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8 10 月

24小時亞洲旋風行 川普用關稅換和平

24小時亞洲旋風行 川普用關稅換和平

美國總統川普。(圖/達志/美聯社)

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搭乘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離開吉隆坡(Kuala
Lumpur)時,他剛結束緊湊的24小時行程。白宮形容這趟訪問為「促進區域和平與繁榮」的重要旅程,而這場戲劇性的亞洲行,也讓一度被批評「軟弱無力」的東協(Asean)峰會,意外迎來了高光時刻。

根據《BBC》報導,川普出席東協峰會不僅象徵美國重返東南亞舞台,更讓這個長年在國際政治邊緣徘徊的組織重新受到關注。對川普而言,最大的收穫是能親自居中推動泰國與柬埔寨的「和平協議」。這場衝突始於7月的邊境爭端,兩國一度爆發軍事對峙。儘管泰方不願將協議稱為「和平條約」,但對川普而言,這項成就再次喚醒他「爭取諾貝爾和平獎」的野心。

這份協議其實延續了馬來西亞總理易卜拉欣(Anwar
Ibrahim)先前斡旋的成果。安華以其豐富的外交經驗與長年與泰柬兩國的關係,成功促成初步停火,並以個人魅力拉近與川普的距離,甚至能開玩笑談及坐牢往事而不惹惱對方。

不過,觀察人士認為,真正讓泰國與柬埔寨停火的關鍵仍在於美國的經濟壓力。川普明確表態,貿易與關稅將被當成「和平槓桿」,若兩國不願妥協,美國將重新檢視雙邊貿易待遇。

這場峰會的簽署儀式氣氛高漲,美國同時宣布與泰國及柬埔寨簽訂貿易協定。對多數東協領袖而言,川普的出席本身就帶來巨大利益,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能在關鍵的關稅談判階段與美國總統面對面交流。除了泰柬兩國,馬來西亞與越南也趁勢與美方簽署協議,雖未調降稅率,卻成功爭取多項商品免稅。

「川普此行只是為了拍照、增加政治資本罷了,」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院長約瑟夫(Joseph
Liow)受訪時語帶諷刺地說。但他補充,東協各國首腦仍選擇「善用這個機會」,試圖讓川普更理解美國與亞洲利益的交集。

成立於1967年的東協,原為冷戰時期防堵共產勢力的政治聯盟,如今主要成為區域貿易與外交對話平台。它的最大價值,在於吸引大國參與。今年除了川普外,中國國務院、歐洲理事會、加拿大、巴西與南非領袖皆親臨會場。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東協在應對區域性危機上的無力感日益顯著,從印尼的森林大火煙害、南海爭端,到2021年爆發的緬甸內戰,幾乎都無實質進展。

在本週的峰會上,東協再度呼籲緬甸軍政府停止內戰、推動自由公平選舉,但軍方依舊無動於衷。觀察人士指出,東協的「不干涉內政」原則雖維持了成員間的團結,卻也削弱了其解決衝突的能力。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亞洲計劃副主任黎香紅(Huong Le
Thu)形容,東協的最大弱點在於其成員「無法為區域利益犧牲主權」,而廖教授則直言,東協「缺乏讓對立國家真正坐下談判的意願」。

七月泰柬邊境衝突爆發,被視為東協「象徵性團結」的崩解縮影。不過,這次峰會促成的停火,讓這個鬆散組織難得迎來勝利,也讓川普得以藉此宣傳「和平締造者」形象。

除了外交突破外,吉隆坡峰會期間美中代表也展開重大會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He
Lifeng)達成有關稀土及關稅的框架協議,為即將於韓國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上,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鋪路。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