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6 10 月

中國人壽,三個月猛賺1100億

中國人壽,三個月猛賺1100億

前三季度,中國人壽的凈利潤預增超1500億元,其中僅第三季度凈利潤預增就超過了1100億元。業績暴漲背後,上半年中國人壽在股票和基金方面的持倉達9708億元,逼近萬億元規模。和其他四大上市險企相比,該規模排在首位,在投資資產中的佔比也處於較高水平。

01、三個月賺的錢,超去年一年

又一家業績暴漲的險企,向市場證明了自己在A股向好態勢下的賺錢能力。

10月20日,中國人壽發布三季度業績預增公告,公司前三季度預計歸母凈利潤為1567.85億元至1776.89億元,同比增幅約50%至70%。

而上半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為409億元。算下來,中國人壽第三季度凈利潤預計達到1158.85億元至1367.89億元。

這個利潤驚人到什麼程度?中國人壽去年全年凈利潤是1069億元,光是第三季度掙的錢,就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中國人壽解釋本期業績預增的主要原因為:今年以來,股票市場回穩向好勢頭不斷鞏固,公司積極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把握市場機會堅決加大權益投資力度,前瞻布局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持續優化資產配置結構,投資收益同比大幅提升。

8月27日,中國人壽的半年報發布時,其投資業務就曾引起關注。上半年,中國人壽總資產、投資資產雙雙突破7萬億元,分別為7.29萬億元和7.13萬億元。董事長蔡希良在半年報致辭中稱,「公司穩步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公開市場權益規模較年初增加超1500億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累計出資350億元,以實際行動支持資本市場發展」。

通過中國人壽公布的投資資產情況表可以看到,中國人壽的權益類金融資產上半年數額為1.43萬億元,較年初增加了1565億元。其中股票類資產達6201.37億元,較年初增加了1190.54億元;基金類資產達3507.04億元,較年初增加了441.53億元;其他權益類資產為4548.18億元,較年初有所縮水。

算下來,今年上半年,中國人壽合計手握9708億元股票基金資產,配置佔比13.62%,去年上半年則為7154.06億元和11.76%佔比,股票基金投資金額和佔比均有所提升。和其他四大上市險企相比,該規模排在首位,佔比也處於較高水平。

這樣布局的結果就是,正逢股市上行周期,中國人壽上半年總投資收益達到1275.06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出51億元,這帶動公司凈利潤呈現出指數級別的增長: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達409.31億元,前三季度預估凈利潤又進一步來到1567.85億元至1776.89億元。

在半年報業績交流會上,有媒體提問:「A股市場已經達到十年高位,是不是意味著公司資產配置比例下半年在A股會有一定程度的調整,變得沒那麼高?」

中國人壽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劉暉回答稱,權益投資是應對低利率環境的一個穩增長、穩收益的舉措。中國人壽在權益投資上始終堅持均衡、分散、多元的配置結構,既關注新質生產力、新經濟這樣一些增長性的細分領域,同時也非常關注高股息股票的配置。

「去年以來,中國人壽堅定地看好權益投資市場的機會,我們加大了投資力度,權益投資收益也獲得了顯著的增長。目前來講,權益投資的比例符合資產配置的中樞,下一步我們在權益配置上也會更加關注高股息股票的配置,來提升股息收益的穩健性,來提升整體的穩健性和長期回報的潛力。」劉暉表示。

02、關注新質生產力

保險公司的核心模式是管理一個由保費構成的「資金池」。它通過向公眾銷售各類保險產品,將大量分散的個體風險(如疾病、意外、生命周期風險)集合起來,收取巨額保費。

但這個資金池並非靜止,保險公司需要通過精密的專業投資,讓這些資金賺取收益,既能確保對客戶的未來承諾,又能為自身創造可持續的利潤增長。

行業中險資的投資範圍十分廣泛,它們普遍會大量配置債券、存款等固定收益資產,作為壓艙石,同時投資股票及各類股權工具,以期為資金池帶來更高彈性回報。

今年,眼見股市一片大好,保險公司把錢齊刷刷投入股市,中國人壽的積極布局並不是個例,而是行業整體趨勢的縮影。據華源證券,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保險資金用於股票投資餘額同比增長47.57%,增速明顯高於債券、長期股權投資、銀行存款等其他投資。

這一增長主要源於兩方面因素:一是現有持倉股票資產的價格上漲(即市值變動),二是新增資金對股票的配置(即實際投入增加)。自去年第三季度以來,A股市場整體呈現積極態勢。與此同時,港股高股息資產也延續強勁吸引力,進一步帶動保險資金股票賬戶市值增長。

至於中國人壽,Wind數據顯示,中國人壽-傳統-普通保險產品共出現在129隻股票的十大股東之中,期末參考市值合計為907.19億元。

從高到低看,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中信銀行、伊利股份、大秦鐵路位列中國人壽持倉市值TOP5,中國人壽對幾家公司的持有參考市值在40億到170億元之間。

除了這些傳統企業,前面劉暉提到的新質生產力、新經濟公司,中國人壽都投了哪些?

