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6 10 月

西方輿論:中國正贏得貿易戰 「中美大和解」不會發生

西方輿論:中國正贏得貿易戰 「中美大和解」不會發生

2019年6月29日,日本大坂,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左)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舉行雙邊會晤。(Reuters)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計划下週在韓國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中美圍繞關稅和稀土的博弈將成為焦點。本月初,基於美國進一步收緊高科技出口限制,中國進一步加強了稀土出口管控,引發白宮連續一週針對中國的吐槽: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甚至將中國置於全球經濟的對立面。但在美西方媒體輿論看來,事實並非如此。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網站10月23日連刊兩篇文章,稱中國正在贏得這場和美國的貿易戰。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AEI)的常駐學者、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國際事務教授布蘭茲(Hal
Brands)10月19日甚至發文斷言,中國已經贏得了這場川普想要的貿易戰。

它們普遍認為,中國已經學會如何在貿易戰中像美國那樣有效地升級應對與巧妙反制,不僅在貿易戰中掌握主動權,更在塑造未來全球經濟與權力格局。

布蘭茲稱,中美近幾週圍繞稀土出口的博弈發生在月底川普訪韓並與中方舉行會晤的背景下,歷史學家會認為這是世界進入「經濟戰新紀元」的標誌性時刻。川普一方面尋求「偉大而美麗的貿易協議」,並和中國相處得很好,但背後隱藏著兩個更冷酷的現實。

首先,全球經濟的武器化競爭正急劇升級。中國幾十年來致力於主導關鍵產業與科技;近年來,美國則以出口管制與制裁維護技術優勢。如今,中國開始以更嫻熟、更自信的方式複制美國的手法,展示出真正的「經濟報復」能力。其次,所謂「中美大和解」並不會到來,根本原因在於,中美競爭植根於雙方結構性利益衝突,而非彼此誤解。因此,即便未來達成短暫的協議,中美關係根本走向也不可能發生改變。經濟主導權、亞太力量平衡與全球影響力之爭,註定將持續並加劇。

布蘭茲認為,「川普2.0」 誤判了形勢。川普在第一任期開啟了「對華強硬路線」,並被拜登(Joe
Biden)政府所延續。重返白宮後,川普任命了強硬派內閣成員,例如國務卿魯比奧(Marco
Rubio)與時任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Michael Waltz,已轉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並對中國發出高關稅威脅。

然而,中國的反制,尤其是限制稀土出口,讓川普倍感意外,打擊了美國製造業和國防產業。川普被迫轉向「交易模式」,四處尋求妥協,並和中國舉行了四輪經貿對話,部份關稅與科技限制舉措被暫緩執行。川普被迫讓步,這令中國掌握了主動權(escalation
dominance)。

更重要的是,中國新規要求即便含有微量稀土的產品也需出口許可,意味著它能影響從半導體到能源設備的全球供應鏈。這種制度不僅具備經濟威懾力,也能迫使外國企業上交敏感數據——經濟脅迫與情報收益相輔相成。這比美國的出口管制更全面,堪稱中國版「經濟戰宣言」。

另外,布蘭茲提到,在地緣政治層面,中國也在加快推行「全球治理倡議」(Global Governance
Initiative),並在人工智慧(AI)規範、國際金融援助與基礎設施領域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

反觀川普2.0政府,其雖在推進國內稀土產業、AI創新和強化同盟友的協調,但同時又與歐洲和亞洲盟友陷入貿易摩擦。這種矛盾心態削弱了美國戰略的一致性。如果川普只是依賴個人關係與交易思維來「管理對華關係」,而非系統地應對競爭,美國終將付出代價。

《經濟學人》23日的題為「中國利用美國貿易武器擊敗美國」的文章稱,中國7年前被川普1.0「卡脖子」的境遇下反思自身技術短板,並系統性地籌划了如何應對川普2.0。如今,這種戰略遠見使中國在貿易戰中佔據主動。

面對川普政府的關稅與出口限制,中國通過反制措施,包括大豆禁購、對美企調查及稀土出口管制,成功迫使美國多次讓步。中國的製造業規模與供應鏈支配地位成為其有力「武器」,而新出台的稀土與鋰電出口許可制度,標誌其正在塑造新的全球貿易規則。

另一篇題為《為什麼中國正在贏得貿易戰》的文章說,當川普重返白宮時,他的對華貿易立場非常明確:提升關稅、加大高科技貿易管制。然而,半年多過去,中國反而比美國更放鬆。

第一,中國經受住了美國的脅迫,並在反制時表現出高超的技巧,掌握了主導權。一些川普的批評者將此稱為「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川普總是退縮)。但更根本的原因在於中國的實力、應戰準備與靈活應對能力。那些聲稱中國陷入「危機」的人應看到,中國股市今年以來以美元計上漲了34%,是標普500指數漲幅的兩倍。

第二,中國的反制愈發高明,在川普對中國集裝箱船徵收港口稅後,中國立即對美方港口徵收類似費用。中國還計劃對杜邦(DuPont)、谷歌(Google)、英偉達(Nvidia)和高通(Qualcomm)等美企發起反壟斷調查。中國暫停購買美國大豆後,川普核心選民、中西部農民深受打擊。儘管美國在部份關鍵領域(如飛機引擎)仍掌握「卡脖子」優勢,但中國正全力推動供應鏈「去美化」,同時讓中國成為其他國家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理論上,川普可以進一步加碼,切斷中國對美元結算體系的接入,但他大概率不會這麼做,因為那會引發金融市場動盪,反噬美國自身。在這場針鋒相對的較量中,中國正通過試驗與調整,建立一套新的全球貿易規範體系。

如今中國的貿易格局已經改變:截至9月的一年間,中國貨物出口總體增長超過8%,而對美出口卻下降了27%。中國對稀土出口新規顯示,中國試圖建立一種全球許可制度—這是比美國管控半導體更強硬的方案。未來,西方將看到更多例子:中國將利用自己作為「全球最大製造國與70多個國家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重塑貿易規則。

第三個原因是,這場貿易戰讓中國變得更強,而非更弱。中國面臨地產業低迷、消費乏力、產能過剩等諸多挑戰,但對許多中國人來說,川普的「霸凌」反而驗證了中國打造科技工業強國的重要性。

總之,西方輿論已經注意到,川普發動貿易戰8年來,中國已在與美國的博弈中佔據主動。中國從被動防禦者變為規則的主動重塑者,川普2.0政府正在被迫適應這種範式轉移。當然,經濟武器化並不符合任何經濟體的利益。無論誰在這場貿易戰中佔據領先地位,全球開放貿易體系的萎縮,最終將讓所有人成為輸家。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