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岩突然之間火了起來。攀岩愛好者鄭先生突然發現,身邊不少朋友開始加入他的行列。上海的攀岩館也像雨後春筍般一個個開起來,周末的時候一些線路下方甚至還會排起長隊。
曾經小眾的攀岩館逐漸成為都市青年休閑新去處,《中國攀岩行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截至2025年1月,我國國內現有攀岩場館共811家。而僅在上海,根據市社體中心的統計,合法經營的攀岩場館有109家。蓬勃的新興市場、躍躍欲試的年輕人,帶來消費活力的同時,也將曾經「小眾」項目的安全風險推向大眾眼帘。
今年8月,上海市民王女士在靜安區一家攀岩館進行抱石攀岩,意外跌落時左腳掉在兩塊墊子接縫處,造成撕脫性骨折。10月初,上海另一網友在楊浦區一家攀岩館攀爬時,也因岩點脫落摔下牆面。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民聲直通車」記者走訪發現,室內抱石攀岩逐漸成為年輕群體中一項具有社交屬性的休閑方式,而與之相伴的,是未被完全普及的安全意識,和管理仍有不少疏忽的攀岩場地。
當極限運動成為大眾休閑
「隨著這項運動的普及,專業性和安全意識逐漸被稀釋了。」這是鄭先生最切身的觀感,三年前他剛開始接觸抱石攀岩,先是找教練上課,把基本動作學了個七七八八後,才開始自己摸索和練習。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抱石攀岩相關推薦,抱著嘗試和打卡的心態加入,市面上不少抱石攀岩館也提供單次攀岩團購優惠。但是,配備教練的攀岩課程價格昂貴,以至於「次新人帶新人」或是「蹬腿就上」的現象十分普遍。
據德國攀岩協會(DAV)和攀岩館協會KLEVER每年的統計,報告事故中75%都發生在抱石攀岩館,相比高牆攀岩,抱石攀岩牆面矮、不設安全繩,看似易攀爬好入門,實則受傷概率更高,大部分受傷是由於摔倒在抱石墊上而造成的。

社交媒體上不少人分享抱石攀岩受傷經歷。
這項運動真實的風險性如何?帶著這種疑惑,記者報名了靜安區一家攀岩館的團課。到店之後,工作人員先引導記者填寫了保險信息,隨後從熱身開始進行課程。簡單熱身過後,教練教學的第一個動作是下落,據這位教練介紹,規範的下落動作應是雙腿在岩點上下蹲後向後倒,隨後雙手抱胸躺在墊子上,然而記者在實操中發現,即使是看似簡單的下落,記者前兩次都斜側著摔在墊子上,直到第三次才習得動作要領。
記者觀察下來,以不規範姿勢下落的人並非少數。「驚險時刻」隨時可見:在相對有難度的線路上,一名未成年人正在向上攀登,他十分輕巧靈活地攀上了頂點,此時地面圍觀處響起了掌聲,而他就在這一瞬間面向前方,直直跳下了三四米高的抱石攀岩牆。專業攀岩教練阮先生稱,如果不練習至習慣性做出規範的下落動作,直接跳下、像記者一樣斜著摔下或是手撐墊子,扭傷乃至骨折都是常有的事。
隨後,在學習和嘗試攀爬的過程中,記者發現,在社交媒體上那些「很輕鬆」的動作,站在低點蹬腿伸手抓上方的岩點,或是橫著完成重心轉移和換腳,在初次嘗試中都有一定難度。由此看來,在社交媒體上被不少人推薦為「周末休閑」「約會新招」「遛娃友好」的抱石攀岩,實則需要一定的體力和技巧,並非運動小白能「蹬腿就上」的。
「攀岩的實質還是一項極限運動」,鄭先生說,參與者的安全意識普及並沒有跟上項目的大眾化過程。就記者在上文提及的保險環節,據攀岩愛好者淮南介紹,部分攀岩館會直接在單次團購優惠中贈送個人意外險,而大部分攀岩館則會在前台設置提醒,運動者入館時可選擇自行購買或簽訂風險承諾書放棄購買,淮南接觸過的一些朋友就會因為攀岩次數較多而選擇放棄購買保險,市民王女士受傷後,也因未購買個人意外險和商家產生了糾紛。

