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 11 月

花小錢用大牌:被「大瓶美妝」背刺的年輕人,瘋搶中樣

花小錢用大牌:被「大瓶美妝」背刺的年輕人,瘋搶中樣

不少消費者正從囤貨划算的幻覺里醒來。今年雙11,許多人發現促銷已經賣出了驚天動地的氣勢,面膜動輒100片開賣,卸妝油到手可以一斤多。主播們也建議大家拼單,「可以分享給閨蜜」「一瓶給媽媽一瓶給婆婆」。

楊心怡很快離開直播間,在她看來,這些產品量大到需要三四個人一起消耗,「我沒法無中生友,更別提婆婆」。她和很多年輕人果斷搶起了中樣,便宜、實用、體面,花很低的成本就能用上大牌。

不囤正裝,年輕人搶中樣

過去一個月,26歲的楊心怡重新找回了購物的刺激。

傍晚6點一到,她第一時間離開辦公室,在路上點好三明治當晚餐,只為了能心無旁騖地「蹲住」李佳琦直播間的「中樣」。如果順利,她能用198元的價格拿下科蘭黎的「小美盒」,其中包含三組VC精華、兩顆小金珠面膜和兩毫升面霜。

如果不計算紅包和滿減,在天貓官方旗艦店,科蘭黎24組精華的價格是1729元,平均一組精華的價格超過72元。而京東12組的價格為840元,平均一組70元。光是三組VC精華已經算超值,而小金珠面膜單顆的售價也超過100元,兩毫升面霜的價格也接近100元。搶到就是賺到,楊心怡想。

▲ 楊心怡蹲守直播間搶到的科蘭黎的「小美盒」。圖 / 講述者提供

想要薅到「羊毛」,就得掌握方法。她按照自己搶演唱會門票的流程——首先關掉Wi-Fi,選擇5G網路;然後關閉後台還在運行的無關應用;最後還得重啟手機。

這還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一定要提前把想要的東西加入購物車。為了第一時間聽到開售的消息,直播要用小窗播放。想要跑贏直播間里幾萬個競爭對手,無他,拼手速耳。開售之前,有經驗的人還會在購物車界面反覆嘗試付費,直到成功付款。這個過程里,最重要的就是不氣餒,「就算(因為同時付款的人多到)被擠出來,也不能放棄」。

最終,她在結算頁面和購物車之間反覆橫跳了2分鐘,點擊付款的手「快要抽筋」,終於成功下單。

這個雙11,對價格敏感的年輕人開始搶起中樣,它的容量一般介於正裝和小樣之間。最近一兩年,不少中高端護膚和美妝的爆款產品都在推出更小的包裝,比如原先40毫升的蜜絲婷(Mistine)防晒有了7毫升版本,原先50毫升的伊芙瓏(EVE
LOM)卸妝膏出了20毫升裝,正裝250毫升的科顏氏(Kiehl\’s)金盞花水,迷你版本只有40毫升,客單價範圍從9.9元至200元不等。

中樣正在靠便宜、實用、體面,成為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產品。而對很多人來說,它是低成本用上大牌的機會。

王思遠今年讀大二,每個月家裡開始固定給她4000元生活費。頭一回「拿大錢」,她一開始相當興奮,但很快,她發現要花錢的地方太多,而宿舍空間、預算都相當有限。於是,她愛上了「淘中樣」。在美妝博主鏡頭裡看到的海藍之謎(LA
MER)不再高不可攀, 5毫升精粹水加5毫升精粹乳只需要80元。萊珀妮(La
Prairie)魚子醬粉底液10毫升裝,也可以用100元拿下。

對於學生黨來說,買中樣也要講究性價比。她特意做功課加上了一個「羊毛群」,裡面會分享不同渠道的中樣套盒和單毫升的價格表。反覆對比、計算後,她買到「最有性價比」的一款,是蘭蔻菁純眼霜,4個5毫升的中樣只需要260元,相當於正價「打了兩折」。

