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扶余城區繁華街道——太祖路上的未拆沿街門市房遠景
本站訊 兩年前的2018年9月,央廣新聞、法制與社會、一點資訊等諸多媒體曾經曝光了發生在吉林省扶余市的一樁咄咄怪事:2007年就列入的棚戶區改造項目,14年過後,老百姓居然仍然無法回遷!為此,百姓叫苦不迭,開發商投入巨資不僅沒有任何回報,還造成了巨大損失。2020年12月初,記者再赴扶余市看到,雖然媒體進行了廣泛報道,老百姓反映越來越強烈,但是,此地「風采」依舊。人們不禁要追問:扶余市政府怎麼了?扶余市的官員們難道都是吃乾飯的嗎?難道扶余市政府連幾個「地頭蛇」都治不了嗎?
十四年前就列入計劃的棚改項目
兩年前曝光此事的新聞標題是:《吉林省扶余市棚戶區改造12年無法回遷》、《拆遷拖了12年,開發商:最大釘子戶是刑警大隊長和法院副院長》。據當時的記者調查,這樁怪事發生在扶余城區最繁華的街道——太祖路上。當時,有百姓聽說國務院督查組在長春暗訪棚戶區改造項目,八年無人問津的棚改區立馬機械隆隆進行了整改,百姓無不拍手叫好,同時對督查組充滿了更高的期待,竟然跪求記者幫忙向督查組反映這裡的問題。
搜狐網和法制與社會報道網路截圖
扶余市城區的太祖路,是城區內主要的繁華街道。記者站在太祖路上看到,一排一百多米長的三層沿街門市房異常破敗。被拆掉門窗的窗戶,脫落了瓷磚的漆黑的外牆,曾用來遮擋門窗的幾片塑料布掛在牆上隨風勁舞,二樓陽台處長滿了雜草和灌木,一樓緊鎖的捲簾門上銹跡斑斑且落滿了灰塵,有的用木板或破布帘子作門擋在門口,有的沒有門窗的房間里堆滿了垃圾,還伴有陣陣惡臭。只有少數門市房仍在使用營業。這一切,與周圍的高樓大廈、綠樹成蔭的街道形成鮮明的對比。
2007年3月30日,扶余縣人大通過的「扶余縣城市棚戶區改造規劃的決定」,已將德卡小區工程即「華夏區塊」列為棚戶區。
據記者調查,2007年,扶余市(原扶余縣)政府將這裡列為棚戶改造區,即「華夏棚戶區」,共28300多平米,300多戶,政府承諾第二年年末就能改造完遷回。地產商按照合同要求建起樓房,將拆完房子的270多戶居民安置完成,唯獨沿街的這趟門市房遲遲拆不動。這趟沿街房有三千多平方,加上後院幾處房子和院落,約一萬多平方,共30多戶。這三十多戶回遷戶,一等,就是14年。
未拆沿街門市房近景。
惠民工程遭遇「地頭蛇」
本來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惠民工程,為何卻讓近百戶回遷居民傷心不已?為何這棟沿街門市房遲遲拆不了?
有知情人向記者透露,真正在此居住的老百姓是同意拆遷的,也都搬走了,而不同意拆遷的恰恰就是那些不是普通老百姓的人,他們多數是在此購買了門市房的官員們,是地地道道的「地頭蛇」。他們不同意拆遷的目的就是想多要補償款。地產商多次向政府申請,要求政府協助拆遷,政府卻以種種理由拒絕配合。地產商提起此事,也是一肚子苦水:沒有政府的強制執行,單憑地產商是難以拆除的,因為購買門市房等待坐地漲價的官員們,有的在縣委、政府部門上班,有的還是公檢法部門的領導。
一位回遷戶偷偷地告訴記者,一個公安部門的領導在這裡有6套門市房,同時他也是扶余最大的地產開發商,屬於典型的「紅頂商人」。開發這裡的地產商是惹不起他們的,就這麼一直拖著,縣委縣政府也協調不了,最終坑害的還是他們這些回遷戶。
有的回遷戶反映,原法院院長王安軍還在這裡買了兩個門市房。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這兩個門市房價值一百多萬元,而王安軍只花了5萬塊錢。據說,王安軍當時買的是信用社的房子,至於為什麼這麼便宜,我們不得而知!記者為此曾向地產商求證,地產商承認王安軍的確繳納了5萬塊錢,有王當年交錢的收據為證。
拆遷戶們最扎心的話:「我們要回家」
聽說有記者詢問為何沒有拆遷的緣由,正在營業的未遷走的居民向記者訴起了苦。一位開藥店的女士稱,這裡環境太差,多數門市房門窗都沒了,裡面成了垃圾場,成了廁所,尤其是夏天,臭氣熏天,沒人來這地方買東西。居民李樹軍介紹,他家房子是上下三層樓,搬走了,把門窗都拆了,後來一看老是拆不了,現在又回來在一樓住著,沒有暖氣,冬天太冷了,地方又小,太受罪了。
門市房變為廁所和垃圾場。
宋宇坤指認她家門市房變成了垃圾場。
一位自稱宋宇坤的回遷戶告訴記者,她家是第一戶最早搬走的,政府承諾第二年年底遷回來,沒曾想,一等就是14年。宋宇坤稱,她家有兩處門市房,每年還能收取二三萬塊錢的租金來維持生活,因沒有其它收入,搬走了以後,也就沒有了生活來源,她家男人因為這個心裡窩火得病去世了。說到動情處,宋宇坤突然向記者跪下,請求記者能幫她們向督查組反映情況。
拆遷戶跪求記者幫忙向督查組反映情況。
