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親人,生前在電腦或智慧型手機上做了些什麼,家人真的全都知道嗎?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案例顯示,那些連家人都不知道的「數位遺產」,正被默默遺留在網路空間上。日本一名45歲男子津田大輔(化名)的父親和彥在今年年初過世,享壽71歲,由於大輔和父親的關係並不親密,因此也不太熟悉父親有留下什麼遺產,直到葬禮結束打掃遺物時,才發現父親竟有在網路券商開戶,帳面市值高達5000萬日圓,令他又驚又喜。
日媒《THE GOLD ONLINE》報道,大輔在父親的葬禮結束後,一邊安慰情緒低落的母親,一邊開始整理老家的遺物,他原本想說,家裡沒什麼多餘的東西,整理很快就會結束。然而,在整理父親書房時,大輔從書架深處找到一本老舊的筆記本,隨意翻閱時,發現了一張夾在其中的便利貼。
上面寫著一系列帳戶名稱和密碼,大輔沒有多想,於是使用了上面寫的帳密,登入了放在書房角落的桌上型電腦,之後發現螢幕上有一家網路券商書籤,於是試著點進那家券商網站,並輸入便利貼上另一組帳密,接著按下登入鍵。
結果螢幕上「帳面市值」一欄,赫然出現了5000萬日圓的數字,那個在大輔眼中嚴肅又不重錢財的父親,竟可能是個老練的投資高手,令他又驚又喜。
報道提到,大輔的例子,也許是相當幸運、極為罕見的案例,而這類遺留在電腦或智慧手機中的資產與資料,被稱為「數位遺產」,如今已成為繼承實務中的重大課題。而與一般財產相比,數位金融資產更容易被忽略。
報道分析,日本的遺產稅申報期限為繼承開始後10個月內,調查發現,這代表每20件中就有1件在申報遺產稅後,才發現數位資產的存在,或是因為無法掌握數位遺產的全貌而延遲報稅,最終不得不補正申報。
許多遺族甚至連這些數位資產的存在都不知情,報道建議,可在生前建立一份「數位資產清單」,並將其保存位置告訴值得信任的家人;或使用「臨終筆記」(Ending Note)或專門的數位遺產管理服務,才能在不幸發生的時候,不讓遺留下來的家人陷入困境。

示意圖(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