▲ 用中小樣代替正裝已成為了不少人習慣的生活方式。圖 / 小紅書截圖

「薅大牌羊毛」的快樂,讓她很難停下來。王思遠粗略算了算,剛剛過去的一個月,她買各種中樣一共花了1500元,「怎麼也能用到明年3.8大促」。

而深入其中,不少人發現,中樣早就不再局限在護膚美妝領域。洗護、寵物、母嬰用品,一切皆可中樣。

張清雲是今年夏天正式告別正裝的。作為一個29歲的獨居北漂,她的日常就是輾轉在不同的出租屋中。而發現中樣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看到單價,她甚至懶得再計算每毫升的價格,直接「實現中樣自由」。

但功課依然得做。她的第一站往往是二手平台。每到大促結束後,她就開始在線上尋找別人轉賣的中樣。只要在標題里出現「全新」「拆賣」「旗艦店購物憑證」等關鍵詞,她就立刻入手。除此之外,她也會選擇那些專賣小樣的淘寶老店。而篩選的關鍵之一恰恰是——貨不能太全,「一旦什麼品類都有,貨源(真假)就很難說」。

靠著自己的經驗,中樣徹底「包圓」了她的生活。當一整瓶眼霜、洗髮水甚至洗衣液見底,扔掉空瓶的瞬間,都能讓她感到微小的快樂。除了有物盡其用的成就感,還意味著她可以開始一段新的體驗。購買中樣讓她開始期待生活的變化。從這之後,張清雲幾乎再也沒囤過正裝。

正式告別正裝,是因為她發現「共情不了幾年前的自己」。幾個月前搬家,她發現了柜子里堆滿了過期的瓶瓶罐罐。她依稀記得,當時按著計算器做數學題,只覺得太划算,「我確實忘了我只有一張臉」。張清雲也想過掛到二手平台回血,但一想賣不出多少錢,還有扯皮的風險,索性就當交了一次學費。

▲ 護膚品不及時使用很容易過期。圖 / 《溫暖的甜蜜的》

除了張清雲,也有不少人正從囤貨划算的幻覺里醒來。今年雙11,許多人發現促銷已經賣出了驚天動地的氣勢。想要參與這場超長的消費盛宴,得先成為「經銷商」。面膜動輒100片開賣,卸妝油到手可以一斤多。洗護產品的套組更加誇張,洗髮水的規格甚至超過1.5升。

主播們也建議大家拼單,「可以分享給閨蜜」「一瓶給媽媽一瓶給婆婆」。楊心怡只停留了一會兒就離開了直播間,在她看來,這些產品量大到需要三四個人一起消耗,「我沒法無中生友,更別提什麼婆婆了」。

「三向奔赴」

年輕人通過各種渠道搶到中樣、小樣之後,不少人第一時間就要對比所有細節——瓶蓋顏色、瓶身的印刷字體、再到膏(液)體狀態,都要看個仔細。但除了專業的檢測機構之外,幾乎沒有人能判斷「非賣品」小樣的真偽。

唯一確定的是,年輕人對中小樣的需求仍然在快速增長。市場信息調研公司Daxue
Consulting發布的《2024年中國樣品經濟報告》表明,低品牌忠誠度、物流速度、消費降級等等因素,推動著國內樣品經濟的蓬勃發展。調查顯示,超過60%的人表示願意更換消費品牌,1995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品牌忠誠度最低。

王逸平在化妝品行業工作超過10年,長期為華東地區的美妝集合店供貨。他透露,今年一年,他供應的正品中小樣銷售額增長超過10%,始終供不應求。

而實際上,正品試用裝的源頭一般只有一個——品牌。

王逸平透露,小樣的源頭之一就是品牌設立的零售專櫃。最近幾年,線下專櫃受到電商、免稅店的衝擊,業績壓力越來越大。為了沖業績,專櫃可能會選擇團購的形式,以低於專櫃最大折扣的價格賣給其他客戶,「有時可以低到6折」。同時再單獨售賣小樣,以此填補過低折扣的差額。「這是行業里心照不宣的做法。」王逸平說。

▲ 品牌專櫃單獨售賣小樣,已成為美妝行業內心照不宣的做法。圖 / 視覺中國

一位化妝品銷售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透露,化妝品公司並不允許私下買賣小樣,但專櫃可以通過多辦會員卡的方式獲取,再在系統中登記為贈送,品牌通常很難察覺。當許多區域專櫃完不成銷售任務的時候,區域經理也會選擇「售賣小樣」。

