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6 10 月

英偉達不甘心,阿斯麥不安心,安世中國不屈服

全球化進程中的複雜博弈,不只是抽象的政治表態,更會具象為很多企業的現實抉擇,即便它們是國際巨頭或行業龍頭。而且,往往越是巨頭,就越不能逃避。

近期,3家企業的故事,給外界展示了這樣一幅複雜而艱難的圖景。

英偉達不甘心

英偉達創始人、CEO黃仁勛日前在紐約的一次活動中,對被迫離開中國市場表示痛心和惋惜:「我們(美國)實施的政策,導致美國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之一。」他透露,英偉達在中國AI晶元市場的份額從前些年的95%降到當下的0%。

自2022年起,英偉達A100/H100晶元被禁運,2023年特供版A800/H800再次受阻。為符合美國出口規定,英偉達再次放低身段,專門為中國市場開發H20特供晶元。今年4月,美國政府「背刺」英偉達,性能大幅縮水的H20晶元仍遭禁售。7月一度出現轉機,但H20晶元因被曝存在安全漏洞,很快遭到審查,並被市場拋棄。

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本來,如果一切順利,英偉達本財季的H20晶元出貨收入,可能在20億至50億美元之間。黃仁勛本人此前也表示,2025年中國市場可能為公司帶來價值500億美元的商機。如今一切都成了鏡花水月。

按黃仁勛的說法,「任何認為中國市場不重要的人,都是在自欺欺人」。他的不甘心溢於言表。因為對他來說,至少有三重憂慮。

一是怕失去中國市場,而現在他已經失去了。2026財年第二季度,英偉達來自中國市場的收入為27.69億美元,相比2025財年同期縮水近9億美元,黃仁勛只能徒嘆奈何。

二是怕競爭對手崛起,而今這正在演變成現實。在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下,國產算力持續突圍,國產AI晶元突飛猛進。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寒武紀。其思元590在推理性能上,已可比肩國際巨頭。該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單季營收同比暴增1332.52%,實現5.67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其股價也一度超過貴州茅台,加冕「寒王」。正如黃仁勛的判斷,中國在AI晶元領域僅落後美國「幾納秒」,而非傳聞中的「兩三年」。

但他最怕的還是英偉達最堅固的護城河——CUDA開源生態遭遇反噬。全球開發者基於CUDA構建了英偉達的帝國,但如果中國這個開發者大國轉向開源框架,聯合全球生態另起爐灶,英偉達的優勢將面臨瓦解。這才是黃仁勛真正的噩夢。

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遭遇,是近年來科技地緣政治演變的一個典型縮影。美國出口管制的「精準打擊」,當然是想讓中國AI算力市場陷入真空。但戲劇性的是,英偉達的退場,反而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催化劑,倒逼中國本土晶元企業崛起。

正如黃仁勛說:「傷害中國的事情往往也可能傷害美國,甚至會更嚴重。」

阿斯麥不安心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黃仁勛發聲的同時,荷蘭光刻機巨頭ASML(阿斯麥)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中國大陸市場銷售額佔比高達42%,創歷史新高。但公司CEO傅恪禮預計,2026年這一佔比將出現明顯回落。

如果說黃仁勛在為失去中國市場感到惋惜,阿斯麥則正在為可能失去中國市場感到憂慮。儘管它還沒有面對英偉達在中國市場遭遇的斷崖式下跌,甚至還在享受當下的高光時刻。

問題是,中國市場銷售份額佔比越高,阿斯麥的危機感可能就越重,中國市場的風吹草動也會帶來更大的影響。阿斯麥正在經歷英偉達曾經在中國市場遭遇的困局和可能的未來軌跡。這當然不是阿斯麥想要的結果。

阿斯麥的困境源於其獨特的業務結構:DUV光刻機貢獻了它在中國市場收入的70%,而更先進的EUV設備因其政府限制無法進入中國。眾所周知,這種限制性舉措與美國對中國技術出口政策節奏高度同步。背後這種畸形的依賴關係,使得阿斯麥不自在,也不由己。

與英偉達相似的是,阿斯麥也在倒逼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崛起,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相關技術並非不可替代。比如,中芯國際14nm產能良率已突破90%,長江存儲232層3D
NAND實現量產,華為昇騰910B晶元性能對標英偉達H100……在今年的「灣芯展」上,以新凱來為代表的一批半導體設備企業閃亮登場,讓媒體感嘆「中國晶元產業的短板正一塊塊補上」。