宋宇坤說:因為他們這些拆遷戶每年都去政府找,政府都說讓回去等著,現在剛換了新書記,本希望新書記能「新官上任三把火」,能為老百姓做點實事,他們就去信訪局反映多次,還是讓回家等著。他們光聽說中央督查組來了,可是又不知道去哪裡找,所以請求記者幫她們反映訴求。
按照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規定,拆遷人應當向房屋的被拆遷人支付一定數量的臨時安置補助費。然而,回遷戶們反映,這麼多年在外租房子住,也沒得到過一分錢的補助。有的家裡人口多的,租的房子小,就擠在一塊,生活也不方便。有的搬遷時孩子剛出生不久,現在孩子都十多歲上初中了。隨著物價的上漲,租金也在節節攀升,對回遷戶們來說,租房的壓力越來越大。一些困難家庭,因為付不起房屋的長期租金,被迫搬到農村或投奔親戚居住。還有一些年紀大的老人都沒能等到搬回新家的那一天就過世了。
安福(已過世)的兒媳婦李麗梅對記者說:「婆婆沒辦法,這麼大年紀去南方打工去了。」
記者:「你公公什麼時候去世的?」
李麗梅:「搬走沒幾年就去世了,那幾年經常去政府上訪,政府就是推,老頭心裡憋屈,後來身體越來越不好了。」
李樹軍稱,這些沒回遷的,有五六個人已經去世了。
據了解,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拆遷戶們從2009年開始,就多次向扶余市政府、松原市政府和所屬街道反映,但問題至今沒有解決。搬遷戶們反映:「這麼多年在外面租房子,日子過的不踏實,別提心裡多憋屈了,十四年了,什麼時候能搬回來,看不到頭呀!」
「我們要回家」這是記者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回家,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從她們嘴裡聽到這句話,卻是如此的扎心。
與這些未回遷的相比,已經住上樓房的回遷戶該滿意了吧?一位剛買菜回來的大媽說:「你看看這環境,這麼大的地方空著沒人管,裡面長滿了雜草,夏天蚊子蒼蠅多。出門就看見這一大排破樓房,那邊一樓都成了垃圾場和廁所,一颳風就聞到臭味。」
記者發現,新建的樓房和未拆除的三層樓之間有幾十米的距離,中間用籬笆隔開,籬笆這邊停放著小區居民的車輛,但是路面沒有硬化,下雨泥濘不堪;籬笆的另一面長滿了雜草,垃圾滿處飛。這麼好的位置,閑置十多年,的確可惜。
地產商表示,沒有政府的支持,他們無法強拆,就是因為幾個釘子戶,才影響了回遷戶的回遷,也影響了城市美觀和發展建設。
上圖左圖為2007年6月30日,扶余縣政府委託城建局的下屬單位振興房屋拆遷公司承擔此次拆遷工程;右圖為扶余市建設局棚戶區拆遷公告。
以上文件顯示,該棚戶區是政府主導的拆遷工作,由政府拆遷補償完畢後交由地產商建設。但是,扶余市政府的不作為或稱懶政、惰政,不僅使近百戶居民處於無法回遷的尷尬境地,也使地產商蒙受了巨大損失,地產商和居民們說。
已經住上樓房的王先生反映,他們已經住了十多年了,到現在房屋產權證也辦不了,去政府反映了多次,政府就是推脫。
「環境也不好,房照也辦不了,雖說是住上樓了,還不如原先住平房省心,沒那麼多煩心事。」王先生的愛人如此表示。
據了解,為了早日解決此地回遷戶的難題,地產公司曾多次去找扶余市政府,無果。其又將此事反映到吉林省軟環境辦。2019年3月,吉林省軟環境辦曾經專程到松原協調此事,省軟環境辦和松原市的主要領導參加了此會。在此次協調會上,省軟環境辦領導問:這地方是不是棚戶區?回答說是。又問:是棚戶區改造,為什麼拆遷這麼久不給回遷?扶余市政府主管城建的副市長和國土局、住建局領導當即答應一定要在2020年(也就是今年)3月末拆完,讓回遷戶回家。但是,眼看就到年末了還是沒有一點動靜,百姓們苦等了一年,回家的夢又成了泡影!
本來是一件惠民工程,不但沒有惠民,反而給老百姓徒增了諸多困難和煩惱!是利益阻礙了棚戶區改造的步伐,還是官員的不作為讓拆遷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有人就氣氛的說:那些有車有房,甚至有著幾套十幾套房產的政府官員,是永遠體會不到租房待遷的回遷戶們的生活窘境的!
在此,記者呼籲,希望此報道能夠引起中央巡視組、國務院督查組領導們的重視,同時也希望扶余市政府能夠切實體察百姓們的疾苦,採取果斷措施儘快協調,切實解決好「地頭蛇」影響拆遷的難題,讓回遷戶們早日回家。今年這個冬天挺暖和,可是回遷戶們的心卻很冷,但願扶余這些等待回遷的拆遷戶們能早日回到溫暖的家!
相關新聞:
轉自:http://www.csvs.net.cn/diaocha/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