而接盤的通常是大客戶,一次性採購金額通常在幾十萬至上百萬元之間。他們可能是貿易公司、淘寶店主,甚至代購群的「團長」。

小樣,由公司按一定比例搭配供給專櫃,配額以銷量為準。通常每月的小樣數量在1000份左右。但現在不少品牌銷量平平,需要這些客戶為他們完成業績,配贈小樣數量就有談判的空間。即便這樣,小樣的數量也很難突破。

一方面受到供應鏈限制,化妝品企業不會為小樣設立單獨的生產線,同時,它也佔據品牌的營銷預算,不可能無限制增加。

但幾乎就在同時,不少品牌已經感受到了消費者不愛囤正裝的這股潮流,乾脆推出中樣容量的「嘗鮮裝」產品。比如30毫升的精華,20毫升的面霜和10毫升的眼霜。張帆在一家國貨護膚品牌工作超過8年,他發現從去年開始,護膚品商家們就開始卷中樣,核心就是把產品單價控制在200元以內,「讓大家買起來沒有心理負擔」。

在他看來,中小樣就是一支「鉤子」,核心作用就是為品牌引流。商家不論是免費派送小樣,還是讓用戶以成本價購買中樣,目的其實只有一個——「盡量吸引他們回購正裝」。

對品牌來說,派樣絕對比在線上投流更划算。這筆賬並不難算,以張帆所在品牌為例,隨包裹附贈單片面膜的成本,實際上就是產品和物流成本,不會超過10元,而經過他統計,他的品牌每派送10單中小樣,大概會有1.5個用戶回購正裝。也就是說,獲取一個新客戶的成本在70元左右。而如果想要在電商平台用廣告轉化一個新消費者,「起碼要付出150元以上」。

▲ 不少品牌在線下開設派送小樣的機器裝置。圖 / 視覺中國

國貨美妝品牌,為了一路增長,投流、種草時毫不手軟,「只要有錢,不愁沒有GMV」。但今年,大家都過上了緊日子,不少品牌的銷售業績都踩下了急剎車。營收超過百億之後,珀萊雅每年始終維持著20%左右的增幅。而今年上半年,珀萊雅單品牌營收同比去年下滑0.08%,財報發出後,股價應聲下跌7.6%;貝泰妮、華熙生物的營收和凈利潤也紛紛下滑。

與此同時,品牌開始「降本增效」,削減銷售費用。華熙生物甚至在半年報里寫明,公司在各個平台價格促銷的投流已經停止,希望獲得ROI(投入產出比)更高的獲客模型。

在這種時候,中小樣就成了連接用戶的橋樑。在張帆看來,它們既能拉新,「也不會降低品牌的價值感」。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化妝品中小樣一直是暗處的生意,美妝集合店密集出現,也讓更多人關注到它。

2017年,美妝集合店話梅(HARMAY)在上海開出首家線下店,賣大牌小樣成了最鮮明的特色。隨後幾年,調色師(THE
COLORIST )、WOW
COLOUR也以同樣的方式吸引年輕人。伴隨中小樣掀起的購買熱潮,沉寂許久的話梅選擇在今年加速拓店。品牌數讀統計數據顯示,從今年3月至9月,話梅先後在上海、南京、無錫、北京、秦皇島等地開設了9家新店。

▲ 客流量很大的話梅門店。圖 / 視覺中國

話梅的促銷,依然用中小樣打頭陣。開闢出「跳水價專區」之後,10個5毫升的赫蓮娜黑繃帶面霜,只賣1399.9元。而在天貓官方旗艦店,50毫升的黑繃帶售價為3980元。即便售價這樣便宜,話梅依然有利可圖。王逸平透露,美妝集合店的利潤都是靠中小樣扛起來的,「平均是正裝的2倍」。

不難看出,中小樣的火爆,背後是年輕人、品牌、美妝集合店的「三向奔赴」。

而李佳琦也感受到了這個趨勢,在今年第一次策划了中樣節。美ONE官方依然把中樣當作一種試用品。「小樣規格小,只夠試用一次到兩次」,但中樣可以讓大家在「一周、一個月的周期里試用感興趣的產品」。

