攜手,企圖共同壓制伊朗的新時代旋律。
正因如此,這次在埃及的加沙和平峰會看似盛大,可以說是比過去所有協議都更進一步,包括美國、西方、阿拉伯、土耳其都比過去更有意願要終結2007年以來的加沙問題,卻依舊暗藏伊朗不願認賠殺出、哈馬斯也拒絕解除武裝的危險暗流。
而這種暗流涌動到極致的結果,如果不是以色列願意接受自己鏖戰兩年根本沒有解決問題:除了勉強靠停火換回人質外,其實軍事行動既沒有推翻哈馬斯、也沒能根除加沙威脅,就是第三次停火的再度粉碎,以及種族滅絕再成以哈博弈籌碼,直到其中一方再度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