攀岩館入場需簽訂安全告知書。
還有一種現象也很普遍。「新人三五成群來玩,一個人爬,其他人在下面指導或者圍觀,激動中忘記了安全距離」,阮先生在日常攀岩和指導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部分攀岩者挑戰難度線路時,會選擇讓朋友拍攝留念,前者攀爬時,後者往往舉著手機離開不足半米。攀爬的人若意外滑落,舉著手機的人往往後撤不及。記者注意到,攀岩館的墊子上畫有黃色邊框區域,一般作為圍觀或休息區域,而其餘未劃分區域則應讓出給攀岩者,然而實際上不少人「越線」,記者就在意外落下時不小心撞上了後方黃線內站著的學員。

有人挑戰難線時不少人圍觀。

攀岩牆上張貼有不少安全提示。
「很多新人不知道怎麼處理『撞線』」,鄭先生也向記者吐槽。攀岩館的牆面上,同一顏色的岩點為一條線路,不少線路存在交叉區域,所謂「撞線」則是兩人攀爬不同線路,在交叉區域「撞」上。不少新手在這種情況下容易慌張甚至摔下,關於如何「讓線」也缺乏相應的技巧培訓。
「攀岩的盡頭是骨折」,這是社交媒體上很多攀岩人的自我調侃。採訪中,不少攀岩愛好者告訴記者,喜歡抱石攀岩是因為它是一項兼需腦力體力的運動,挑戰一條線路登頂所帶來的成就感讓人快樂。「大部分時候受傷其實是因為挑戰了自己能力之外的點」,鄭先生總結到。當參與一項運動,以風險提示、安全保障、自我認知為前提,才能無負擔享受運動的樂趣。
岩館的商業性和安全性不應衝突
當抱石攀岩從小眾走向大眾,風險不僅被拋擲給蜂擁而來的參與者,處於十字路口的也有正在商業化探索中的攀岩場館。
10月12日,國慶長假後的周末單休,數名攀岩愛好者湧向香蕉攀岩延安西路店,這是上海市一家頗受攀岩者歡迎的場館。有網友用「猴擠猴」調侃當日場館的情景。淮南碰巧也在,她告訴記者,「從未見過攀岩館有那麼多人。」從圖中可見,每條線路下方都排起密密麻麻的長隊,幾乎到了人擠人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安全距離十分困難,「撞線」也更為普遍,安全隱患在無形中增加了。
攀岩愛好者小諾對此很不解:「美術館、博物館都會限流,攀岩館為什麼不能限流呢?」

網友吐槽攀岩館人數過多。
攀岩人數增多了,不少攀岩館的安全提示和巡查措施卻不一定跟得上。根據《上海市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管理辦法》,經營者「應當保證經營期間配備不低於規定數量的社會體育指導人員和救助人員,前述人員應當持證上崗、佩戴能標明其身份的醒目標識」,然而就淮南常去的幾家攀岩館,幾乎沒看到過巡場人員的身影。在上面攀爬時下方有人走動,或是有人攀岩過程中做出危險動作,都沒有得到過提醒。軟先生也認為,不少攀岩館對「上方攀爬時下方保持距離」這一規範的提示不到位。
記者體驗攀岩的當日為工作日,攀岩館整體人流量較少,但除了為記者和朋友上課的攀岩教練,在該攀岩館未看到明顯有工作人員特徵的人巡場,下方近距離拍照和危險動作跳下等也沒有人進行提醒。「這些岩點會脫落嗎?」前台工作人員表示,岩點十分牢固,會定期檢修和換線,但並未告知具體時長間隔。
軟先生告訴記者,岩點本身的牢固程度和定線員的習慣也有一定關係,有的定線員習慣性用短釘子,爬的人多了容易鬆動,就會出現上述網友攀爬時突遇岩點脫落摔下的情況。關於多久檢修一次,行業內並沒有明確規定。
當攀岩越來越成為一種「都市新時尚」,需要做足準備的不止運動者,其實應當是整個行業。作為高危項目管理的對象,攀岩場館多久檢修一次、記錄如何公示、場館應配備多少位巡場人員、巡場人員的資質公開,都應在市場發展的過程中補充完善。參與者熱情、管理者規範,小眾項目才能在安全準繩下逐步發展向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