從設備端,到材料端,再到操作系統,中國正在構建自主可控的半導體生態。2025年上半年,中國半導體設備進口額同比下降28%,國產半導體設備市場份額突破40%。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格局正在重構,阿斯麥的DUV光刻機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也從2022年的85%降至2025年的52%。

經濟學理論講「需求引致創新」,中國擁有最大單一需求池,也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當管制把外供掐斷,需求不會消失,只會倒逼內部供給井噴,用市場體量反向孵化技術。

英偉達的「歸零之痛」,就是阿斯麥的十字路口。對阿斯麥而言,與其重演英偉達的遭遇,不如主動參與中國半導體產業升級,在合作中尋找新的增長機遇。問題在於,這不是它所能左右的選擇。

安世中國不屈服

荷蘭政府對美國打壓中國技術的出口管制政策亦步亦趨,阿斯麥其實是一個受害者。另一家總部位於荷蘭的知名企業安世半導體,如今也面臨傷害,它是中國上市公司聞泰科技100%控股的企業。從根本上講,安世半導體的遭遇,也正因為它的母公司是一家中國企業。

2025年9月29日,美國商務部發布新一輪出口管制「穿透性規則」,對被列入美「實體清單」的中國企業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安世半導體首當其衝。荷蘭政府竟然依據1952年《物資供應法》,凍結安世半導體全球30個主體的資產、知識產權、業務及人員調整許可權,而且法院未經庭審,就暫停中國籍的聞泰科技創始人張學政在安世半導體的CEO職務,將聞泰科技所持安世半導體99%股權強制託管給第三方。

美國所謂「穿透性規則」,嚴重衝擊國際經貿秩序,嚴重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荷方追隨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以行政手段直接插手企業內部事務,不僅違反契約精神與市場原則,也嚴重損害了荷蘭營商環境,按中國商務部的說法可謂「害人害己」。

中國企業沒有屈服。聞泰科技發布公告,強烈譴責荷蘭方面「以合規之名,行奪權之實」,並發起反擊。一是就荷蘭政府的行政令提起行政複議和訴訟;二是針對「中國投資者在荷蘭進行投資遭到的不公平待遇」,要求進行國際仲裁;三是安世中國發布公開信,強調安世國內公司是運營紮根中國、戰略放眼全球的中國企業,必須遵守中國法律、合法合規運營。這一表態被視為安世中國的「獨立宣言」。

針對安世半導體荷蘭總部單方面免去全球銷售與市場副總裁張秋明職務的決定,安世中國發布最新聲明,明確表示「荷蘭總部相關決定在中國境內不具備法律效力」,張秋明職務身份保持不變,其職權範圍內的行為代表安世中國。此前,安世中國還駁斥了荷蘭安世半導體關於中國工廠晶元質量的質疑,強調所有在華生產並交付的產品均符合安世一貫的技術標準、生產工藝與品質要求。

一家公司的抗爭,折射出全球晶元產業鏈的深度博弈與重構。荷方針對安世半導體採取的有關措施,嚴重影響全球產業供應鏈穩定。因為安世半導體是全球最大的基礎晶元製造商之一,在全球汽車晶元市場佔有重要份額。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已聯合16家大型車企發布聲明,直言「安世事件已構成供應鏈重大風險」。

而安世中國的底氣,也來自其強大的本土化能力。據悉,安世中國的產能佔據整個集團70%,並且在技術、人力、供應鏈等方面已實現本地化。

正如張學政所說,在地緣政治複雜變化的當下,「半導體行業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任何反全球化的趨勢都無法改變這一事實」。從經濟學理論看,全球化進程符合比較優勢原理,也最有利於全球整體經濟發展。

某些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和企業打壓,違背了全球化趨勢,也違背了經濟規律。它硬生生切斷了全球化進程,阻礙了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降低了全球分工合作,讓相關產業的總成本上升、效率下降。事實上,並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有共同承受的損失。

從長遠來看,全球化進程勢不可擋,在歷史的大邏輯前,局部的「小院高牆」難以持續,最終將會土崩瓦解。而每個置身其中的企業都需要做出選擇,它們的選擇也許是不甘心,也許是不由己,也許是不屈服,但最終都是對全球化趨勢和進程的一次又一次確認。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