更疲憊的雙11

今年的雙11,來得比往年更早了一些。

平台又又又提前打響了消費的發令槍,電商人只能在十一長假就開始加班「對品」。抖音、京東宣布今年「雙11」從10月9日0點準時開賣;同樣提前開啟大促的還有小紅書,宣布「雙11」市集活動10月11日舉行;而淘寶天貓則在10月15日啟動預售。

不斷提前的大促,讓主播們身心俱疲。主播@楊發發
面對媒體的鏡頭開始懷念起2009年第一屆雙11。當時,沒有複雜的計算題,不需要搞懂「跨店滿減」「美妝券」「88VIP消費券」的使用規則。所有人只需要拿著手機,安靜等待晚上8點的到來。對消費者來說,買東西可以是很簡單的快樂。

不止一個主播抱怨這場大促的漫長。抖音頭部主播@多餘和毛毛姐
乾脆在預告里半開玩笑地點破了自己的處境。直播戰線越拉越長,他建議電商平台,明年可以過完618,從第二天就開始籌備雙11,一次播足180天。

▲ 主播多餘和毛毛姐在視頻中「吐槽」雙11。圖 / @多餘和毛毛姐 視頻截圖

就連拍帶貨預告,他都覺得毫無新意。他不能自稱品牌推薦官,因為這個像是批發來的職位,只要帶過貨的主播都有,後頭「還有1000個推薦官」;他也沒辦法宣傳價格全網最低,因為頭部主播的價格都一樣,「去哪裡買都行」。最後他還不忘囑咐粉絲,要理性消費,「錯過雙11也不會死」。

而作為超頭主播,李佳琦依然毫無怨言。從10月13日起,李佳琦的淘寶直播間每天早上7點,就開始直播預熱。

如今,今年的雙11已經接近尾聲。和過去幾年一樣,GMV(總銷售額)戰報沒有出現。10月15日預售首日,李佳琦直播間只公布了首小時訪客人數增長超45%,加購同比正增長。其中,美妝、母嬰等重點品類漲幅最高接近80%。而修麗可AGE面霜、理膚泉B5面膜、SK-II精華液、嬌韻詩雙萃精華、珀萊雅紅寶石面霜、可復美膠原次拋等大牌單品銷售額破億元。

李佳琦沒有躺平。為了避免黃牛大批量搶紅包,同時提升粉絲停留時間,他努力想出了新的玩法——從10月7日到10月14日,他的直播間每天都不定時設置了問題,只要答對、手速快,就可以搶到直播間內無門檻的5元紅包。

改了玩法,李佳琦依然要操心。每天一睜眼,就有營銷號編造出答題時間和答案,而真的有粉絲相信,準時進入直播間並且詢問「不是7點31分(發紅包)嗎」。李佳琦沒忍住,隔空喊話說:「別搞了,(這)是要逼著我退休了。(以後)我啥也不搞了,就跟別的主播一樣。(我)天天搞一些課件幹嘛呢?反正也是吃力不討好。」

▲ 這個雙11李佳琦在直播間用「課件」講課。圖 / 李佳琦直播間截圖

超頭主播在馬拉松式的直播里耗盡熱情,屏幕另一頭,消費者的神經也都綳得緊緊的,一邊消費,一邊要時刻警惕自己是不是買貴了。王思遠費盡心力在李佳琦直播間搶紅包,蹲預售,下單了30支裝的可復美次拋精華,總價255元。而等到開賣現貨之後,她驚訝地發現,官方旗艦店用淘金幣抵扣之後的價格,竟然比李佳琦直播間還便宜40元。不少粉絲感到被「背刺」,選擇退款。

就連品牌旗艦店的價格也在滾動變化。珀萊雅隨機發放了一波滿799元減30元的優惠券;而薇諾娜又在10月20日的深夜發放了立減68元的優惠券。每個參加雙11的人只要上網,隨時隨地都能發現「天塌了」,又買貴了。

以前,大家只需要在不同平台、不同直播間里比價。現在,同一個平台,不同時間段、不同鏈接的價格都不一樣,「簡直是花錢買罪受」。

過去的一個月,李佳琦們熬出了黑眼圈,消費者的耐心在反覆比價、退款中消耗殆盡。沒有了激動人心的數字、通宵達旦的慶典,雙11也只是這場全年無休的零售戰爭中一個微小的坐標。

(文中講述者均為化名。)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