《財經天下》粗略統計可以看到,發電公司京能電力和國投電力、新能源設備股的陽光電源、做電子零部件的東山精密、機器人概念股拓普集團和三花智控等,中國人壽都有持倉。

其中,中國人壽對京能電力(2016年新進)、國投電力(2025年新進)、陽光電源(2024年新進)的持股參考市值均超過10億元。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涉及風電、光伏、新能源汽車字眼的公司,股價表現良好,比如陽光電源,年初至今股價漲幅超過112%。

此外,中國人壽對東山精密、拓普集團、三花智控的持股參考市值也分別有6.16億元、5.29億元和4.47億元。

近兩年,險資偏愛銀行股,一眾銀行股也不負眾望,屢創新高,7月初中證銀行指數一度觸及8570點,較2024年同期的5500點增長55%。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人壽持有中信銀行6.6億股、中國銀行2.4億股、蘇州銀行1.5億股,累計持股參考市值約83億元。

針對下半年的投資配置方向,劉暉在半年報業績交流會上透露,「我們對下半年的A股市場仍保持樂觀,將持續關注市場上漲板塊中的板塊輪動,包括科技創新、消費製造、先進位造、新消費、出海企業等方向的投資機會」。

03、緩解利差損,不能全靠投資

儘管投資成績優異,但中國人壽依舊面臨低利率環境下如何降低利差損的挑戰。

據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利差是人身險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隨著近年來利率中樞下移,人身險公司資金運用收益率明顯下降,但負債成本較為剛性,加之資產久期普遍短於負債久期,人身險公司面臨資產收益難以覆蓋負債成本的壓力。

簡單來說就是利率下行,保險公司投資收益下降,但答應給客戶的錢是「說好了就不能輕易改」的,一旦收益抵不上理賠出去的錢,就會形成虧損。

報告稱,在此基礎上,險資對債券和股票等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顯著提升,折射出險資在低利率環境下尋求收益與風險的平衡策略。但從國外保險公司應對利差損的經驗來看,降低負債成本是走出利差損的關鍵。

東吳證券研報也指出,下調產品預定利率、降低負債端整體成本水平,是最直接也是最關鍵的負債端舉措。以分紅險為主的浮動收益型產品可進一步壓降負債成本。

據了解,相比傳統保險,分紅險是消費者和保險公司共擔風險的產品,其紅利分配的情況根據公司具體盈利情況而定。這一特性極大程度上降低了險企的負債壓力。對於客戶而言,傳統險收益率吸引力將下降,分紅險兼具保底收益和浮動收益的特性,或許更能滿足他們的儲蓄需求。

保險公司和客戶的雙向奔赴下,行業布局分紅險已成共識,並在2025年上半年顯現出較為可觀的成果。太平人壽直言分紅險轉型「取得階段性成果」,上半年全渠道新單長險中分紅險佔比為91.3%,個險、銀保渠道佔比分別達97.5%、85.8%;陽光保險個險新單保費中浮動收益型與保障型產品佔比超50%;中國太保分紅險新單期繳規模達101.3億元,同比激增13.8倍。

中國人壽也不例外,半年報顯示,公司在個險渠道大力推動浮動收益型產品發展,分紅險實現快速增長,佔個險渠道首年期交保費比重超50%,成為新單保費的重要支撐。

中國人壽總裁助理兼總精算師侯晉在今年半年報業績交流會上稱,「隨著大家對新的分紅險銷售技能的熟悉,以及消費者對分紅險的進一步熟悉,二季度明顯看到了銷售回升的趨勢。因此,新業務價值第二季度的增速高於第一季度。」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人壽新業務價值較2024年同期同比提升20.3%,達285.46億元。一季度該提升率只有7.8%。

侯晉還表示,這種產品結構的轉型,成功降低了公司負債保證成本(保險公司為履行對保單持有人「最低保證利率」等承諾所需承擔的資金成本),同比下降59個基點。

如果說分紅險是一種節流措施,那麼中國人壽通過渠道轉型觸達客戶、增厚公司業績,就是在開源。

財報顯示,中國人壽截至2019年底個險渠道銷售人力為184.8萬人,2025年上半年只剩59.2萬人。如此大的降幅之下,中國人壽的保險銷售情況如何?

中國人壽副總裁阮琦在半年報業績交流會上坦言,銷售人員縮減的幅度還是比較大的,但是中國人壽的業務一直在穩步增長。這背後是用數字化改變銷售隊伍的銷售和服務模式。

的確,2025年半年報顯示,中國人壽上半年總保費達5250.88億元,同比增長7.3%,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新業務價值285.46億元,同比提升20.3%。

按渠道劃分,在個險渠道、銀保渠道、團險渠道和其他渠道中,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增長最多,總保費同比增長45.7%至724.44億元。銀保渠道客戶經理為1.8萬人,人均產能同比大幅提升51.8%。而以前賴以生存的個險渠道總保費為4004.48億元,同比增長僅有2.6%。可見中國人壽加大了對銀保渠道的投入。

財經作家、眺遠諮詢董事長兼CEO高承遠告訴《財經天下》,隨著人口紅利消失、重疾險飽和,靠「人情單」堆保險規模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的增量在銀保渠道、保險代理與數字化方面。

他認為,相比以上措施,險企投資大賺更像是把「雙刃劍」。保費負債久期長,權益資產短期彈性大,用浮盈對沖利率下行看似聰明,實則把保險公司變成「帶槓桿的公募」。「保險不是炒股,也不是賭利率,而是用可複製的資產負債技術,把不確定變成可控的利差。」高承遠總結道。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