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 11 月

"關稅大王vs最高法院"明登場!川普關稅辯論5大重點一次看

▲川普4月初宣布對等關稅,衝擊全球經濟。

美國最高法院5日將針對川普關稅上訴案進行言詞辯論,最大關鍵在於川普能否動用總統緊急權力,對全球貿易夥伴課徵關稅,而這是一項未經考驗的行政權力擴張行為。《國會山莊報》整理出此案的5大關鍵看點。

尼克森的前例

川普援引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實施對等關稅,該法賦予總統一項廣泛權力,可在「構成異常或超乎尋常威脅的國家緊急狀態」之下「管制」進口商品。由於川普是第一位援引此法實施關稅的總統,因此最高法院從未做出類似裁定,大法官們的答案可能取決於他們如何看待一起50年前的上訴裁決。

1971年「美國訴吉田國際公司案」(United States v. Yoshida International
Inc.),時任總統尼克森援引IEEPA前身、內容幾乎相同的《1917年對敵貿易法》(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對進口商品課徵10%臨時關稅,被日本吉田公司提告,但尼克森最終獲得上訴法院支持。

代表川普政府的聯邦檢察總長索爾(D. John
Sauer)將主張,國會在重新制定IEEPA時已經知悉這項裁定結果,因此應該認知到「管制」一詞包含實施關稅的權力。但挑戰方將質疑,國會1977年制定此法時,從未設想「管制」一詞也包括徵收關稅的權力,而且當年裁定依然否決了不受限制的總統關稅權力,因此無法為川普課徵關稅的範圍提供正當性。

「持續問題」或「緊急狀態」?

即便IEEPA確實允許實施關稅,也僅允許總統在「構成異常或超乎尋常威脅的國家緊急狀態」之下這麼做,而川普當初引述的國家緊急狀態理由包括貿易逆差、毒品芬太尼(fentanyl)流入。

挑戰方將主張,這2種情況都不構成國家緊急狀態,其中貿易逆差的立足點更加薄弱,因為川普行政命令多次強調貿易逆差已經持續數十年。

不過川普政府將反駁稱貿易逆差已經達到臨界點,可能摧毀美國製造業基礎,並且因為被迫更依賴地緣政治對手,導致美國供應鏈變得脆弱。索爾還將主張,最高法院甚至不需要介入,因為大法官缺乏認定外國威脅是否異常或超乎尋常的能力。

重要問題原則

如果最高法院同意IEEPA關於「管制」與「緊急狀態」的措辭,並不足以授權總統廣泛課徵關稅,即可直接推翻這項政策。但若最高法院不同意,挑戰方也有B計畫,也就是「重要問題原則」(Major
questions doctrine)。

該法律理論主張,具有重大政經意義的法規必須獲得國會明確授權。挑戰方在法庭文件中指出,IEEPA法條中根本沒有提及明確「關稅」相關術語,因此川普不能援引該法實施關稅。

▼美國最高法院目前由保守派大法官占多數,今年已在一系列重大裁決中支持川普。

外部團體的影響

針對關稅案,美國最高法院已經收到超過40封意見書,也就是第三方提供的額外資訊和觀點,其中大多數支持挑戰方,包括美國商會、前聯準會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前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及200多名國會議員。

至於川普政府的少數支持方包括共和黨眾議員伊薩(Darrell Issa)與馬斯特(Brian
Mast),保守派組織美國法律與正義中心 (ACLJ)及保守派智庫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AFPI)。

川普缺席仍是焦點

川普與其團隊多次強調,若關稅政策失敗將會導致經濟災難,並多次形容這是美國史上最重要的案件之一。他2日發文表示,「如果我們勝訴,我們將成為世上迄今最富有、最安全的國家。如果我們敗訴,我們的國家可能幾乎淪落至第3世界的地位。」

《華爾街日報》3日刊登的一篇社論更以「關稅大王與最高法院」(The Tariff King and the Supreme
Court)為題指出,此案將決定川普與其他總統是否真的有權力如同國王一般行事,「這些案件對於美國憲法秩序與經濟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川普原本考慮親自出席聽證會旁聽,但最終決定待在邁阿密,「我不想分散人們對於這項重要裁決的注意力。」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