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間,五礦地產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安排方式私有化,並申請撤銷在聯交所的上市地位,計劃股份將予以註銷,註銷價為每股1港元。
五礦地產是中國五礦集團的下屬一級公司,也是國資委首批確定的16家地產主業央企之一。
早在1991年,一家名叫東方有色集團有限公司的企業在港交所上市,這也是五礦地產最早的上市載體。自此計算,該上市平台存在的時間已達36年。
對於此次退市,公司給出多個理由,如股票流動性不足,融資能力有限且已失去上市平台優勢,希望實施長期戰略,精簡架構並提升效率等。
但另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受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的影響,五礦地產近年來的經營業績不佳。自2022年以來,公司的歸母凈利潤已連續三年虧損。
1991年,東方有色集團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上市,主業為鋁材生產和金屬貿易。此後,公司經歷了一次股權變更,並在2005年被中國五礦集團旗下的五礦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收購。
隨後,五礦集團將旗下的房地產資產陸續注入上市公司,公司名稱在2007年變更為五礦建設,其主營業務也從金屬貿易變為房地產開發。
2016年,五礦建設更名為五礦地產。
作為中國五礦集團下屬的一級公司和地產業務的唯一上市平台,五礦地產在土地獲取、融資成本、產業鏈整合等方面有一定的先天優勢。2010年,國務院國資委發布文件,明確78家非主業央企逐步退出房地產領域,保留16家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中央企業,五礦地產位列其中。
經歷了多年不溫不火的發展後,2020年,五礦地產實現了193.6億元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24%。次年,銷售額進一步攀升到260億元的歷史高位。
隨後,受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其銷售規模連年下滑,至2024年已降至70.2億元。
五礦地產的歸母凈利潤曾在2019年達到8.44億元的高點,隨後一路下跌。最近三年,公司的歸母凈利潤連續為負,其中2024年的虧損額達到32.6億元。
在2024年年報中,五礦地產董事長何劍波表示,2025年首先要確保「活下去」。「把去庫存、防風險放在首位,想盡一切辦法增收節支,減少虧損。」
同時,嚴守資金安全底線,努力修復資產負債表,確保債務「不爆雷」、交付「不爛尾」、發展「不守舊」。
但如今,公司虧損的情況仍未改善。2025年上半年,五礦地產實現營業收入18.02億元,同比下降60.66%,歸母凈利潤為-5.3億元。
針對此次私有化,五礦地產給出五條理由。
對於股東而言,一方面,五礦地產的股票流動性長期處於低水平,過去12個月的日平均交易量約44萬股,僅占無利害關係計劃股份數目約0.03%。股東難以在不受到不利價格影響的情況下,進行大量場內出售。因此,私有化為股東提供了退出機會。
另一方面,從私有化的價格看,股東可溢價變現。此次五礦地產的私有化價格為每股1港元,而公司近幾日的收盤價均在0.4港元以下,相比之下,此次交易的溢價較為明顯。
對於公司而言,私有化亦有三點優勢:
第一,公司股本融資能力有限,已失去上市平台優勢。五礦地產表示,因股份長期交易量低迷,價值持續被低估,限制了其從資本市場籌資的能力。自2009年起,公司並無通過發行股份,從公開市場籌集任何資金。
第二,私有化有助於公司實施長期戰略、提升業務靈活性。因房地產行業仍處於築底回穩階段,五礦地產迫切需要調整策略。私有化後,公司能更專註於長期業務規劃及資源整合,不再受制於短期市場波動及合規壓力。
第三,有助於精簡企業架構、提升管理效率。退市後,將有助於減少管理及合規的複雜性,提升整體營運效率及決策效能。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業績下滑,在中國五礦集團的業務布局中,五礦地產的地位越來越低。官方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五礦集團總營收近4000億元。在集團旗下的9家上市公司中,五礦地產的貢獻率微乎其微。
2015年,國資委批准中國五礦集團與中冶集團戰略重組。中冶集團旗下擁有房地產平台中冶置業,並與五礦地產形成同業競爭關係,因此,這兩家公司的重組也被認為是大勢所趨。
但近年來,兩家公司仍以各自的品牌獨立運營。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五礦地產退市,或意味著兩家公司的整合進程有望加速。
與五礦地產類似,近年來中冶置業的業績表現同樣不佳。根據中冶置業發布的2025年公司債券中期報告,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31.92億元,凈利潤為-17.7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